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川子,位于
陕西省宁强县县
毛坝河镇,距离宁强县城70公里,海拔1200—1900米,它是
秦岭以南的
大巴山脉上绵绵群峰之中的一小块平川。它与四川光雾山、鼓城山、陕西黎坪风景区相邻。
概述
小小的
平川区上古树成片,树下农夫耕作;四周山峰多姿多层,色彩丰富;川中小河弯涎流淌,河水在下游形成瀑布群;四周山腰洞穴多达十余个,各个洞内景色不同,满山遍野分布有色彩形状各异的石头,这里集山、水、石、林、坝、房、峰、洞、路于一体,风景原始自然,春夏秋冬景色各异,简直就是大自然赐予人间的浓缩盆景,她以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和原生态的人文景观被人们誉为“现实中的桃花源”。
主要景观
1、龙头咀瀑布。在通往草川子的公路边,百丈明岩中下部一侧,有二十来米高的瀑水泻于龙潭,水声轰鸣,瀑潭在树林后隐约可见,游人既可远赏,也可步行到潭边戏水。
2、大高坑瀑布群。位于草川子坝入口处,从大高坑到小高坑仅百米左右,有大小瀑布十多个,大者高三十余米,小者仅十余厘米,每个瀑布均有各自的形态。在此点还可欣赏到草川子迎客松的风姿,沿途可玩水。
3、草川子坝里。从小高坑开始到沟里结束,全长约2.5公里,(其间还有多个景点)从龙头咀到小高坑这段行程后,游人以为是在往更深的大山中进走,可至此却眼前一亮,一片平展展的坝地出现在眼前,顿生别有洞天之感。坝中古树参天小河弯涎,农舍隐于树林或竹林之后的山脚下,村民在坝里劳作,鸡犬声相传,山歌四野。两边高山凸起,山峰入云且各看形态不同,并随游人行走而多变,沿路可见石人、石扇、石洞、石岩。
4、大
白果仁树:位于坝中,五人合手可围,高约数丈,全坝可见,目前年产白果二三千斤。被当地人称为神树。就在此景点,可见到二水洗和小桥流水人家的景致,可望到金牛洞口,可欣赏道光年间树立的且保存完好的“树园三栋碑”,雕龙刻凤、图案美妙、文字秀逸,碑上人物头部不过拇指般大小,可表情神态栩栩如生。
5、峡口坝里:位于上坝,站在此处,可见四周更富于变化的山峰,此处,从左边峡口里上山可到相子坪看石林,赏山赏坝,此峡口是通往相子坪小组的唯一通道,长有四五十米,宽仅一人单行,两边高约数丈,上行者不敢回头,下行者不敢动步。从峡口坝往右便进入公荞子里,可赏河家塆梁上石林石峰,在往右沿山至观堡上可赏石林、赏坝、观古庙遗址。
6、沟里:坝的尽头,可赏文家寨的岩、寨、山、林、飞瀑,往长地里方向可赏峡谷。
文化活动
草川子风情
草川子,一个深处于
大巴山脉腹地、四面环山、名不见经传的小村落;一个只会用奇山异水、鸟语花香来勾勒生活小盆地。也许正是因为它的独立、古朴、深,才培育出一群醉心于用水烟壶和旱烟袋来讲历史的村民,培育出一群痴心于用腊肉和
菜豆腐来品味自然的
羌族人民。
我与草川子的结缘源于一次和同事的家访。从
毛坝河镇出发驱车不到10公里,一个大峡谷就扑面而来,这就是到草川子的入口—龙头咀。来不及听那阵阵松涛和涓涓溪流的合鸣;也来不及看那翻飞的鸟雀和
虬龙盘蜒的参天古木的亲亲我我。一切都那么的突然,幽幽凉凉的山风裹挟着你,踏着从树叶的缝隙里洒下的星星点点的阳光,几分钟后已经站在了村口,顿时就觉得豁然开朗,仿佛来到
