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格非
北宋文学家、李清照之父
李格非(约1047年~约1107年),字文叔,济南章丘(今属山东济南)人,北宋文学家,李清照之父。
李格非早年用意经学赵顼熙宁九年(1076年)中进士,官至校书郎礼部员外郎、翰林学士;元祐中为太学博士,以文章受到苏轼的赏识,历任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东京刑狱等官。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因反对王安石变法,被迫辞官,在洛阳市居住,达数十年之久。李格非走遍洛阳大街小巷,游览洛阳山水,于绍圣二年(1095年)撰成名作《洛阳名园记》,后远岭南,卒年六十一。
李格非工词章,文章精练有笔力,主张为文须有真情实感,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并列苏门,称为“后四学士”,著有《礼记说》《洛阳名园记》等。李格非著作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有《礼记经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
人物经历
李格非,字文叔,济南人。其幼时,俊警异甚。有司方以诗赋取士,格非独用意经学,著《礼记说》至数十万言,遂登进士第。调冀州司户参军,试学官,为郓州教授,郡守以其贫,欲使兼他官,谢不可。入补太学录,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常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陷于金,人以为知言。绍圣立局编元祐章奏,以为检讨,不就,戾执政意,通判广信军。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奸,杖而出诸境。召为校书郎,迁著作佐郎、礼部员外郎,提点京东刑狱,以党籍罢,卒,年六十一。妻王氏,拱辰孙女,亦善文。女清照,诗文尤有称于时,嫁赵挺之之子明诚,自号李清照
生平介绍
元丰八年(1085年)九月十三日,李格非为已故同里人、家住明水以西廉家坡村的齐鲁著名隐士廉复撰写《廉先生序》一文,述其平生,证其为人,传其不朽。赵煦元祐元年(1086年),官太学录。他专心著述,文名渐显,于宋哲宗元六年(1091年),“再转博士,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与廖正一、李禧、董荣同在馆职,俱有文名,称为苏门“后四学士”。同年十月,哲宗幸太学,李格非奉命撰《元祐六年十月哲宗幸太学君臣唱和诗碑》。元祐四年(1089年),官大学正。
绍圣元年(1094年),章惇为相,立局编类元佑诸臣章疏,召李格非为检讨,拒不就职,因而得罪,遂被外放为广信军(今徐水区遂城西)通判。任职期间“有道士说人祸福或中,出必乘车,氓俗信惑。格非遇之途,叱左右取车中道士来,穷治其好,杖而出诸境”。表现出厌恶邪术、不信鬼神、反对迷信的思想。绍圣二年(1095年),李格非召为校书郎,著作佐郎。是年撰成他的传世名文《洛阳名园记》。《宋史·李格非传》云:“尝著《洛阳名园记》,谓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其后洛阳市陷于金,人以为知言。”《洛阳名园记》10卷,记洛阳名园,自富郑公(富弼)以下凡19处。北宋朝廷达官贵人日益腐化,到处营造园圃台谢供自己享乐,李格非在对这些名园盛况的详尽描绘中,寄托了自己对国家安危的忧思。绍圣四年(1097年),李格非升任礼部员外郎
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朝廷内排挤元祐旧臣。李格非因名列“元祐党”,被罢官。《宋史·李格非传》:“提点京东路刑狱,以党籍罢。”根据元祐党人“不得与在京差遣”的规定,李格非只得携眷返归明水原籍。崇宁五年(1106年)正月,毁元祐党人碑,大赦天下,除一切党人之禁,叙复元祐党人(见《宋史·徽宗纪》)。李格非与吕希哲晁补之等“并令吏部与监庙差遣”(《续资治通鉴拾补》),但禁止到京师及近钱州县。“监庙”是一个没有实权的空头职衔,故此后李格非仍在原籍居住。大观二年(1108年)三月八日,李格非曾陪同当时的齐州知州梁彦深游于历山东侧佛慧山下的甘露泉,并镌文于“秋棠池旁之石壁上,题名曰:“朝请郎李格非文叔”(乾《历城县志》)李格非卒年不详,《宋史·李格非传》仅载:“卒,年六十一。”
