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驮,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违驮天。韦驮为婆罗门教之神,又称迦絺吉夜、鸠摩罗、善梵。其形象身着甲胄,合掌,腕捧宝剑。在中国,自唐初道宣梦到此神后,各处的伽蓝均设其神像。其塑像一般穿古将军服,手执金刚杵,被安放于天王殿
弥勒佛后面,面对释迦牟尼像。
此神之崇拜最初流行于南印度,五世纪后传到北印度,被大乘佛教吸收而为伽蓝之守护神,为南方增长天八大将军之一,乃四天王下三十二将军之首。生而聪慧,早离尘欲,修清净梵行童真之业。受佛陀付嘱而镇护东西南三洲(东胜神洲,西牛贺洲,南赡部洲),一般是寺庙的守护神。
韦驮是《
封神演义》中道行天尊的弟子,与韩毒龙和薛恶虎同门,惯用武器为金刚杵,乃镇压邪魔护法三教之法宝,曾一击将张奎打成粉,是封神演义
肉身成圣的七人之一
韦护的原型。
名号
韦驮,梵名Skanda,巴利名Khanda。又作塞建陀天、私建陀天、建陀天、违驮天。韦驮为婆罗门教之神,又称迦絺吉夜、鸠摩罗、善梵。
金光明经卷三鬼神品称之为违驮天神,
义净所译之金光明最胜王经卷八则译作塞建陀天;又经轨中多称为塞建陀或建陀天,而不作韦驮天。盖金光明经所记之违驮天系为建驮天之误写,
梵语应译作私建陀。
源流
“护法韦驮”与
印度战神“
室建陀”有很大的联系。印度古代对塞建陀的崇拜,可追溯到公元前几个世纪。在《歌者奥义书》中,尊者萨那特鸠摩向人们展示超越黑暗、到达彼岸之路,被称为“塞建陀”;在《薄伽梵歌》中,黑天自称是统帅中的“塞建陀”。对战乱仍频的古代部族而言,塞建陀的天兵统帅形象具有很大的吸引力,故而广受贵霜人、尤德亚人、多人甚至塞种人崇信,并出现在当时的
钱币和碑铭上。
伴随佛教对婆罗门教的借鉴,包括塞建陀在内的一大批婆罗门教神祇也进入了佛教万神殿。作为佛教护法神,“违驮”之名在
文言文佛经中最早见于昙译《金光明经·鬼神品》偈颂,且“违驮天神”与“护世四王”地位并列。
南宋行霆的《重编诸天传·韦天将军传》引证道宣《灵威要略》,已把“违驮天神”改称“韦驮天神”,并称他姓韦名琨,号韦天将军。其后宗晓注《金光明经》则云:“违驮天神,驮,唐贺切;违字,或经本单作韦。若据南山《感通》《灵感》二传,则此天初与师相见自称韦琨,
韦姓也,琨名也。如此,则字须去,二传始终无驮字,但言韦将军也。”如是,“违驮天神”名号由
汉姓所无之“违”演变出汉地“韦”姓单字,映射出“韦驮”由梵入汉的演化过程。至行霆和宗晓都不容置疑地将“违(韦)驮天神”“韦琨”“
韦护”三者等同起来。
“金光明经鬼神品曰:‘风水诸神,韦陀天神,及毗纽天。‘大方等大云经三日:‘见事韦驮作韦驮像,见事天母作天母像。’涅擊经七日:‘
梵天,大自在天,违陀天,迦旃延天。’慧琳音义二十五日:‘违陀天,译勘梵音,云私建陀提婆,私建陀,此云阴也。提婆云天也。但建违相滥,故笔家误耳。’案法华经陀罗尼品有韦陀罗鬼,韦陀罗,一作毗陀罗,起尸鬼也,韦驮天即是。又世以书驮天为韦天将军者,讹也。”由此可见世人常将韦驮和韦天混为一谈。韦天将军的出现最早见于《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卷十,