陶渊明笔下的世外桃源。站在这个方圆约一公里的大坝里,四面的群山如一只巨大的手臂,把这个方圆不足一公里的小平川揽在自己的怀抱里。有的山峰姿态万千、风格迥异,他们犬牙差互,如娇情无常的少年;有的翘首昂视,傲然独立,他们清荣俊貌,如意气风发青年;有的重峦叠嶂,远近交错,他们层次井然,如沉着稳健的中年人;有的与
天峻石林为伴,与古树为伍,他们迎风挟雾,如泰然安详的老者。即使是一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看就有不同的韵味,时而野花烂漫;时而古藤垂蔓;时而白岩铮铮。既有北方大山的雄浑,厚重;也有南方山水的清秀,俊俏。
在当地的村民指点下,我们顺着一条盘旋上山的小道,向老鹰山进发。偶尔峰回路转,那如鸣佩环的清泉声环绕于耳畔,顿时不由的凄身寒骨,心怡神清。俯身细视,就在那树林阴的深处,这清泉早已奔向崖下的一块顽石,飞溅起雪一般的水花,然而,它未多停留,漫过一个碧绿如玉的小潭,飞身一跃,又跳下山崖。就这样一个连着一个,形成无数条悬泉瀑布,飞溅于山石古木之间,把大山的情怀肆意抒写,这就是草川子独特的瀑布群。小溪的两岸,随处可见那形态各异的
天峻石林,似峰非峰、似林非林、似人非人、似兽非兽,大者如山,小者如器,且色彩丰富。尤其是它们相互呼应,交错相依,就更显韵味十足,情趣盎然。最难得的是它们和周围的景色搭配协调,互相辉映,构成一幅形神兼备、意境深远的
水墨画。
当我们迎风站立于山顶,头顶蓝天白云,脚踩古木森林,就有一种登高一呼,“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情怀。举目远眺,在山顶、半山腰或者山脚,你都能看到零星散落的
羌族人家。袅袅的炊烟与山上的雾霭共舞,欢快的鸡鸣声与林中的鸟儿合奏,那份静谧、那份祥和、那份幸福,就连嘴里衔着旱烟锅在院场上晒着
太阳的年过古稀的羌族老人也说不清。左边一片绿油油的蔬菜,右边一地苍翠的
玉蜀黍属,忙时男男女女穿梭在田间小道,扛着锄头把古老而又神秘的山歌唱的荡气回肠,震天作响,闲时几家人聚集在一起,吃腊肉、喝苞米酒、打长叶子、摆龙门阵,老人小孩欢笑声一片。他们笑着数落着庄稼、果树、牛羊;数落着山上的锦鸡、野猪、老鹰、山羊;数落着他们那翻过的一页又一页的老皇历。难怪在一个清朝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石碑上刻有“发须形身归土壤,精魂灵魄付清风”的挽联,在漫长的岁月中静静的解读着这个古老的羌民族。
夕阳将要下山,我和同事们又参观了九顶山、象鼻山、石人望日、猴子崖、金牛洞等景点。夕阳中,石人望日被镶上金边,注视着太阳落山的地方,好象在思考着那些遥远的传说与神话。告别草川子时,回首一望: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道水。唯有那消化着“包米糊糊”和“
菜豆腐稀饭”的胃在一次次调配着自然与人类的砝码;唯有那穿着草鞋和千层底的脚板在一次次丈量生命的温度。他们在古朴中驻守,在驻守中超越,就像金牛洞内那古代的石刻上所说“何必问津”。
现实中的桃花源
一个晴朗的秋日,湛蓝的天空中半丝云彩都没挂,暖暖的阳光里飘逸着几多兴奋,我们离开闹市,丢弃疲惫,驱车来到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山沟里,寻求大自然的恩惠。
草川子,位于
宁强县毛坝河镇,地貌奇特,民风古老,土地肥沃,山峰峻秀,只因山高路远而少为人知。
