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峰驼(
食虫类:Camelus bactrianus),是一种哺乳动物。他们结群活动,亦有单独游动个体,食物以
猪毛菜、
多枝柽柳等植物为主。双峰驼又名野驼、
野骆驼,体型较家驼小,体长约1.8米,肩高约1.5米;体背具双峰,
驼峰短小常侧倒,四肢细长;尾较家驼长,达10厘米,尾毛密;体毛呈沙黄褐色。
双峰驼栖息于2000至2900米的干旱
荒漠的山间小盆地半荒漠地区,常与
鹅喉羚或
蒙古野驴在同一地区活动。它们两年繁殖一次,每年大约在1-2月发情,孕期约一年余,翌年2-3月产仔,每胎1仔,3年性成熟。
80年代,双峰驼在中国境内约有1000头左右,加上分布在
蒙古国的
种群,总分布量不超过2000头。双峰驼多见于新疆东南
塔克拉玛干沙漠荒漠、
青海省西北部、
甘肃省西北部地区和蒙古人民共和国,其中
阿拉善盟地区被称为“中国骆驼之乡”,是中国双峰驼的主产区之一。
双峰驼因栖息环境的变化和严重的滥捕滥杀等原因呈现出分布范围急剧缩小、种群下降迅速,几近灭绝的严峻现象。双峰驼已被中国列为 I 类保护动物,中国在境内建立保护区并限制干旱年份的放牧活动,以确保双峰驼的生存。在中国西部新疆和甘肃所建立的保护区中, 就包含本种的分布。
中国首次饲养并展出双峰驼是在1959年12月。该双峰驼在
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捕获,在北京动物园生存7年多,后与家双峰驼合群交配成功。1973-1977年间,
北京动物园又先后捕获和饲养了4只野生双峰驼,其中1只在动物园生活了10多年。此外,甘肃武威珍稀动物繁育中心已饲养有5头双峰驼;蒙古已建立了双峰驼繁育中心,养有5雄6雌。
形态特征
双峰驼体背上有两个
驼峰,其平均身高为2.134米,身长为2.25~3.45米,尾长0.35-0.55米。成年双峰驼的体重范围为300~690公斤,而成年
雄性双峰骆驼通常比
雌性双峰驼略大。双峰驼的皮毛颜色为金黄色到深褐色,身上有约255毫米长的长毛,头部、颈部、驼峰、前腿和尾部区域的被毛比较厚。它们的眼睛上有两排长长的睫毛,这些睫毛可以阻挡大风将沙尘吹入眼睛里。双峰驼的耳朵长满了毛发,其上唇是分开的,鼻孔可以通过关闭来阻挡灰尘和沙子进入口腔。沿着它们的鼻孔处有一个延伸到上唇的连接凹痕,该凹痕可以将任何多余的水或湿气滞留在嘴里。双峰驼的脚很结实,脚趾均匀分布,但足底没有分开。
分布栖息
分布范围
世界分布
双峰驼大部分分布在
亚洲及周边较为清凉的地区,如
蒙古国、中国、哈萨克斯坦、
土库曼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巴基斯坦北部、印度北部及
俄罗斯等。虽然野生双峰驼历史上曾广泛分布于
中亚,但是到了1997年就仅残存于中国和蒙古国西部外阿尔太
戈壁同中国新疆、
甘肃省和内蒙交接的边境一带。
野生双峰驼在中国50年代见于青海柴达木盆地西隅阿拉尔至
阿尔金山脉山麓地区、甘肃的
河西走廊偏西和偏北地区、新疆东南部。但到了1997年,则只局限于中国新疆及中蒙交界几处狭小的分布区内,包括新疆塔克拉玛干沙漠东部、阿尔金山北麓及阿奇克谷地、嘎顺戈壁以及新疆、甘肃、内蒙同
蒙古国西部外阿尔太戈壁交接的边境一带。
亚种分化
栖息环境
双峰驼的
栖息地主要占据在干草原、山地
荒漠半荒漠和干旱灌丛地带,向上分布可超过海拔4000米。这些地区的地面上生长有荒漠植物、有剌的树和灌丛以及盐生植物。
而从野生双峰驼的主要栖息地——
亚洲大陆中部最干旱的区域来看,其四周离海较远,夏季炎热,冬季寒冷,大陆性气候极强。野生双峰驼的栖息地处于平原和丘陵地带,其特征为地势开阔且多丘陵,呈荒漠、半荒漠、
戈壁及沙漠景观。气候的极端干旱和土壤的普遍沙漠化使得分布区内的植物种类非常少,植被多为耐旱、耐盐的灌木和
半灌木植物,有些地区甚至是寸草不生的戈壁、盐壳、流动沙丘和
风蚀雅丹(注:雅丹一般指雅丹地貌,这是中国新疆
