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路桥
位于苏州河河道之上的桥梁
浙江路桥(Zhejiang Road Bridge,俗称老垃圾桥),位于中国上海市吴淞江河道之上,是中国上海市境内的一座连接黄浦区静安区的过江通道。这座桥梁始建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重建于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并于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改建成具有鱼腹式简支钢桁架结构的桥梁。2015年12月28日,浙江路桥重新通车。
浙江路桥的跨度为59.741米,共设有12个节间,每个节间长4.978米。桥梁的南端位于黄浦区南苏州路浙江中路路口附近,而北端则位于静安区浙江北路北苏州路路口附近。浙江路桥是亚洲罕见的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构造桥梁之一,也是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浙江路桥入选上海市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建设历程
老垃圾桥
清光绪六年(1880年),上海工部局在吴淞江上建造浙江中路步行木桥
清光绪十三年(1887年),因原浙江路木桥已有毁损,旧桥被拆除,另建一座宽5.19米的新桥,桥仍为木结构。
清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10月,由于有上海站东新桥的电车,必须沿浙江省路过苏州河。工部局拆去浙江路木桥,改建成鱼腹式简支梁钢桁架桥梁的老垃圾桥,下部结构为木桩基础重力式桥台,新桥长59.74米,宽13.9米。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老垃圾桥上铺设单轨,通行英电5路、6路有轨电车。
民国13年(1924年),为使能够双向通行有轨电车,老垃圾桥有轨电车单轨改为双轨,同时桥面由木板改为水泥混凝土桥面,人行道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
浙江路桥
民国31年(1942年),老垃圾桥更名为浙江路桥,并将桥面由木板改为水泥混凝土,单轨改为双轨,人行道改铺预制水泥混凝土板。
民国35年(1946年),浙江路桥进行了油漆养护。
1954年,浙江路桥加宽了桥台。
1955年,浙江路桥加固了横梁,桥面全部改为预制钢筋混凝土板,修理桥台,加强原有小T梁,并增设B.S.S.K型槽轨横梁。
1965年,浙江路桥桥体进行修理和加固,主桁进行防腐蚀修理,油漆全桥,修补人行道混凝土桥面,有轨电车桥面轨道换轨。
1974年,浙江路桥加高桥台,升高桥面并拆除有轨电车轨道,通行14路、15路无轨电车;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两侧再加建人行道。
1976年,为缓解交通压力,浙江路桥将主桁两侧悬臂2.16米的人行道改为非机动车道,并在悬臂端部扩宽1.08米作为新人行道。
1986年,浙江路桥全桥进行大修,并拷铲油漆。
1993年,浙江路桥加固了非机动车道。
1997年,浙江路桥进行了桥梁的加固施工。
2008年,浙江路桥桥梁进行加固、更换部件、涂装除锈层、摊铺沥青,机动车辆改为单向通行。
2009年1月,浙江路桥加固完成。
2015年4月18日,浙江路桥封闭。5月29日,浙江路桥桥身钢结构骨架被移到修缮场地进行维修。10月18日,浙江路桥主体结构修缮结束,复位至吴淞江上。12月28日,浙江路桥重新通车。
桥梁位置
浙江路桥位于中国上海市境内,位于苏州河河道上,西距河道上游西藏路桥约366.6米,东距河道下游福建路桥约200米,桥梁成南北走向,北起于静安区浙江北路北苏州路路口,南止于黄浦区南苏州路浙江中路路口。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浙江路桥为下承式简支钢桁架桥,采用非常罕见的鱼腹式外形设计,钢桁架结构中有腹杆、斜腹杆、上下弦等。浙江路桥桥面采用传统梁板体系,横梁承重,通过吊柱挂于鱼腹式桁架之下,桥面板为混凝土板。主桁架之间为机动车道,主桁架两侧为人行道,杆件截面均采用角钢组合而成,连接节点采用板式节点,通过铆钉连接在一起。
设计参数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桥跨度59.741米,宽度14.519米,共设12个节间,每节长4.978米,主桁间距为9.033米,桁架最高处为9.101米,人行道宽度为2.5米,桥梁坡度为5%,桥上的混凝土桥面最厚处为25厘米,最薄处10厘米。浙江路桥为单向一车道,桥身重量444.7吨。
设备设施
灯光设施