李格非刻意于词章,诗文俱工致,尝言:“文不可以苟作,诚不著焉,则不能工。”刘克庄评论其“文高雅条,有意味,在晁、秦之上,诗稍不逮”,然亦多佳篇(《后村诗话》续集卷三)。《洛阳名园记》为其散文代表作,南宋楼谓其文“不过二百字,而其中该括无限盛衰治乱之变,意有含蓄,事存鉴戒,读之令人感叹”(《崇古文诀》卷三二)。也能诗,《过临淄》、《试院》等篇清朗雅洁,为人所诵(《后村诗话》续集卷三)。著有诗文四十五卷,今已佚(同上书)。其《洛阳名园记》自宋时即有单刻本行世,今存《百川学海》本、《宝颜堂秘笈》本、《津逮秘书》本、《四库全书》本。《全宋诗》卷一○三一录其诗九首。《全宋文》卷二七九二收其文一卷。事迹见《东都事略》卷一一六、《宋史》卷四四四本传。
李格非又为苏轼之门生,李清照之父。
李格非著作颇丰。《宋史·艺文志》载,李格非有《礼记精义》十六卷、《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又,《遂书堂书目》及《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载《李格非集》四十五卷、《涧泉日记》卷上载有《济北集》、张邦基墨庄漫录》载有《历下水记》。只可惜各书皆佚,现仅有《洛阳名园记》一卷传世。李格非现存遗文、断篇及书目可知者尚有《廉先生序》(《章丘县志》)、《书战国策后》(南宋绍兴丙寅姚宏《重校战国策·叙录》)、《人元柏六年十月哲宗幸大学君臣唱和诗碑》(《枫窗小犊》)、《傅尧俞疏》(毕沅《中州金石志》)、《破墨癖说》(张邦基《墨庄漫录》)、《杂书》二篇(《墨庄漫录》、《人冷斋夜话》)、《李格非论文章》(彭乘《墨客挥犀》)、《祭李清臣文》(《后村先生大全集·诗话续集》)。
齐鲁书社出版中国孔子基金会《儒家石头上的文献——曲阜碑文录》,第169页可见现存于曲阜孔林思堂之东斋的北墙南起第一方石碣刻,上面写有:“提点刑狱、历下区李格非,崇宁元年(1102年)正月二十八日率褐、过、迥、逅、远、迈,恭拜林冢下。”
2007年电视剧《清风明月佳人沈保平饰演李格非
作品选录
《书〈洛阳名园记〉后》
论曰:洛阳市处天下之中,挟肴渑之阻,当秦陇之襟喉,而赵魏之走集,盖四方必争之地也。天下常无事则已,有事,则洛阳必先受兵。予故尝曰:“洛阳之盛衰,天下治乱之候也。”
方唐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开馆列第于东都者,号千有余邸;及其乱离,继以五季之酷。其池塘竹树,兵车蹂践,废而为丘墟;高亭大,烟火焚燎,化而为灰烬,与唐共灭而俱亡者,无余处矣。予故尝曰:“园圃之兴废,洛阳盛衰之候也。”
且天下之治乱,候于洛阳之盛衰而知;洛阳市之盛衰,候于园圃之废兴而得,则《名园记》之作,予岂徒然哉?
呜呼!公卿士大夫方进于朝,放乎一己之私意以自为,而忘天下之治忽,欲退享此乐,得乎?唐之末路是矣!
参考译文:
现在我来作一结论:洛阳处于中原地区的中心,凭藉肴山与渑池县的险阻,控制秦川和关山的要冲,并且充当了赵、魏两地的堡垒,可以说是四方必争之地了。中国若是平安无事还算罢了,一旦发生变乱,洛阳必将首先遭受兵灾。因此我曾经说过:“洛阳的兴盛与衰败,便是中国安定和战乱的预兆啊!”
唐朝贞观、开元之间,公卿贵戚在洛阳市建馆舍、置宅第的,不下千有余家;等到它发生动乱的时候,接踵而起的是梁、唐、晋、汉、周的残酷战争。洛阳的池塘竹树,遭到兵车的蹂躏践踏,变成了座座废墟;高大的凉亭、轩敞的水榭,也被烟火焚燎,化成堆堆灰烬。它们都与大唐江山同归于尽,没有剩下一处了。因此我曾经说:“这些园林的兴盛与荒废,便是洛阳繁盛与衰败的预兆啊!”
既然中国的安定与战乱,从洛阳的盛衰迹象上可以看出来;而洛阳的盛衰,又可以从这些园林废兴的迹象上看出来,那么我写这本《洛阳名园记》,难道是徒劳无益、白费笔墨吗?
唉,公卿士大夫们正当进用于朝、官高爵显的时候,大都放纵自己的私欲,任意而为,而将天下的治理与荒乱抛在一边。他们想在告老致仕以后安享林园之乐,能够做到吗?有唐一代没落的道路便是前车之鉴啊!
