细胞膜受体是指细胞表面上能够识别、结合特定
生物活性物质(
配体)的分子,这些分子能够触发一系列
物理化学变化,从而导致特定的生物效应。细胞膜受体在细胞内外环境变化的情况下,能够影响细胞内部的生理过程。
结构与组成
细胞膜受体通常是嵌入在膜脂质双分子层中的膜
蛋白质。这些蛋白质通常由两个亚单位组成:一个是暴露在细胞膜外部的调节亚单位,负责识别和结合环境中的特异化学物质;另一个是暴露在细胞内部的
催化亚单位,常见的例子是无活性的腺苷酸环化酶(AC)。受体与配体的结合具有高度特异性。当
配体与靶细胞膜上的特异性受体结合时,调节亚单位会发生构型变化,激活膜上的AC,促进细胞内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的发生,进而引起靶细胞生理功能的改变。然而,也有一些膜受体与
配体结合后不会立即引发细胞内
生化反应,而是通过改变细胞膜对离子的通透性来产生生理效应。“受体”这一术语最初是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出现的,最初指的是药物与靶细胞上互补的分子结合后发挥作用的情况。随着研究的发展,受体的概念已扩展到包括药物之外的信息分子与
细胞的相互作用。
分布与数量
细胞膜可能包含多种不同的受体,例如脂肪细胞膜上就有
盐酸肾上腺素、
胰高血糖素、
胰岛素等多种激素受体。这些受体的数量因种类而异,且在同一受体的不同细胞膜上的数量也可能不同。一般来说,受体的密度约为10^3~10^4个/细胞,但在
电鳐电器官上的乙酰胆碱受体密度和数量相对较大,可达10^4~10^5微米²或10¹¹个/细胞。受体的数量在正常生理条件下保持稳定,但也受到细胞生理状态和外界环境变化的影响。受体在膜上的分布不均匀,常以聚集体的形式存在。
调节机制
受体的调节涉及多个因素和途径。在正常生理状态下,受体的数量会随微环境的变化而上下波动,这是所谓的上调或下调调节。
配体浓度对
受体调节起重要作用,例如,当人体血液中
胰岛素浓度较高时,靶细胞上的胰岛素受体浓度就会下降。此外,受体间的相互作用可以通过“负协同效应”进行调节,即受体与
配体结合后,受体会与周围的其他受体相互作用,导致受体亲和力下降,从而使配体从受体上解离出来。
自身抗体
在机体中发现了针对某些受体的自身抗体。例如,1975年在美国发现了一种β型严重胰岛素抵抗症患者中有胰岛素受体的自身抗体。这些抗体与受体结合后,虽然能模拟胰岛素的一些作用,如抑制脂肪分解和促进葡萄糖转运和利用,但随着时间推移,
细胞对受体结合后的生物化学反应变得不敏感。同时,抗体的存在还会降低受体对
胰岛素的亲和力,导致临床上出现严重的胰岛素抵抗症状。除了胰岛素受体外,
儿茶酚胺受体、
乙酰胆碱受体、促
甲状腺素受体等在病理性状况下也都发现了相关的自身抗体。
信息传递机制
激素受体
20世纪60年代提出了第二信使假说,认为激素分子与细胞膜受体结合后并不会直接进入细胞。结合激素的受体能够激活膜上的腺苷酸环化酶(AC),使得ATP转化为
环磷酸腺苷(cAMP),后者被称为第二信使,能够引发细胞内一系列
生化反应,最终产生生物效应。例如,
盐酸肾上腺素与肝细胞表面受体结合后,能够激活AC,促进cAMP的合成,进而激活蛋白激酶等一系列酶蛋白,最终导致糖原分解为葡萄糖,提高血糖水平。其他激素如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促卵泡激素(FSH)、
胰高血糖素和
儿茶酚胺激素等,也都是通过与各自的靶细胞受体结合,激活AC产生cAMP。尽管这些激素在细胞膜上有各自的专一受体,但AC则是共享的。激素分子与膜受体结合形成复合体后,会在膜上进行侧向移动,直到遇到AC并偶联才会导致AC的构象变化和激活。一旦激素稀释或解离,受体和AC又会经过移动恢复到非偶联状态,这就是所谓的“受体流动假说”。
神经递质受体
神经递质有很多种,每种都有对应的受体。对于
乙酰胆碱来说,在
脊椎动物中至少有两种受体,分别是
尼古丁胆碱能受体和蕈毒胆碱能受体。前者分布在自主神经节、中枢、
电鳗的电器官等的细胞膜中,与烟碱结合后快速激活离子通道,开放时间短暂。后者存在于副交感神经、平滑肌等组织中,与蕈毒结合后缓慢激活离子通道,开放时间较长。这两种受体之所以能够与乙酰胆碱结合,是因为它们具有与乙酰胆碱不同的基团相匹配的结构。在中枢神经系统,前一
神经元的轴突末梢兴奋时,突触处
细胞质内的
乙酰胆碱储存在
囊泡中,通过与突触前膜融合释放至突触间隙,随后与突触后膜上的受体结合,使突触后的神经元兴奋,继续传递神经冲动。释放的乙酰胆碱如果作用于效应器,如肌肉,则会引起
肌肉收缩。乙酰胆碱与
肌细胞受体结合后,会引起受体构象变化,打开离子通道,使膜对钠离子和钾离子的通透性瞬间增加,导致
膜电位去极化,引起肌肉收缩。一个与乙酰胆碱结合的受体能够导致大量的离子通过,显示出受体的放大作用。
毒素受体
许多毒素也是通过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后产生效应的。例如,
霍乱毒素是
霍乱弧菌产生的
外毒素,由A、B两种亚单位组成。A亚单位分为A1和A2两部分,由二硫键连接。B亚单位与细胞膜上的受体结合,A1亚单位具有激活AC的功能。霍乱毒素的受体是一种神经节苷脂,毒素与受体结合后可能会引发一系列反应,如受体构象变化,A1亚单位激活AC的过程中将
辅酶I(NAD)中的腺二磷
核糖转移到细胞膜中的一种
蛋白质上。正常情况下,鸟三磷通过与这种蛋白质结合激活AC,但鸟三磷不易被
水解,延长了AC的作用时间和生物效应的持续时间。
凝集素受体
凝集素是一类能够与动植物
细胞表面受体特异性结合并产生生理效应的特殊蛋白质。它们通过与细胞表面
低聚糖结构决定簇的交互作用导致细胞发生凝集,因此也被称为凝集素。凝集素与受体的结合部位不仅限于末端的糖残基,还包括
多糖核心部位。不同的凝集素可以有不同的专一受体,也可以有共同的受体。总体来说,凝集素受体的专一性不如
抗原抗体的专一性强。凝集素能够引发多种生理效应,如细胞凝集、淋巴细胞分裂、膜透性变化、
受精卵过程、吞噬和细胞增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