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寺位于
云南省保山坝子东北部,它安详地依偎在大溪山的怀抱中。依山而建的卧牛寺,由低到高分为前中后三院,停车场后转折而上的台阶连接着色调深沉的山门,门内前院的主体建筑是特色独具的天王殿,它依山势建为上下两层。在这里,威严的“天王”们被供奉在了二楼之上。天王殿后的中院里,正面的
观音殿南墙上镶嵌着一块线条流畅的观音像石碑,这块珍贵的石碑使卧牛寺弥漫出浓郁隽永的历史之韵。在观音
塑像后
韦驮菩萨洞察一切的目光中,使卧牛寺金桂飘香的后院展现出了华丽雍容的氛围。这里是全寺的中心,有金碧辉煌的
大雄宝殿高居于层层石阶之上。后院北厢下是又一处通往寺外的门楼,一棵高大的
菩提树把一地的浓荫洒在了门外宽大的场地中,场地北侧的道路续接着那条通往山顶的盘山公路。卧牛寺山腰多为砂石结构的山岭,在人类不断索取中并不容易长出茂盛的林木。或许是为了承载佛寺使然,大溪山与众不同地挺立在了山的腰际线下,从盘山公路一侧的坡体截面上可以看出,它已有深厚的
土层让树木扎根生长,因此山上郁郁葱葱地长满了茂盛的林木,形成了大溪山沿传已久的青林万顷、满目苍翠的真实写照。据说,民国年间修建山下的金鸡澡塘时,横梁、立柱等一应木材均取自此山之中。在历经炼钢冶铜、人口疯长的洗礼后,周围的其它山岭均已树木零落,而大溪山却一山独秀、树可参天。其山因蕴积着丰盈的滋养力,草木因此而繁茂,瑞气因此而蒸腾,山林掩映的寺院因此而灵光四射。
卧牛寺始建于明代
洪武年间,是周边一带历史较为悠久的古寺之一。如今,大殿飞檐翘脊上的风铃悠扬地鸣响不绝,它们似乎在悠然地讲述着一个与创寺有关的动人传说。建寺之前,寺址附近是一片肥沃的耕地,山下一父母老迈、妻病儿幼的
张姓村民以耕种此地为生,不幸的是,心地善良的张姓村民却染上了令人畏怯的绝症,他只好离开村子,在地边搭建草棚守地度日,在病重体弱无法耕地的危难时刻,一头青牛在夜间来到地中,以角为犁“呼哧”有声地翻地起垄干了一个多时辰。张姓村民惊醒后已把一切看在眼里,次日便和前来看他的家人一起到溪边割来肥嫩的青草,以瓦盆汲来清亮的泉水,然后放在昨晚青牛曾经歇息的地方,祈盼着青牛再次光临。青牛果然不负所望,在夜深人静之时又来把地耕完并吃了青草泉水。第三夜,青牛托梦给
张姓村民说,因为水、草款待的原故,它将赠予一付好药,要他病愈后好好赡养父母、照顾妻儿。天明起床时,张姓村民见一条红蛇正从瓦盆里往外爬去,盆里的泉水中则浸泡着一卷通红的
蛇蜕。张姓村民饮用蛇皮浸泡的泉水后,病痛最终得以痊愈。此后他孝敬老人、疼爱妻小,在辛勤耕地的间隙不辞劳苦经营挣钱,日子便一天天富了起来。后来,他按照母亲的吩咐在草棚处建盖寺庙并供起了观音神像,同时还在青牛歇息之处建起小亭并塑上卧牛一头,母亲随即在此烧香念佛,感谢“神灵”对张家的护佑。一开始,
小庙取名为“栖云庵”,因为村民和香客对栩栩如生的卧牛更感兴趣,久而久之,寺名便换成了“卧牛寺”。似乎,传说已让卧牛寺成为了善良因果的轮回之所,一个善良的人在这里得到了“神灵”的帮助,“神灵”也理应得到人的尊重。显然,动人的传说难以成为断事之凭,但它却蕴含着扶贫济困和善良感恩的传统美德。卧牛寺有此颂扬美好品格的传说,足可以让众多朴实善良的心灵有所皈依。
经明代
洪武年间至今600多年的历史,使卧牛寺由当初的草庵变成了今天的三院殿宇。或许,这便是大溪山因葱郁而蓄积的灵气蓬勃喷涌的结果。今天,前院天王殿南侧已不再是泥塑的青牛,在这里躺卧的一条
汉白玉雕琢而成的白牛,它是虔诚的施主在世纪之交赠送的。卧牛的色泽已经发生了变化,重要的是,它蕴含深厚的民间文化伦理也在变化中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在这一过程中,无不催发着人类文明所倡导的慈爱善念乃至人性的提升,卧牛寺的辉煌殿宇将因此而更加巍峨,大溪山的万顷青林将因此而日渐繁茂,卧牛胜境将永远明丽而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