主要成就
史学
李格非的主要成就在历史学方面,宋代韩《涧泉日记》食卷下曾引尹穑云:“李格非之文,自司马迁之后,一人而已。”虽为过誉之词然亦可证其文章不俗。他的著作主要在经学、史学方面,据《宋史》本传载,曾“著《礼记说》数十万言”《宋史·艺文志》著录的有《礼记经义》十六卷,盖即此书;又著录《史传辨志》五卷、《洛阳名园记》一卷、《永洛城记》一卷。宋尤袤遂初堂书目》谓有《李格非集》,韩《涧泉日记》谓有《济北集》,二者可能为一书而异名,此中除经史外,当有诗文作品。刘克庄后村诗话》续集卷三谓有“诗文四十五卷,文高雅条鬯有义味,在晁(补之)秦(观)之上,诗稍不逮。”则专就其诗文而言。以上著作,大都散佚,今天所能见到的唯有《洛阳名园记》《廉先生序》《墨癖说》《杂书》(二篇)、《祭淇水文》(残篇)以及《驾幸太学》《过临淄》《试院》《初至象郡》(四首)及《绝句》二首等篇。
文论
李格非的文论,散见于《宋史》本传、宋代彭乘墨客挥犀》、惠洪冷斋夜话》、张邦基墨庄漫录》、刘克庄后村诗话》以及清代王士祯的《香祖笔记》。其中有对历史家的评议,有对文艺理论的阐发表现了他博涉群书、兼文史的特点。《左传》在古人心目中是散文的典范,李格非在评价其他几位史家时从《左传》出发,以逐次比较的方法,形象化的语言,说故事的形式,既指出每个作家的长处,也指出其不足。司马迁的《史记》,叙事写人,笔酣墨畅,神采飞动。李格非一方面肯定其文风华丽,叙述从容,有如美女的“长歌缓舞”,也批评它不如卸尽铅华的“绝代之女”,就是说它还带有装饰美,不是本质美。班固的《汉书》,李格非既肯定其内容充实,文风整炼,也指出稳健有余,奔放不足,不像脱骧逸驾的千里马。对于范烨的《后汉书》,则认为是勤于编结,巨细不遗,然而却未做到纲举目张。李格非说韩愈像一个熟读传记的生,充满了书卷气,“诗书传记锵锵常欲鸣于齿颊间”,然行文未免拘谨,忽遇不学无术举措粗鄙之子弟,即无法从容应付。这些评述和比喻容或不当,但却表露了他在臧否人物时“陵直前”的锐利锋芒。即使是历史上已有定评的大家,他也敢大胆地加以褒贬。
家族成员
妻子:王氏(丞相王珪长女)
王氏(状元王拱辰孙女)
女儿李清照,号易安居士
儿子:李,任敕局删定官
人物评价
“父亲李格非对女儿李清照的文化影响,首先是对权势与腐朽的辨析。这是父亲的思想对于女儿的影响;第二是对物质与精神的辨识。李格非的人生观清雅淡泊,李清照同样躲避富贵荣华,认为朴实简洁,删华就素,才是最好的境界。”;“正如作家冯蜂鸣所言,李格非既是李清照的父亲,又是李清照这位文学家诞生的母亲。李格非深深影响着李清照的,是他那内旷外疏的一片冰心与拄笏看山的超然之气;灌输给李清照的,是他那言必有中的微言大义与识破天机的为文真谛。”——(作者李天庆,工作单位青州市图书馆)评
“李格非的文章写得简洁有力,文笔功底深厚。”——《古文鉴赏辞典》评
“李格非写作严谨,他主张写作需要倾注真情实感。”——(作家汤克勤)评
南宋刘克庄在《后村诗话》里提及李格非的文风高尚、条理清晰、逻辑性强,并且含有深刻的义理,认为他的文学水平超过了苏轼门下的四位学者中的晁补之秦观。”——(作者马海燕,工作单位廊坊二中)评
影视形象
1981年电影《李清照》智一桐饰演李格非
1988年电视剧《李清照》司马华龙饰演李格非
2007年电视剧《清风明月佳人沈保平饰演李格非
参考资料
宋史·李格非传_虚阁上.梦远书城.2022-01-05
目录
概述
人物经历
生平介绍
作品选录
主要成就
史学
文论
家族成员
人物评价
影视形象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