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陂(Che Bei)别名龙溪,在
广州市城区东郊、中山大道与黄埔大道之间,原属
东圃镇,现属
天河区。
南宋大学士兼兵部尚书王道夫之裔孙王龙溪建村并大力发展,后人为纪念王龙溪的功德,故将本村改名为龙溪。并于每年端午的龙舟上面,插上有龙溪字样的旗帜以示怀缅。后又因本村属车陂堡,明代称车陂乡,现称车陂村。
历史沿革
历史由来
车陂,始于
唐朝,兴于宋末元初。宋末元初,金兵南下,中原人民为避战乱,纷纷南迁。现居住西华苏氏于宋末(1138年)迁入番禺永泰乡(今车陂)。当时,已有唐、白、钟、罗等姓氏。随后,车陂的先祖们陆续迁到永泰乡今
车陂涌两侧择地而居,逐渐在两岸形成村落。
宋元时期,车陂属
番禺区永泰乡管辖,乡办公机构设在现在的车陂村内。
在乡衙门一带,有一街市称永泰市。兴盛时期,经营各种行业的商铺多达数十间。现在广州十八中学南侧,有一条名叫永泰直街,是当时永泰市中心的所在地。
永泰名号沿用至今。永泰直街位于村东侧偏南,居住各姓商人,涌口大街位于珠江河畔车陂涌出口处,居住水上人家。
村内有一条名叫龙溪的溪水。据简氏族谱记载,宋末元初时期村东岸有一位名叫龙溪的
王道夫裔孙,在村中很有名气和影响力,后人为纪念他,将流经村中心的河流取名龙溪,龙溪村因此而得名。
清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番禺鹿步司设12个堡,龙溪村归属车陂堡,车陂堡办公所在地,故以堡为名而称车陂。
建国前,车陂按有
聂氏宗祠的姓氏划分为8个约。8约厅位于村中心偏南
车陂涌西侧,是8个约的代表议事地方。8个约分住3条自然村:四约、东岸和沙美。四约在车陂涌西边,有苏麦约、郝约、苏马约和苏梁约。四约辖下有10个社(东阁社、布狮社、北门社、曝书里、东溪社、清溪社、双社、南社、黄泥塘东平里和西华社)。东岸,指居住在车陂涌东面的简约、
王约和黎约。沙美位于车陂涌西侧南端,有梁黄约。
新中国成立后,车陂划分四个片。四个片所辖地段如下:一片:东阁社(高地苏)、布狮社(高地苏)、北门社、东溪社、大塘曝书里。二片:西华社、清溪社、双社、南边社、黄堤塘东平里。三片:沙美启明大街、沙美江夏大街。四片:江头北正大街、东岸永泰直街、东岸玉田大街、东岸天台大街、东岸祠堂大街、东岸涌口大街。
村民逃难
民国26年(1937年)7月7日,芦沟桥事变,日本人侵
中原地区,给中国人民带 来深重灾难。
时值壮年的车陂村民郝英彦,意识到日军不久会侵占
广州市,村民会被无辜杀害,于是向众乡亲提议,若日军进犯车陂,我们无法抵抗,最好是暂离家园。他说,已通过亲友关系,选择和联系好当时没有陆路可通,河涌交错的
番禺区仑头村为车陂村民的避难点。
当时,车陂村民普遍心存侥幸思想,认为一旦离开家园,会被人趁机抢掠。有些村民表示宁愿与家乡共存亡,不想客死异地。后来,根据沦陷区传来消息,
日寇每到一处地方,逢人便杀,很少有生还机会。村民们认为保存性命重要,还是按计划去避难的番禺仑头村,那里是日本仔难以进犯的水乡。当地村民很热情,对车陂村民前去避难表示欢迎。于是各村民先将粮食藏好,收拾行装,做好随时撤离家园的准备。
1938年9月20日,在日军人侵车陂之前,部分村民有组织有秩序地登船驶离车陂。10月21日,
广州战役。
当时,因村民事前做好撤离准备工作,被通知要离村时,互相照顾,扶老携幼,没有出现惊慌失措、哭哭啼啼的场面。四约北部村民,除少数自行投亲靠友外,大都接受安排,乘船往仑头避难。
在郝英彦的带领下,几百名逃难村民受到仑头众乡亲的热情接待,有的住人大户人家的私宅,大部分栖身
聂氏宗祠公厅。除个别家庭开小灶外,设集体食堂。粮食和生活
大宗商品,由郝英彦负责统筹,使每一个逃难的村民都有饭吃和有地方住。现车陂三社郝仑山,是在仑头避难期间出生的,其父母为不要忘记这次逃难的历史,替儿子取名为仑山(生)。
在仑头逃避战乱的车陂村民度日如年,郝英彦经常只身返回
广州市地区观察时局,为村民重返家乡而四处奔波。在他的努力和斡旋下,打通了村民回乡关节。1938年11月,先老年人,后中、青年分批平安地返回家园,结束50多天的逃难生活。