山坡上秀木成林,树叶金黄,山岩上古藤垂蔓,白岩铮铮,小溪里清清流水,银光闪闪,道路边绿草绒绒,野花朵朵。这就是草川子的入口——龙头咀。
传说,早些年间一条孽龙在人间作恶,
玉皇大帝派
二郎神下凡擒拿,孽龙逃到草川子这一带,由于山大谷深洞多,二郎神也无可奈何,玉帝又派雷公雷母降龙,开战之时,雷鸣电闪、地动山摇,逼得孽龙无处藏身便窜出深山逃命,恰遇一山岩挡住去路,孽龙全力撞击,地崩山裂,大山被撞开了一道口子,孽龙也撞死在此,于是这儿就叫龙头咀,整个山势还真像一条
巨龙呢。
龙头侧面有一片
乔木林,学名叫:白莘树,是我国稀有树种之一,在
宁强县仅此生长,被县林业局挂牌保护。树林之侧就是龙头咀瀑布,高瀑流水,轰鸣山岩。我们在瀑布下观树、望山、戏水、拍照,乐不思行。
告别瀑布,逆水溯源,公路在峡谷中缓缓而上。流水在谷底自由奔泻,阳光从山顶照下,在光影的浓淡间绘出了一幅幅迷人的画图。尤其是清清的河水在谷底跌落形成了一个又一个大小不等的瀑布,构成了草川子特有的瀑布群。
我们在山谷里攀爬上行,沿途欣赏着两边山崖和各级瀑布。谷越来越狭,水越来越急,山越来越险,
正劳累疲惫间,突然,峰回路转,让人眼前一亮:大山猛然向四边退却,让出了一块平展展的坝地,地里庄稼茂盛,古树参天,一条小河蜿蜒其中,几家农舍依山而建,农民在地里劳作,牛羊在河边吃草,炊烟袅袅、鸡鸣犬吠,祥瑞、和谐、清静之感油然而生,这儿就是草川子的中心地带。
小小的平川长不过一二公里,宽也就二三百米,被四周高山簇拥,酷似一只小木船,我们在船底走着,四周层次分明、轮廓清晰的山峰,形态俊美,各不相同,并且随着人行而改变着构成,形成了人行景变步移景换的天然流动画面。同一座山峰,从不同的角度便可赏其险、峻、奇、秀之妙,人行于此,颇有步入
张家界市之感觉。难怪摄影家跑来拍片,画家赶来创作,
陕西理工大学的学生专程来写生,带队老师说,这里的山水,有南派的风格,有北派的韵味,很是奇妙难得。
我们从坝里上山,想到船沿上去欣赏船底,随着视点升高,山峰与平川之间又发生了新的组合,出现了新的看点。由于时间的原因,我们没能走上船沿,仅在半山腰上也足以让人享受了。近处有又高又陡的山峰相堵,隔川相望,对面许多山峰连成一统,岩层与树林均被秋日的阳光刷成了金黄,更远的山是那么的远淡,触手可及的天是那么的湛蓝。
草川子遍山都是奇石。大者成山峰,有石人、石柱、石扇子。小者可供观赏,似物非物,似兽非兽,色彩有异,形状有别,虽没有云南石林的规模,但不乏其韵味。
在宁强保存完好的石碑已不多见,而草川子却是例外,这些清朝
爱新觉罗·旻宁年间的石碑,图案优美、人物生动、书法刚劲,让人称绝,碑上有幅挽联“发须形身归土壤,精魂灵魄付清风”,联中有
道教的影子,有哲学的思想,有科学的道理,今天读来还是让人耳目一新,肃然起敬。
我们从山腰下到坝里,又从坝里钻进峡谷,新鲜感不时出现,惊叹声不时传来。草川子峡谷不少,我们也仅走了两个,无论峡谷的大小宽窄如何,却都有相同的自然生态原始味道。
告别之时,回首炊烟、菜田、山峰、平川,我突然想起了
陶渊明在《桃花源记》中写的几句话: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男女往来耕作,怡然自乐……”
是呀,此时,我脚下这块实实在在生机勃勃的土地,不就是这样吗?
草川子,现实中的桃花源。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