2015年12月,浙江路桥泛光照明方案引进“绿色照明”设计理念,隐蔽安装灯具。整座桥梁的景观照明分为多个层次:LED白光轮廓灯勾勒出大桥上、下鱼腹弦杆桁架线形轮廓,使人远远的就能看到浙江路桥横卧河面;LED泛光灯设置在斜腹杆交叉处,灯位隐蔽安装在杆件内侧,照亮腹杆横桥向侧面,柔和而不眩目;LED点光源则凸显鱼腹的双线条,增加了夜间桥梁的观赏效果。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桥连接了浙江北路和浙江中路,是市政道路的一部分,免费通行。
通行事项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桥行人及非机动车实行双向通行,机动车北向南单向通行,限高4.5米。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施工难题
2015年5月29日,浙江路桥进行了转移工作,在该过程中,所遇到的客观条件难题为:
1.浙江路桥桥体建造时间久,节点受力状态难以精确计算分析,因此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保证施工阶段桥体受力状态尽量与目前使用状态接近尤为重要,施工阶段要对桥体进行必要的加固处理,对桥体受力进行全过程监测。
2.浙江路桥施工场地条件复杂,施工制约因素多,需要在道路及河道上同时作业,施工区域跨黄浦江静安区两区,需要多方配合协调。
3.浙江路桥是桥体跨度大,重量大,移桥难度大。整个桥体跨度59.75米,拆除桥面铺装和附属设施后的桥体重量还有400吨左右,而且施工场地狭小,如何通过合理的布置机械、选择安全的施工工艺来确保施工的安全顺利进行是一大难点。
4.浙江路桥桥体为文物,施工阶段结构保护至关重要,整体驳运时需要有效的加固处理,并通过道路处理、同步控制、水平控制措施减少对于结构的扰动。
5.浙江路桥地处繁华市中心,周边紧邻居民小区以及市中心商业圈,环境要求高,须有合理有效的防噪防尘作业以及环保措施。
6.旧桥抬升加固难。抬升浙江路桥,首先要进行加固,可100余年里,浙江路桥经过的大大小小多次修缮来自社会多方面,没有完整详尽的记录,造成了桥体节点锈蚀和受力状态均不明确,给加固工作带来了困难。对此,通过监测装置的部设,并全过程控制加固过程中的关键节点和受力不明确部位,为抬升旧桥奠定了基础。
施工技术
2015年5月29日,浙江路进行了转移工作,在该过程中,所遇到的操作难题为:
1.吊机位置确定难。移桥所用的履带吊,位于河道堤岸沿线道路交叉口,作业区域极为狭窄。为确定履带吊位置时,机施集团采用了计算机模拟演示手段,提前预判了履带吊作业的动态过程可能对周边设施产生的影响,并在确定最终方案时加以规避。同时,采取了合理的地基加固措施,确保了吊机进场和操作的安全性和稳定性。
2.浮箱操作控制难。吊机抬升旧桥的过程中,桥体一端置于岸上液压悬挂平板车上,另一端处于吴淞江中的浮箱上,浮箱受到旧桥支座转换和河水流动两个动态过程的双重影响,难以控制。经过多次研究,决定采取“收紧所有固定角缆、不断调节压舱水、岸上液压悬挂平板车处于零约束状态”的方式,以保证浮箱在操作过程中的稳定性。
3.安全转移保障难。旧桥经过浮箱的助托上岸后,由吊机转移到运输台车上,期间,支承点发生转换,保证作业安全极为重要。为此,需提前在南侧吊点位置搭设可攀登脚手架,同时确保第一辆液压平板车停放稳定后,南侧支承点同步锁死,保证安全转移。
4.同步运输协调难。移桥的必经之路路面倾斜度较大,地面操作时所有的重力都负载在平板车上,潜藏着一定安全隐患的同时,如何控制好两辆平板车间的协同作业也是亟待思考的问题。对此,在驳运前,做好了运输道路承载力、平整度及坡度等相关方面的验收,同时将驳运支座在上下坡时的方向调节考虑在内,做实每一处细节,机施集团还落实专人严格监控运输过程中两辆平板车的同步性,以解决协调运输中的困难。
荣誉表彰
2014年5月,浙江路桥被评为上海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化特色
“老垃圾桥”
由于浙江路桥建成时桥边就是垃圾码头,于是浙江路桥被上海人俗称为“垃圾桥”。几年后,工部局又在今西藏路桥东侧兴建了一座木桥,这座桥同样也在垃圾码头旁边。于是,上海人又把浙江路桥叫做“老垃圾桥”,新桥就被叫做“新垃圾桥”。
图画日报
1909年出版的《图画日报》“上海之建筑”第三十八篇中刊登了老垃圾桥,并这样描述了当时的老垃圾桥:长桥卧波,颇极广大。至修造之合度,工程之巩固,与外大桥(外白渡桥)相伯仲。中国之有大铁桥,当以此两桥为最云。“图画日报”中的浙江路桥
木质材料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桥大修后,桥面两侧人行道板采用了质朴淳厚,具有历史感的木地板,铺设长度120米,人行道旁边的栏杆扶手同样使用木材。铺设时在木板底下设置减震垫片,使得行人行走更加舒适,木质人行道视觉上更加整齐清爽。
桥梁铭牌
截至2015年12月,浙江路桥大修后,南北两侧安装有桥铭牌。桥铭牌选用整块花岗石方料,采用凿旧深刻墨雕工艺,外部廓线力求与古桥鱼腹式风格相协调统一。
价值意义
浙江路桥的结构造型兼顾了受力和美观,体现了美观与实用的结合。
参考资料
晨读 | 浙江路桥畔的回忆.今日头条.2023-12-21
目录
概述
建设历程
桥梁位置
建筑设计
建筑结构
设计参数
设备设施
运营情况
票制票价
通行事项
建设成果
技术难题
荣誉表彰
文化特色
价值意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