唐朝道宜大师,梦中见此神自称:“弟子是韦将军,诸天之子,主领鬼神,如来欲入涅案,敕弟子护持瞻部。”这里的韦将军就是韦天将军,姓韦,名琨四天王之下各有八将神,此人为南天王八将军之。但是宗教总是有着其相通性和相融性的,韦驮在进入中国后,便和本土的韦天大将军混为一谈了, 而习惯性的称他们为韦驮,从此韦驮既是
印度教中的战神,也成为了中国佛教所特有的韦天将军。
道场
在汉传佛教文化圈中,
浙江天目山是继普陀山(观世音菩萨应化道场)、
五台山(文殊菩萨应化道场)、峨眉山(普贤菩萨应化道场)、
九华山(地藏菩萨应化道场)之后的
第五大佛教名山,为韦驮菩萨应化道场。
韦驮与天目山有一则神话传说:相传,韦驮菩萨化身行脚僧自
九华山下来,途经天目山,萌生在天目山结庐之念。于是,他便在天目山募建了一座
伽蓝。六月初三,韦驮菩萨圣诞之日,他在天目山举行了开坛升座的大法会。法事结束之后,神坛上多出一尊菩萨。据此,天目山便被认为是韦驮菩萨显圣度众之应化道场。
相关典籍
和韦驮相关的宗教典籍有《悲华经》,其中表述了韦驮菩萨的十大愿。十大愿表述了韦驮菩萨希望自己能助力普阿萨僧侣修行,保护世间苦难民众,追求佛法等多方面的想法。
宗教形象
根据寺院制度, 每座寺院都建有天王殿, 天王殿里必供有韦驮, 因此几乎较大的寺庙里都能看到韦驮护法的身影。韦驮塑像通常有三种造型。一种是将金刚宝杵扛在肩上或手执宝杵, 杵尖向上, 端正站立, 如大同善化寺韦驮像 (图一)。另一种是双手合十, 金刚杵横放于两腕上, 笔直站立, 如北京大慧寺大悲阁韦驮像(图二)。还有一种是将金刚杵拄地, 单手或双手扶之,左脚略向前立。韦驮的造型和其金刚宝杵有密切关系。
据说看韦驮金刚
金刚杵的放置方向能判断寺庙的规模和是否接待云游僧人的食宿。如果金刚宝杵杵尖向上, 或表示这个寺庙是大的寺庙, 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三天, 这适用于金刚宝杵被扛在肩上或手执金刚杵的造型;如果韦驮宝杵平端在手中, 表示这个寺庙是中等规模寺庙, 可以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一天;如果韦驮宝杵杵在地上, 表示这个寺庙是小寺庙, 不能招待云游到此的和尚免费吃住。根据佛门教规的规定, “合掌捧杵者”对来客表示欢迎, 这便是接待寺。而“握杵拄地者”, 即表示不是接待寺, 游方和尚一望便知, 只好另寻接待寺, 以便安身。
在众多韦驮
塑像中,明代时期的
双林寺彩塑为国内韦驮
造像之最,是
明清雕塑的一次崛起。(图三)
双林寺“韦驮”像的艺术特征的精髓体现在这尊雕塑所展现出来的生机勃勃的内在活力和“不动之动”与“蓄而不发”的态势,是中国古代以“温柔敦厚”为诗之旨的哲学思想、伦理、道德观念及其他文化因素所衍生出来的产物,是这个时代儒家文化、道家、佛家思想的结晶。韦驮塑像是一尊典型的写实兼写意集一身的雕塑代表之作,充分体现创作者追求一种内在美和一种大巧若拙的哲学精神境界。
宗教角色
韦驮在
印度教中被称为战神。相传,以
帝释天为首的众神受魔王多罗迦侵扰,得
梵天指点,预知唯有湿婆和波哩婆提之子才能担任战胜魔王的天军统帅,于是遣