罗布泊地区的一种特殊的地貌形态,是一种典型的风蚀性地貌)。另外,野生双峰驼各分布区自然环境的差异表现为隐域性(注:隐域性是指自然地理现象在受到局部的地形、水文、土壤、气流、洋流、季风等因素的影响下,在
地球表面不按或偏离纬向地带性规律分布的特性)景观的差异,其植被分布差异显著。比如:在
库姆塔格沙漠南侧,主要植物有
梭梭、
沙拐枣等;库姆塔格沙漠北部的阿奇克
谷地,主要植物有芦苇、大叶
白麻、
大红柳等;中蒙边界处的
阿尔泰共和国戈壁分布区,植被有向
荒漠草原过渡的趋势,主要植物有琵琶柴、梭梭、
膜果麻黄、
泡泡刺、怪柳、假苇佛子茅等;
塔克拉玛干沙漠分布区北部古河道附近,主要植物有怪柳、胡杨、
盐穗木等。
生活习性
节律行为
野生双峰驼群体大部分时间都是从一个地方迁徙到另一个地方进行觅食。在下雪的冬季,骆驼群会迁徙到一个与许多河流接壤交界的
戈壁大漠草原地带。而当春天的雪融化时,它们再迁回沙漠。
觅食行为
骆驼(包括双峰驼)能以稀少的植被中最粗糙的部分为生,能吃其他动物不吃的多刺植物、灌木枝叶和干草等,但如果有更好的食物,它们也乐意取食。而当食物丰富时,骆驼就将脂肪储存在
驼峰里,条件恶劣时,即利用这种储备来生活。驼峰内的脂肪不仅用作营养来源,脂肪氧化又可产生水分。因此骆驼能不食不饮数日。骆驼体内水分丢失缓慢,脱水量达体重的25%仍然没有什么不利影响。骆驼能一口气喝下100升水,并在数分钟内恢复丢失的体重。骆驼具有这些特性的原因,是与其生理特性有关。骆驼在其漫长的进化过程中进化出在血管中储存水的机能,其血液里含有蓄水能力很强的高浓缩蛋白,且
细胞对低渗溶液的抗力大,能吸收大量水分进行储存,还能将脂肪储存在
驼峰中,以防在沙漠中饥荒而死。骆驼体内含有简单结构的抗体或
免疫球蛋白,且免疫球蛋白比任何哺乳动物的免疫球蛋白都小得多,能够深入机体的组织和细胞,发挥极其重要的免疫功能。
适应能力
野生双峰驼能够随意改变体温,它们不需要通过出汗或花费能量来调节体温。这种适应环境的能力使得它们能够抵抗零下许多度的冬季严寒和夏季的酷热。
攻击行为
而到了交配期,
雄性双峰驼之间会争斗互咬、吐唾沫、喷鼻,并试图将对方推倒在地,从而可以通过争斗的胜利来获取与异性的交配权。
在双峰驼
种群中,如果
雌性骆驼被流浪的单身雄性骆驼接近,种群中的雄性头骆驼就会驱赶这些入侵者。此时,雄性头骆驼试图通过诸如排尿、排便、用尾巴拍打背部以及张开后腿等方式来恐吓对方。如果恐吓不奏效的话,雄性头骆驼就得采取战斗的方式,包括用脚踢和敲打地面这样的动作,以此来达到赶走入侵者的目的。
社群行为
野生双峰驼通常以6~20头、偶尔会达到30头数量的成员组成一个群体。群体的首领是一头成年
雄性头骆驼,由它带领其它雌性双峰驼及未成年双峰驼一起生活,但偶然野生双峰驼也会单独行动。双峰驼没有专属的领地范围,因此偶尔会出现由多个骆驼群体、甚至多达500头骆驼组成的大群体一起穿过公路的现象。
交流行为
双峰驼会通过发出低沉的呻吟声、高音的吱吱声进行个体之间的交流。
生长繁殖
物种保护
种群现状
截止2001年时,全世界的野生双峰驼仅有500~1000头,其中半数分布在中国,而根据2022年的统计数据,世界上的双峰驼数量大约为200万头(绝大部分为驯养的双峰驼)。
致危因素
据保护区工作人员和蒙古科学家估计,在蒙古,每年有25至30只野生双峰驼在越过国际边界迁徙到中国最南端的边界时被当地人狩猎杀死。另外,在中国新建的阿尔津山罗布泊自然保护区,每年也有多达20头野生双峰驼被当地矿工和猎人猎杀。
在蒙古,因为畜牧业的发展导致了野生双峰驼的栖息地在退化。在中国噶顺
戈壁地区的天然气管道铺设和矿产开采也对野生双峰驼的栖息地造成了破坏。
杂交改造
中国毗邻自然保护区的地区为了提高经济效益,放开了家养双峰驼的放牧限制,从而使得南部边境野生双峰驼被杂交,这对野生双峰驼的独特遗传基因构成了重大威胁。
资源争夺
家养双峰驼和山羊被引入野生双峰驼分布区域,从而导致这些家畜与野生双峰驼争夺觅食和水源资源。
保护举措
1982年,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
蒙古国建立了“大戈壁保护区”;2000年,在中国建立了“
