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山镇,隶属浙江省温州市苍南县,地处苍南县东部,俗称江南平原中心,距县城15公里,镇政府驻地宝山路。辖14个村、2个社区,人口51192人(2017年)。宜山镇东面与龙港市、
钱库镇仙居社区(原
仙居乡)接邻,南与
望里镇、钱库镇新安社区(原新安乡)毗连,西与龙港市云岩社区(原云岩乡)、龙港市江山社区(原
江山乡)接壤,北与龙港市平等社区交界。2016年3月15日,宜山镇被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评为"中国内衣名镇"的荣誉称号。
该镇拥有针棉织品企业400多家,个体工商户620家,各类机器设备2万多台。其中,上规模企业13家,涵盖内衣、
内裤、背心、童装、T恤衫等针织类产品。已基本形成集织造、染整、印花、缝纫、织带、印刷包装、辅料、物流等为一体的产业链条完善、生产分工明确、企业抱团发展的特色产业集群,涌现出诸多优秀企业和品牌。
宜山镇历史悠久,早在
唐朝已有村落,
吴越时期得到大力开发,发展至
北宋建隆元年(960年)建镇,北宋
赵顼元丰年间是
温州市七大古镇之一。元、明、清属亲仁乡二十五都,明朝已改称宜山,清朝初改称仪山,清
宣统元年为避溥仪讳,复称宜山,1912年复设宜山镇,1949年沿用旧名,属宜山区,1962年称宜山公社,1964年复设宜山镇,宜山镇名延续至今。
地理环境
宜山镇地处
苍南县江南平原中心枢纽地带,镇域面积12.9平方公里,辖2个社区、16个行政村,现有常住人口51192人(2017年)。再生纤维
加工业、针织内衣业等两大工业是主导产业,纺织产业年总产值达20多亿元,针织业异军突起,产值近20亿元,产品远销海内外,带动全镇近80%的就业人口。
2014年全镇实现工农业生产总值60.66亿元,同比增长13%;实现财政总收入4103万元,税收收入7939万元;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4亿元,同比增长9.86%;外贸进出口总额971万美元,同比增长40.72%;实现农民人均收入14135元,同比增长11.1%。近年来,宜山镇围绕“宜居宜商宜创业精致之城”建设目标,攻坚克难、奋勇争先,取得了一定成绩。先后获评省级文明城镇、省级教育强镇、省级森林城镇等荣誉称号,2013年全市“红色细胞工程”现场会在宜山召开,2014年,宜山镇被授予“废旧纺织品综合利用‘双百工程’示范基地”国字号金名片、省级信用镇、市级生态镇、市级平安乡镇、市级学前教育优秀乡镇和市级文化强镇等6个荣誉称号,树立了党性教育党支部、学前教育和河道保洁3项市县典型工作。
自2016年被授予“中国内衣名镇”后,主打内衣、
内裤、袜子等产品的苍南宜山镇的针棉织品行业发展势头一路向上,尤其是
电子商务线上交易连年剧增。据2019年1月16日举行的
苍南县针棉织品行业协会年会发布的信息,聚集了苍南县内绝大多数针棉织品企业的宜山镇针棉织品行业,2018年年产值近40亿元,比两年前翻了一番多。而行业全年线上快递突破4000万单,比上一年增长了1000多万单,销售额超过15亿元。
历史沿革
宜山以山得名,远在
唐朝宜山已成村落,山麓的广福寺为唐
咸通年间(861~874)建。宋时称泥山镇,清
乾隆时改称仪山,属25都。1909年
爱新觉罗·溥仪即位,因避溥仪讳,改名宜山。民国初年设宜山镇。1949年解放后建政时沿用旧名。1958年公社化时,称宜山公社管理区,1961年称宜山公社,1964年,
浙江省人民政府曾颁布为建制镇,1969年“文化革命”期间又称宜山公社,1981年12月恢复宜山镇。1992年区域划分中,将铁龙乡划归宜山镇,1993年10月将原属新安乡(现为新安社区,由
钱库镇管辖)的芙蓉村划入宜山镇。
2005年,又将原属
江山乡(现龙港市江山片区)的后增、梁宅二村划入宜山镇。至2005年底辖甲第、上黄、下黄、朱处、林梁、严处、东店、宜一、芙蓉、塘西、前河蒋、珠东、珠西、珠后、八岱、浃中堡、后垟增、梁宅27个村和东兴、仁寿、前垟、站前、兴龙、龙头、珠山、环球8个民居区。
2019年,宜山镇辖宜一社区、宜城社区,谢
垟底村、上黄村、宜二村、塘西村、芙蓉村、