爱神促成他们的结合。无奈爱神被
湿婆焚毁,最终波哩婆提依靠苦行赢得了湿婆。二人婚后纵情欢爱,却被
阿耆尼打断,湿婆将精液射在火神身上,又被火神冲洗入恒河,昴宿六天女沐浴时,精液转移到她们身上,孕育成胎,鸠摩罗(即韦驮)由此诞生。他仅仅出生六天,便接受湿婆指派,率领众天神出征讨逆,并接受灌顶成为天军统帅,经过浴血厮杀,鸠摩罗最终用
长矛刺死魔王,恢复了天国秩序。
韦驮在中国佛教信仰中是守护僧伽及佛法的护法菩萨。中国传统寺院一进山门会有一座天王殿,天王殿里正面是
弥勒佛,弥勒佛的背后则是韦驮菩萨,其面朝着
大雄宝殿,以镇护道场。这主要是受
唐朝高僧道宣的《
道宣律师感通录》的影响所致。
道宣描述韦姓天将军是南方增长天王座下的八将军之一,在四大天王三十二将军之中最受敬重的一位。一是因为修童真梵行,二是因为祂守护僧伽及佛法最是不遗余力。所以各地寺院都造其形像供奉。因这位天将姓韦,遂与原本被误写成“违陀”的
印度战神
室建陀天名称相混,进一步改变成“韦陀”,并被称为韦陀菩萨。
民俗信仰
农历六月初三日是韦驮菩萨圣诞日,一部分地区的人们会祈福祭奠。宋代以后,
中原地区寺院均塑韦驮尊天圣像,而供奉韦驮菩萨之处也往往以“威震三洲”或“三洲感应”来表示菩萨的殊胜功德。
相关作品
《
封神演义》中的人物
韦护是
道行天尊的弟子,与
韩毒龙和
薛恶虎同门,惯用武器为降魔杵,乃镇压邪魔护法三教之法宝,曾一击将
张奎打成齑粉。封神榜
肉身成圣的七人之一。 人物原型为佛教的知名护法神,密迹金刚之一的韦驮天。
典故传说
高峰原妙禅师与护法韦陀
传说宋代有位高峰原妙禅师,打坐时会瞌睡,于是在悬崖旁打坐以图改正。不久,因瞌睡坠崖,为韦驮所救。禅师私以为自己修行了得,方得韦驮救命,遭韦驮反驳。韦驮言禅师自以为是,不再护法。禅师深感羞愧。一段时间,禅师又坠崖,再为韦驮所救,此次则因禅师有知愧之心。
昙花一现 只为韦驮
昙花只在黎明时分才开花,相传昙花和佛祖座下的韦驮尊者有一段故事,所以昙花又叫做昙花。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昙花一现,只为韦驮。
传说昙花是个花神,每天都开花,她爱上了每天为她锄草的小伙子。后来
玉皇大帝知道了这件事情,就把花神贬为一生只能开一瞬间的花,不让二人相见,还把那个小伙子送去灵柩山出家,赐名韦驮,让他忘记花神。但花神忘不了韦驮,她知每年暮春时分,韦驮尊者都会上山采春露,为佛祖煎茶。她便选在那个时候开花,希望能见韦驮一面。但韦驮还是不认得她。
韦驮化缘应迹
相传,有一年闹灾荒,方圆几十里都无食物,天目山寺里只有几位老僧守庙。
这天,几位老僧因为数天未进食,将要饿死。这时有人来报,说是山门外有七、八个挑夫每人挑了一担粮食正往寺庙来。据送粮者讲:前几天,
浙江天目山寺庙一名年轻和尚去化缘,请求员外施舍几担粮食赈灾,并医好了家中小姐的半身瘫症。为谢医病之恩,员外特送些粮食。众僧听闻甚为震惊:寺院几名年轻和尚前几天才离寺且都无行医的本领。问送粮者那位和尚长相如何。送粮者称殿内韦驮菩萨像与那和尚很像。众僧立即意识到,这是韦驮菩萨化缘应迹,因而在韦驮面前合十感谢其救命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