1938年逃避战乱,车陂村民称为“走佬到仑头”。四约北部70岁以上的老人,谈及走佬到仑头的往事,都说幸亏村里组织安排去仑头避难,否则,难逃“萝卜头”(日本兵)入村到处杀人的浩劫。
据后来得知,日军在东圃一带杀死未逃走或逃走后又回来的村民共89人。
日军罪行
1938年10月21日,
广州战役。两天后,侵华日军在东圃车陂地区展开大屠杀。
广州沦陷前一个月,车陂村大部分老人、小孩、妇女陆续逃往番禺仑头、
新造镇等地避难,部分村民留下来维持治安,守护农作物。1938年10月23日(农历九月初一日)凌晨,日军巡逻分队到东圃车陂抢掠。车陂联防队在郝英杰队长的带领下,抗击日军。在交战中,日军虽死伤多人,但郝英杰等多名队员英勇牺牲。
由于车陂村民奋起抗击日军,使其产生报复思想。1938-1940年间,日军多次突袭车陂进行抢掠、拉夫、奸淫。期间有位嫁给本村
黎姓一村民为妻的
日本妇女
山本五十六,积极奔走,多次出面斡旋,挽救了许多无辜村民的生命。如有一天,几个车陂村民被押到大岗刑场准备处死,幸好山本及时赶到现场保释,得以在日军的屠刀下死里逃生。
据粗略统计,被押到车陂大岗及罗坑两地杀害的附近村民不下100人。
民国33年(1944年)农历正月十六日,棠下福善社举行一年一度的
元宵节游神盛会。当晚九时左右,游神队伍行至棠下丰乐社附近时,日军
宪兵及伪军侦缉队以剿匪为由放枪。观看盛会的群众闻枪声纷纷逃跑,日军朝着
粤汉铁路旧路基逃走的人群用
机关枪扫射。车陂村民被打死3人伤2人,踏伤、跌伤不计其数。
地理环境
车陂街道办事处于1981年成立。地处
天河区东面,管辖的地域横跨中山大道、黄埔大道,东靠东环高速公路,西至
车陂路,南临
珠江,北接
广州—深圳高速公路。辖区行政总面积5.6平方公里,总人口约7.6万人(其中户籍人口约2.5万人,流动人口约5.1万人),下辖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原车陂村)与11个社区居委会。
街内交通便利,主要交通干线有中山大道、黄埔大道、广园东路、车陂路、
东圃大马路、
东圃二马路,有BRT等多路公交车和地铁四/五号线,交通便利。
车陂发展
车陂地区是在八十年代初建立起来的典型城乡结合部。辖内有近万人口的广氮社区和车陂经济发展有限公司(原车陂),主要机关事业单位有车陂街道办事处、车陂街社区服务中心、车陂街文化站、车陂街出租屋管理服务中心、车陂街消毒站、车陂街
市容环境卫生管理站,主要大型商场有东圃供销社商场、东圃购物中心、摩登商业城、美华超市等,同时还有众多的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卫生单位,如天翔职中、
广东省培英职业技术中学学校等中专院校以及
天河区红十字会医院、暨大附属第一医院东圃分院、广州家家乐康复医院、广特医疗门诊部等医疗机构,还有
广州市十八中、玛沙女子中学等3所中学、8所小学及
时尚天河商业广场、美好居、汇友苑、旭景家园等多个住宅小区。街内环境优美,有车陂公园、沙美公园及晴川苏公祠、石狮山鹿泉苏公泉文物保护单位。
车陂街党工委作为区委的派出机构,为了加强党对社区党建的领导,统揽社区建设工作全局。建立了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的纵横结合的党建工作网络。纵向,加强对街道党组织以及新经济组织中的党组织的全面领导;横向,增强对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的指导、协调。使社区党建工作形成以街道党工委为核心,社区党支部为基础、全体党员为主体、社区内各单位党组织共同参与,团结奋进的社区党建工作新格局。
展望未来,车陂街将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围绕
广东省第十一个五年计划,深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全面跟进落实“八项民心工程”和“十项重点工作”,以“三个文明”建设的丰硕成果,努力实现跨越式发展,为打造平安车陂和构建和谐文明社区谱写新的篇章,为推进
天河区现代化大都市中心区建设而共同努力!