八岱村、东跳村、水门村、陈家寺村、梁宅村、新丰村、黄良村、珠山村、张家村、锦城村、新洋村。
人口民族
温州市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分乡镇(街道)常住人口5.6万人。
行政区划
至2005年底辖27个村8个民居区。
经济
内衣名镇
2016年3月15至17日,第98届中国针棉织品交易会在成都
国际会展中心开幕,
苍南县宜山镇被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颁发了“中国内衣名镇”的荣誉称号。凭借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宜山正逐步打造具有明显产业集群优势的全国性内衣生产基地。
在大量低端制造业涌入东南亚,高端制造业回流欧美,中国制造业将持续低迷的时代背景下。宜山镇同样受到了来自于制造业寒冬的影响,但该镇上的各大企业积极拓展线上渠道和海外渠道,销量不减反增,
电子商务产值翻了一番。该镇共有485家左右的针棉织品企业,2015年销售产值约23个亿,电商渠道占了8个亿。大部分企业已经由传统的经销商渠道逐步转至线上电商渠道。以温州宝派服饰有限公司为例,最初企业更多依赖于传统经销商渠道的销售,但在宏观经济下行的压力下,企业开始往线上转型,探索出了一套
天猫加盟商的模式,销售额从2014年的2000多万,增长至2015年的近5000万。
宜山镇在大力发展电商的同时积极引导、支持企业拓展海外市场。该镇部分企业在
俄罗斯、非洲、阿拉伯等国家和地区设立营销处,销售市场已由东南亚、东欧逐步向西欧、美洲、
中东、
南非延伸。
近年来,宜山镇积极鼓励企业开展技术创新,牢固树立“质量第一”和创牌意识,大力引进一批国际先进水平的设备,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在生产原料上采用精梳棉、木代尔、竹纤维、发热纤维等高档针织面料。成衣产品品种繁多,主要产品有保暖内衣、常规内衣、美体内衣、电脑提花内衣、男女平脚
内裤、三角内裤、
广告衫、童装等。为了将企业做强做大,宜山镇大力实施品牌战略,扶持一批实力较强的企业,发挥其龙头作用。涌现出舒尔丹、卓顿、绅门、宝派、追鹿等内衣品牌及福宝、贝蕾丝、世纪新秀等内裤诸多优秀企业和品牌,在国内市场享有较高的知名度及份额。
当前,宜山镇正以打造针织特色小镇为平台,规划建设针织特色园区并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鼓励针棉织品企业加快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设备,整合产业链,不断推进资源优化配置;引领广大企业以提高产品质量和档次为重要环节,以市场为导向,以打响品牌为重点,着力推动宜山针织品行业创新和整体水平的提升。在不久的将来,一个具有知名度、集聚度、影响力且活力四射的针织品业将呈现于大家面前。
纺织业
宜山素有“纺织之乡”的美称,所产土布古称筒布,历史悠久,相传明时就有“田种禾,地种棉,男耕女织”之记载。
清代家家户户置有手摇
纺车和布机。抗战时期,“洋布”来源中断,于是筒布销量曰增,不仅在
苍南县内销售,浙、闽、赣各地购买者纷至沓来,宜山逐渐成为浙南一带最大的筒布市场,民国28~30(1939~1941)年,土布市场成交额在3万米以上,年销售额达3000多万元。
解放后,1952年,经
浙江省商业厅批准成立宜山土布交易市场,后又被当作
资本主义尾巴来割,市场消失。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土布生产得到恢复和发展,尤其试验成功纶边角料再生利用后,腈纶纺织业如火如荼地发展起来。宜山镇办起腈纶纱市场,经营纱、衣裤等再生纺织品,1981~1985年,年成交额1.8亿元。1992年后又在张南村创办再生棉花市场,年销量3万吨,营业额8600万元。2000年后,纺织业迅猛发展,宜山镇85%的劳动力从事纺织业生产,产品逐渐转向花边、手帕、毛巾毯、蚊帐等适销品种。
工业
20世纪70年代初,宜山镇办企业有纺织、猪鬃、花炮等40个企业。此外,国营企业