阿尔金山脉罗布泊自然保护区”,其中一期建设已经完成,而且正准备在中国开设第二个自然保护区。
野骆驼保护基金会已在蒙古国建立了圈养野生双峰驼繁育计划。截止2008年,在中国和蒙古国圈养的野生双峰骆驼只有15头。由于圈养动物太少,如果它们在中国和蒙古国的自然
栖息地被破坏,整个野生双峰驼的
种群就可能会遭受灭绝。为了避免这种危机的出现,需要确保圈养足够的野生双峰驼数量。但是,由于每头母骆驼每两年最多产崽一次,如果单纯依靠自然繁殖方法的话,那么数量的增长将会非常缓慢。
保护级别
2008年6月,野生双峰驼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濒危物种红色名录》,评估级别为极危(CR)。
2021年2月,野生双峰驼被中国列入最新颁布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保护级别为Ⅰ级。
起源驯养
品种起源
古生物学研究表明,骆驼在
新生代始新世时期(约5500万年前)起源于
北美洲的“原柔蹄类”。第四世纪冰期(约100万年前)时,骆驼始祖动物从北美洲发源地分两路大规模迁徙。其中的一部分通过
白令海峡到达
东半球、
中亚、
蒙古高原和
满洲里市等较寒冷的干旱地区,进化成了双峰驼。而骆驼属物种的较大体格和
驼峰的形成,则可能是其祖先在北美洲的时候就已进化出的变异。
人工驯化
人类在大约公元前3000年就开始驯养野生骆驼,驯养主要目的是作为乳用。到2022年时,世界上约有200万头双峰驼。其中驯养的双峰驼主要分布在中亚的一些国家,如
土库曼斯坦、哈萨克斯坦、
吉尔吉斯斯坦、
巴基斯坦北部和
印度的
荒漠草原,向东延伸到
俄罗斯的南部、中国的西北部、
蒙古国的西部。在中国驯养的品种根据其分布和形态,大致分为蒙古骆驼和南疆骆驼两大生态型,基本包括5个品种:
阿拉善双峰驼、
苏尼特双峰驼、
青海骆驼、新疆塔里木骆驼和新疆
准噶尔汗国骆驼。
人工饲养
经济用途
骆驼(包含双峰驼)兼有绒、乳、毛、皮、肉、役等多种用途。骆驼全身是宝:在产区,放驼员加工驼乳制品,有许多传统的民间做法,如酸奶、酸奶干、
乌如木、
黄油、
矿物油、奶酪、乳饮料等;驼掌或
驼峰是宴会上的一道
名菜,并冠之以“高山熊掌”之美名;驼骨压成板,可制作各种工艺品和家具;驼粪是牧民取暖的好燃料;驼皮的各种皮革制品有着独到之处,驼毛被套、驼毛裤又软又轻;驼绒品质佳、纤维长、强度大、毛色浅、光泽好,有良好的成纱性,是高级毛纺织品的优质原料,开发前景极其广阔。
饲养管理
骆驼(包含双峰驼)因其组织结构和生理机能的特殊性,经长期的人工选择和自然选择,能够在极其贫瘠的
荒漠草原上繁衍生息,喜欢采食荒漠草原其他畜种所不能采食的坚硬枝条、高大灌木、恶臭草类及带刺植物,所以不与其他畜种竞争草场。在5~7天未饮水和进食饲草料的情况下仍能使役。在夏季气温高达47℃、地表温度高达65℃,冬季最低气温-36.4℃的情况下,骆驼在无庇萌、无棚圈条件下仍能正常生活。骆驼的眼、鼻、耳具有特殊结构和机能,使其能在7~8级风沙天气里照常行走采食。骆驼长期在其他畜种难以生存的恶劣草场上生活,疫病传染途径相对少,体魄强壮,对各种疾病特别是传染病抵抗力较强,对恶劣的环境有顽强的适应性。
文化赛事
阿拉善那达慕
2016年11月27日,
阿拉善右旗巴丹吉林镇阿日毛道嘎查牧民杨宝山米德格夫妇,在巴丹吉林沙漠腹地,举办了“沙漠之灵”骆驼文化
那达慕。
本次参加那达慕的有
阿拉善左旗和周边
嘎查的20多户牧民,活动内容有赛驼、挤奶、博克、射箭等,其中八公里赛驼比赛十分引人注目,因为赛道以沙丘沙山为主,极具有挑战性。
新疆骆驼大会
2018年8月中旬,新疆
木垒哈萨克自治县民俗旅游文化展示暨赛马(骆驼)大会在木垒哈扎纳特国际赛马场举行,活动吸引了来自全疆各地的专业骑手和游客参赛,而本次活动中最精彩的项目就是赛骆驼。
参考资料
命名年份.物种2000中国节点.2024-09-05
骆驼.《中国大百科全书》第三版网络版.20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