文化
其他车陂
说起
广州市的车陂街,可能很多人都知道,不过在番禺沙湾古镇,
也有一条名字一模一样的车陂街。记者昨日了解到,这条车陂街自元代开始就存在,至今已有700多年历史。200多米长街市隐藏着多座大型宗祠,昔日曾经书乐飘香,建筑群精美绝伦媲美陈家祠。
亚中坊“富中之富”
车陂街位于沙湾亚中坊以南,东西走向,笔直而宽阔,整个街道全部都是由整齐划一的青石板铺成。沙湾镇文化中心工作人员霖哥介绍,这条车陂街历史久远,至少在元代就有了,算起来有700来年的历史了。“以前街道临海而建,这些石板路大多都是以前的原物。因建于‘猪腰岗’上,故初名‘斜坡街’,后名‘车陂街’,至民国时期更名‘车碧街’,建国后又采用‘车陂街’之名。”
霖哥介绍说,车陂街仅长200多米,但亚中坊在乡内近20个坊中以富户多而出名,车陂街更是亚中坊富中之富。在200米长的车陂街里,隐藏着多座大型宗祠,居民多是何氏家族的后人。
霖哥告诉记者,除了精美绝伦的祠堂建筑之外,车陂街小巷中还藏有皇帝的圣旨。而建于清嘉庆年间的“仁让公局”也深藏车陂街小巷中,这有可能是
广东省最古老的乡公所。
霖哥告诉记者,虽然车陂街历史悠久,原有建筑结构未作大的改动,不过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时还是受到一些破坏。区政府和村委现已制订车陂街古宗祠的复原设计及环境保护规划方案,准备将古建筑内的居民搬走,同时将投入资金重新修建古祠堂,恢复何氏宗祠的原貌。
车陂名人逐个数
车陂街西端与安宅里大街相接的第一间为乡村教育家何厚德的小楼。何厚德毕业于警监学校,以小楷书法知名于乡内,并一直从事乡村教育。
小楼与“留春别院”相接,这个小院为半
聂氏宗祠半花园式建筑。
辛亥革命元老
胡毅生(
胡汉民之堂兄)曾作短暂居住。
留春别院之东为“惠岩巷”,是著名
广东省音乐家何少霞故居。巷口“惠岩祠”是为纪念其祖何惠岩而建。该祠为何少霞之父等聚集乡内外音乐高手日夜演练的地方。
“惠岩祠”之东邻为“达义巷”,巷内只有何与瑶一家。何与瑶为
余荫山房邬燕天的女婿,其子何希哲擅书画,于乡中甚为知名。
更东的“高瑶巷”原名“高尧巷”,为何高尧所有。其子
何博众乃知名广东音乐家,后因家道中落,大部分物业卖与他人,巷名也改为“高瑶巷”。著名广东音乐家
何柳堂及
何与年的故居就坐落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