米厂、酒厂和县大集体企业鞋厂、花边厂、水泵厂也设在境内。至90年代,企业解体,代而取之的是一批新兴的独资或股份制企业。199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2.0398亿元,较之1992年增长36%,年产值500万元企业4家。进入二十一世纪,2001年,全镇基本形成纺织业、针织业、搪瓷三大工业主导的经济格局,加大工业投入,不断提升传统产业,做强“舒尔丹”、“追鹿”、“绅门”等产品品牌。至2005年,宜山镇拥有工业企业74个,主要为服装、纺织行业,创工业总产值1998亿元。500万元以上企业19家,出口创汇895万元。
2010年全镇实现工业总产值51.2亿元,同比增长20.25%,其中,规上企业产值10.55亿元,同比增长50.57%,新增规上企业13家。完成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9423.41万元,县华尔奴针织有限公司已竣工投产,针织标准厂房施工图设计和征地报批等各项工作已完成。狠抓节能降耗工作,实现万元产值耗电量685千瓦时,同比下降14.27%。切实抓好粮食生产,完成早稻播种面积6800亩,超额完成县下达任务。做好土地流转工作,共流转土地4000亩,宜一村率先跨区域异地承包508亩土地发展效益农业。金融、通讯、商贸、物流、餐饮、娱乐等服务业快速发展,2010年银行存款余额13.86亿元,比年初增加4.02亿元,贷款余额7.98亿元,比年初增加1.41亿元。房地产业稳步发展,金和广场、华泰大厦已开工建设。
农业
宜山镇传统主业为农业,种植水稻和番薯。1949年解放初期粮食亩产量为225公斤,1967年已超过500公斤,1980年达758公斤。宜山农村为单一农业结构,农村经济落后。
改革开放后,1981年,农业结构开始调整,2005年,贯彻中央1号文件,加快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效益农业,落实各项扶农政策,全年播种面积达12890亩,水稻年产量40805吨,主要经济作物蔬菜,年产量659吨,主要畜禽品种的猪和蛋鸭,肉类年产量131.5吨,蛋类年产量为290.7吨,实现农业总产值732.6万元。
至2005年底有标准农田4900亩,三面水渠18公里,机耕路14公里,农机总动力26054千瓦。
商业
宜山自清朝以来就是江南水网地区的农村集市贸易中心之一。每日集市人数达3万人左右。1950年以
序数命名上市为一街,中市为二街,下市为三街。一街长约150米为主要商业区之一,市面繁荣。二街有旅馆业,三街有百货公司。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市场象雨后春笋般出现。1979年建立宜山镇甲底布角市场,1987年建立宜山小商品市场,1989年建立宜山菜市场和张南再生棉花市场,1991年建立宜山农贸市场,1994年建立宜山水果市场和江南纺织品市场。其中宜山菜市场年交易额11600万元。至2005年,全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为14894万元,商业零售网点1756家,从业人员6447人。较大型的商场有乐福超市、东联超市、大姆士超市,顺得生活超市,美思乐服装超市、巴巴豆儿童服装超市。
此外服务行业发展也很快,至2005年有宜龙、大不同、兴隆、东风、天和、同乐园6家酒家,照相馆6家,旅社21家,理发店54家,美容店25家。
社会
教育
宋时,宜山设有私塾。清时,宜山旧学有星岩书院和亲仁社学。光绪三十二(1906)年春,当地生陈琛(字筱坨)于星岩书院创办
温州府平阳县公立仪山初等小学堂,时教6人,学生5班66人。次年乡绅白际宸(字乐亭)将原亲仁社学(杨公祠)改为温州府平阳县公立群演初等小学堂,时教师5人,3个班,学生51人。
宣统二年(1910),陈锡琛设群演小学为平阳县江南高等小学堂。民国元年(1912),更名为平阳县立第二高等小学校,开拓新址,兴建教学楼,声誉大振,求学者有来自赤溪、藻溪、桥墩、
矾山镇、山门乃至
泰顺县等地。民国18年(1929)龟山(今珠山)创办宜山镇第六、七、八保联立国民学校,教师4人,班级4个,学生134人;民国21年(1932)水门创办宜山镇第十、十一、十二保联立国民学校,教师4人,班级3个,学生118人。
