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歌声的翅膀》原为
德国诗人
海因里希·海涅(Christian Johann Heinrich Heine;1797年-1856年)所作的一首诗(
德语:Auf Flügeln des Gesanges),记录于诗集 《
海涅抒情诗集》中,1836年,由
德国作曲家
门德尔松(Op. 34, No. 2),创作为一首
艺术歌曲。
《乘着歌声的翅膀》这首歌曲用“分节歌”的形式写成,即每一段或每一节都重复同样的旋律。全曲共分三段,歌曲采用
A大调、
音乐节拍。拍号标志此曲旋律带有很强的流动性。其旋律舒缓、温柔、甜蜜,通常由
女高音演唱。
《乘着歌声的翅膀》,艺术歌曲,创作于1836年。当时
费利克斯·巴托尔迪在
杜塞尔多夫担任指挥,完成了他作品第34号的六首歌曲,其中第二首《乘着歌声的翅膀》是他独唱歌曲中流传最广的一首。这首歌的歌词是海涅的一首抒情诗。全曲以清畅的旋律和由分解和弦构成的柔美的伴奏,描绘了一幅温馨而富有
浪漫主义色彩的图景--乘着歌声的翅膀,跟亲爱的人一起前往
恒河岸旁,在开满红花、玉莲、玫瑰、紫罗兰的宁静月夜,听着远处圣河发出的潺潺涛声,在椰林中饱享爱的欢悦、憧憬幸福的梦…… 曲中不时出现的下行大跳音程,生动地渲染了这美丽动人的情景。
海因里希·海涅的“乘着歌声的翅膀”大约写于1822年,表达了诗人对爱情的美好向往。诗人展开想象的翅膀,畅想印度恒河原野的迷人景色,仿佛可以闻到紫罗兰、玫瑰、白莲花的芳香;看到清澈的水波、碧绿的
棕榈,月光下的花园,还有那善良的羚羊,心爱的人……这一切都融入歌声里、梦幻中,把人们带到了恬静、纯净,充满诗意的东方。迷人的异国情调就象一层轻柔的淡雾,飘逸在诗人所创造的这个神奇的世界里,而且全诗的色调透着一股秀气,象是怕着色太浓而破坏了这和谐里透着的温馨和甜蜜的气氛。诗人故意用淡淡的近乎“水彩”的笔墨,把这个恬静的天地描绘出来。这种素雅、宁静的意境里透着的憧憬的甜蜜,流溢着诗人满腔的衷情,而将莲花、
紫罗兰拟人化,又给这首诗增添了不少灵气。
浪漫主义诗人经常追求的大自然的灵化,可以说在这里以完美的形式得到了体现。这种绮丽、淡雅而又清新活泼的意境是
海因里希·海涅的诗,尤其是爱情诗的主要特色。
海涅是
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之后
德国最重要的诗人。他的早期创作主要是抒情诗《歌集》,作曲家们为海涅的诗谱写了三千多首曲子,而为歌德的诗只谱写了一千七百首。到一八八七年为止,用海涅的诗谱成的独唱歌曲即达二千五百首之多。由此可见,海涅的诗歌是何等脍炙人口,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