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碑石图》是
五代十国时期
李成与
王晓合作创作的绢本
黑色画。现存于
大阪市立美术馆。
图中残碑上应有小字二行,一书“李成画树石”,一书“王晓补人物”,但现存此图中已无此二行小字,所以一说为摹本。《读碑窠石图》为双拼绢绘制的大幅山水画,表现冬日田野上,一位骑骡的老人正停驻在一座古碑前观看碑文,近处陂陀上 生长着木叶尽脱的寒树。此画取景集中,以枯树、石碑和人物构成画面的主体,颇有荒寒冷寂的气氛。树枝以细线勾勒,再用墨染,枝干皆作“
毛蟹爪莲”状,纵横交错,有苍劲之感。坡石为侧笔所绘的圆润而少有擦的线条构成,此为后世称之的“卷云皴”。枯树与石碑的组合,强化了幽凄惨澹的环境气氛,暗示出对遥远历史中那辉煌繁华往事的追忆。
画作内容
图中平原萧疏,数株枯枝苍劲的老树现于土岗之上,一位旅行的文人正骑在驴上观阅眼前石碑上的文字。他头戴斗笠,仰首而视,神情专注,身旁站有一个童子。画面的近景为显露出一角的坡石(“窠石”意为有许多涧孔,凹凸不平的石头)。
画上有“
梁清标”“
孙承泽印”及
乾隆收藏诸印十余方。
创作背景
李成本为
唐朝宗室,却世逢离乱,寄身于
宋朝,空怀才情而无处施展,在多次遭受挫折的情况下,只能将一腔郁结之情寄于水墨之中以度光阴,《读碑窠石图》中的寒林、独碑、旷野、寂石恰足李成寂寥内心的真实写照。
艺术鉴赏
主题
画面远处笼罩在一片雾气之中,画面也隐约透露出了荒寂清旷、寥落凝重的精神氛围,有着画家内心沉郁情怀的表现。有美术史家认为此件作品描绘
东汉学者
蔡邕观读
曹娥碑情境,或为
曹操、
杨修访求曹娥碑故事的内容,这仅仅为一家之言,尚无定论。但作为文士游行野外而辨别荒野碑文,则无时不有。不仅观碑,大约与他同时的书法家
杨凝式亦有随意周游郊外而题壁的记载,文士出郊外观碑这一活动显然为当时文士所熟悉和感兴趣,因而李成才有这一绘画专题创作的起兴。虽然不能肯定此图绘制的内容明确为蔡读碑故事,但作为
五代十国、
北宋初期文士郊外文事活动的真实记录和写照应该没有什么疑义。
风格
此件作品为绢本,很能体现出
李成用笔坚挺圆健、雄强遒劲、弧曲而极富折转韵律的美感。枯树寒林用笔尖锐,窠石土坡则圆浑秀润,
王晓人物衣纹用笔虽然与李成的用笔特色不尽一致,但其古拙劲挺、秀雅简括而富有弹性的笔墨特色,同李成的用笔互为补充、映衬,颇为和谐,对于画面整体绘画格调的确立,也起了积极的作用。李成墨法的运用,很有特色,如画中残碑以淡墨染正侧面,给人以深厚迷幻之感,而枯干枝叶、
树洞的
黑色晕染,都给人以深刻的印象。
用笔上,画家采用先勾后染之法描绘树石,用笔简练,笔势锋利,惜墨如金,创造出勾勒劲挺、墨韵秀润的“蟹爪树”和“鬼脸石”,图中残碑则以淡墨色染正侧面,斑驳漫,体现了
李成山水画“气象萧疏,炯林清旷”的艺术特点。
形象
画中,作者着力刻画了古树的形象。几株落尽了叶子的古树,弯曲盘旋,虽经恶劣的自然环境的打击,但依然顽强地挺立着。古树正是石碑树立以及碑前乱军厮杀的目击者,石碑上或许刻着阵亡将士的故事,后代对先人的挽文,但这一切都被历史所掩埋,只有这株古树成了那个时代的见证。这种描绘突出了外界的环境特征
荒漠地区、严酷的气候和古树那种坚韧、顽强、有强烈感情特征的艺术形象。
构图
《读碑案石图》图侧采取平选法构图,中景:一乱石丛生的小土坡上生长着几棵大枯树,在树的右后方屹立着一块巨大的石碑,碑前有一老一小两个行人;近景:写低矮斜山坡,山脚地面浑厚阔达;远景:为起伏迷蒙的小山丘,小山丘后面似乎还有空旷绵延无际的原野。在艺术表现上,画家先用细劲的线条勾勒山石树木,然后淡墨皱写,层层加深,
黑色滋润,苍茫浑厚。画中物象造型精当,严于裁剪,水墨沉雄文秀,在一片冷冷清清、萧疏的荒野上,一位骑着骡的饱经风霜的老人在一手持木杖的书童牵引下,仰望着巨大的墓碑,古碑下的神龟昂首望着来人,人物沉浸在静静的哀思中,给人以悲凉、肃穆感。
名家点评
北宋郭若虚《
图画见闻志》:“夫气象萧疏,烟林清旷,毫锋颖脱,墨法精微者,
李成之制也”。
北宋
范宽《读李成〈读碑窠石图〉》:蟹爪高垂
碑石残,萧疏空寂苍凉气,沧桑万事隔云端。回首何堪夕照山。
元朝柯九思:“《读碑窠石图》,唐宗室李成所画也。余谓笔墨备有,神妙两到,于此本见之。”
清代吴升《
大观录》卷十二《李营邱观碑图》:“绢本,高四尺馀、阔三尺。石坡勾勒三四层,笔势纵横,坡上林木欹斜,有空旷之致。碑高尺许,坐龟首,极精。旁一人
戴笠、骑白赢(骡)、仰观,一童子执杖随行,面貌古稚。……碑上小字二行,一书‘
李成画树石’,一书‘
王晓补人物’,晓画不可见,惟此图着人物,得与营丘并传耳。”
后世影响
《读碑窠石图》因碑侧写有“王晓人物李成树石”字样,这幅合作画也成为了王晓留下来的唯一一幅画,对考证王晓这个人物有着重要的文献价值。
历史传承
《读碑窠石图》是李成与王晓合作而成的大幅山水画。画中石碑侧面有小字“王晓人物,李成树石”的款题。但是据宋末
周密的《
云烟过眼录》记载,他当时所见此图时已仅剩半幅,且并无人物,因而有学者认为,现存的《读碑窠石图》应为宋代的摹本。这幅画在
清代时曾为著名收藏家
安歧、
梁清标等人收藏,后入清宫。
作者简介
李成(919—967),
五代十国、宋初画家,原为
天宝宗室,
后周时避乱山东营丘,后世又称为“李营丘”,有较高文学修养,画法上吸收荆、关雄伟豪放,而又卓然独立,创造了自己独特的艺术风格。善写平远景色,富有纵深变化,又常作寒村雪景,表现荒寒萧索的意境。李成画树与众不同、枝干
屈曲,枯枝常作“
毛蟹爪莲”状,挺拔奇崛,硬如屈铁,森然可怖。他画山石,皴擦不多,着重从勾勒上显示层次变化,
黑色轻灵,笔势向内卷动,被称为“卷云皴”。
王晓,
北宋画家。
泗河(今属
山东省)人,一作泗州(今安徽盱眙东北)人。擅毛、丛棘,酷似郭权辉鹞子,卒至于妙,而精神筋骨尤近于郭。兼善人、马,所作极古拙。惜所画多散佚,传世的仅有与
李成合作之《读碑窠石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