1949年5月宜山解放,学校向贫下中农开门,教育事业发展迅速,至1952年,小学12个班,学生465人。1953年,小学附设初中班。1956~1965年间,教育大发展,除全日制学校,各村创办了村小、耕读小学,有的村还办午、晚班。儿童入学率达95%以上。期间,宜山中学(时称
平阳县第四初级中学)创办于1956年,时3个班级,168位学生,教职工9人。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进行拨乱反正,宜山镇教育步入正常教学轨道。1984年,幼教、普教、成教一起抓,1988年普及初等教育,四率达标:儿童入学率99.2%,巩固率99.6%,毕业率99.7%,普及率99.78%。1990年宜山镇开始实施
九年制义务教育法。1991年,宜山镇小学48个班,学生2954人,老师128人;中学33个班,学生1800人,教职工119人。2000年,教育设施优化,教育综合实力经全面考核,位居
温州市第十名。2001年率先跨入省级教育强镇行列。镇一小、县实验二小成为省级示范镇学校。
2005年宜山共有中学3所(含
高中),小学4所,幼儿园10所,共计教职员工593人,在校生10853人。
通信设施
清光绪二十九年(1903)八月,宜山开办
邮政代办所,民国33年(1944)5月设宜山乡村电话分所,民国34年(1945)1月兼办理电报业务。1955年5月成立宜山邮电营业处,时有职工4人,1956年改称宜山邮电支局。1970年1月邮政、电信分设,各立支局。1974年1月重新合并为宜山邮电支局。
1987年12月在球新路建局办公大楼。是年,
电信设备有
磁石交换机3部、容量251门,十二路载波机1端,三路载机1端及BDC-80A型及汉字电传机和备用55型电传机各1部。1987年设有办公室、报务、话务、邮政,投递5个班组,协管白沙、江山、平等、云岩、
海城市、凤江6个邮电代办所,担负6个乡镇、86个行政村的通信任务,1988年业务收入39.18万元人,均劳动生产率9556元。1993年邮电业务总量完成165.8万元,比上年增加96.29%,业务收入213.4万元,比上年增加147.1%;通信总量完成120.89万元,比上年增长128.18%。
2005年,镇内信箱、信筒15个,拥有电话13000户,移动电话11120台,互联网拥有率15%。2005年邮政业务收入367万元。
文卫事业
2005年,宜山镇有文化站1个,广播电视站1个,电视差转台1个,农村每百户彩电拥有率90%以上。
农村医疗网分布曰趋合理,包括镇卫生院、个体诊所在内的农村医疗卫生机构35个,有医生资格117人。
发展优势
一是区位优势,居江南中心位置,东接海域,距离龙巴公路6公里,南靠
钱库镇、金乡5—10公里,西距县城15公里,北邻龙港,两纵一横道路网贯穿宜山,形成公路交通中心枢纽,交通十分便利;二是宜山的群众十分勤劳,人均收入比较平衡,发展的观念、思路得到较大的转变,要求加快发展的愿望很迫切;三是以针纺织业为支柱的产业链已形成,群众比较熟悉整个产业的发展过程和规律,已成为宜山群众生产、生活的一个主要部分。
根据这些优势,宜山镇把宜山定位为
鳌江流域重要的轻
纺织工业基地,按照这个定位,今后几年的工作思路是“构筑两大中心,建成三大板块”。
“构筑两大中心”一是要基本建成温州纺织品制造中心,就是要建成集原料、织造、印染、服装一条龙的集群化的产业体系。二是要基本建成纺织品销售中心,以针织内衣系列为主,形成
温州市地区较有特色的纺织品物流集散地。
“建成三大板块”,即建成“北城、西工、中商”的城镇形态。“北城”,即以宜山大道建设为重点,实现城镇建设北移,拓展集镇规划,加快城镇化进程。“西工”,即以
龙金大道为依托,建成1500亩左右的针纺织两大工业园区,提高工业化进程,使之成为
苍南县最大的针纺织工业园区。“中商”,即以老城改造、小商品市场、商贸城建设为突破口,重振宜山商业雄风。
要以创建“诚信城镇”为重点,加强对公民道德和民主法制教育,提高全民整体素质,使“三大文明”协调发展。
获得荣誉
2016年3月15日,宜山镇被
中国纺织品商业协会评为“中国内衣名镇”的荣誉称号。凭借渠道优势和品牌优势,宜山正逐步打造具有明显产业集群优势的全国性内衣生产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