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名。即
灞桥。在今陕西省 西安市城区东十公里水上。始建于汉。汉唐时送客多到此桥作别。故桥在今桥西北十馀里处,后因“
灞河”东徙,桥移今址。《三辅黄图·桥》:“霸桥在
长安城东。跨水作桥。
汉族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王莽时,霸桥灾,数千人以水沃救不灭,更霸桥为长存桥。”
北魏郦道元《水经注·渭水三》:“霸水又北枳道,在长安县东十三里……水上有桥,谓之霸桥。”元尚仲贤《
柳毅传书》第二折:“你觑那霸桥北,泾河岸东,俺只见淹淹的血水渲做江湖。”
灞水桥头,
李世民在即位之初曾经与突厥
颉利可汗达成盟约,有效遏制了突厥的要挟,从而为巩固统治、厉兵马赢得了宝贵时间。
霸桥位于
西安市城东12公里处,是一座颇有影响的
古桥。春秋时期,
秦穆公称霸西戎,将
灞河改为灞水,并修了桥,故称“灞桥”。桥长380米,宽7米,旁设石栏,桥下有72孔,每孔跨度为4米至7米不等,桥柱408个。
1949年后为加固霸桥,对桥进行了扩建,将原石板桥改为钢混凝土桥,现桥宽10米,两旁还各留宽1.5米的人行道,这大大地改善了公路交通运输。灞河是发源于秦岭蓝谷的一条河,横贯西安东部,向北注入
渭河。早在
秦汉时,人们就在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
垂柳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自古以来,
灞河、
灞桥、灞柳就与送别相关联。
唐朝时,在灞桥上设立驿站,凡送别亲人与好友东去,多在这里分手,有的还折柳相赠,唐时就有“都人送客到此,折柳赠别因此”的风气,为文人骚客所乐道。因此,曾将此桥叫“销魂桥”,流传着“年年伤别,灞桥风雪”的词句,“灞桥风雪”从此被喻为“关中八景”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