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墓,是唐中宗第七女李仙惠墓,乾陵17座陪葬慕之一,位于
乾县县城北。
公元701年,李仙惠被武则天处死。其父唐中宗复位后,于公元705年将其与丈夫武延基合葬,陪葬
乾陵,追其为”永泰公主”。1960至1962年发掘清理,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堆底边长56米,存高14米。原有围墙,南北长275米,东西宽220米,四角有建筑遗迹。南面有一对土阙,阙南有
石狮、石人和
华表。墓全长87.5米,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8个小、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墓早年被盗,但仍出土了壁画、
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
永泰公主墓的发掘,在当时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
陕西日报》《
人民日报》《
大公报》《美术》《
文物》等报刊相继做了报道,更有全球专家多次专程来到
西安市参观唐墓壁画,对永泰公主墓的《
宫女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历史沿革
修建背景
永泰公主名李仙蕙,是唐中宗李显的第七个女儿,
李治和武则天的孙女。公元701年,永泰公主死于洛阳,年仅17岁。根据墓志铭记载,李仙蕙因难产而死。而据史书记载,她因议论武则天与张易之、张昌宗的丑事而被
武则天“杖杀”(也有赐白绫死的说法)。中宗即皇位后,追封惨死的女儿为“永泰公主”,并于神龙二年(公元705年)将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于
乾陵东南。
发掘过程
墓的发掘工作是由1960年8月4日开始,至1962年4月16日正式结束。实际工作日是288天。
工作开始时,发掘者先做好墓的现场周围防护工作。在该墓封土堆之南部有一条横沟,宽4-10米,从墓道上穿过。为防止文物不受雨水的破坏,在墓的两侧修了一条高达3.5米的拦水壩,再将揭过的地表土,分别向墓道两旁横沟内填去,防止雨季山水侵入墓内。揭地表土和清理墓道天井,从1960年8月8日开始揭地表土,找出六个天井口,清理墓道南部。墓道两壁壁画很好,颜色鲜艳,为使壁画不致受到自然和人为的破坏,在两壁仍留有30-40厘米厚的夯土,到最后清理,以作保护。
在清理墓道的同时,也开始第六、第五、第四、第三、第二、第一天井全面揭露的作法,当各天井内夯土取到2米时,因劳力不足,遂集中力量先清理第六、第四、第二3个天井,然后再清理第五、第三2个天井,最后清理第一天井。
发现早期盗洞情况,盗洞是从第六、第五天井之
东壁开凿下来的,范围颇大。在距券顶上部东南(即第六天井内)50厘米的地方,发现一付直立人骨架,骨架之北有一铁斧,人头骨在甬道的淤土中,其位置恰和甬道券顶盗洞口上下相对。于头骨之北1.19米处有金、玉、鎏金饰品。在第六天井内接甬道的砖券顶部东、民、南三壁有盗墓人挖的痕。从这付入骨架的上下、周围的遗物、邀迹来推测,可能是一盗墓人死在天井内的盗洞中。
小龛的清理,该墓共有八个小龛,分布在第一、二、三、四天井下东西两边,先清理第二,再清理三、四,最后清理第一天井的各小龛。第二、三、四天井下面的各小龛均被盗墓人扰乱,器物的原位都无法看出。只有第一天井下面的两个小龛未经扰动,保存了原来的位置,龛内完全冲满了淤泥。
第一天井下两个小龛多出骑马俑,骑俑中有三彩俑、彩绘俑、帏帽拱手俑、昆仑俑、牵马胡俑等。亦有帏帽的木俑和马俑,似为仪仗队,此外也有三彩碗、碟,瓶等。第二天井下的两小龛,多为彩绘男女骑马伺俑、披巾女立俑、帷帽木俑,其中以彩绘女骑俑和女立俑占多数。马俑有备鞍和没备鞍的两种。第三天井下各小龛内随葬生活用具,大多被盗墓人捣毁,仅能看出有盆、罐、碗、井、磨、房子、牛、羊、猪等。第四天井下各小龛亦有随葬生活用具,多为三彩器,有盆、罐、碗、盒、碟等,陶器救少。
清理甬道和前后室,在甬道之南口发现墓志,志盖上篆刻“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
前室至第四天井下之北洞口为前甬道,前室至后室一段为后甬道,前甬道原设有木门,在门内遗留有铁锁、铜泡钉等物,后甬道设有石门。门上刻有生动的动植物花纹。
前后室内淤土达2.2米,四壁壁画,全部被淤土淹没,费了很大的精力才剥弄出来。前室东边壁画较完好,其他剥蚀很严重。后室南壁壁画也较好,共他则模糊不清。前室淤土中有一批大型动物俑,分布在室内左侧,原来位置不明。后室西部是石,椁身全部在淤土中,椁顶为五块大石作成屋顶形,最南一块被盗墓人进到椁内而移动了45厘米。椁内填满了淤泥,随葬品全被盗窃,仅逾留部分骸骨。后室东半部中间留有一方石座,上刻莲瓣形,并有粉彩颜色,座的中央是一圆柱,上残缺不明。这类石座共有四个,在前甬道中还有三个,均残损。前后两室的顶部绘有日月天体的酬壁画,比较完整。
这座墓由墓道口至后室长达87.5米,宽3.9米,最深处达16米左右,其规模宏伟,为陕西省历年来发掘的唐墓中所少见,总计清理夯土和淤土达1111.0921立方米。
地理环境
永泰公主墓,在乾县县城北3公里处,位于
西兰公路右侧。东距西安76.5公思,西邻韩家窑,东为东金村,北是西金村,南靠马家坡,西北距
乾陵2.5公里。
乾县处北纬34°19′~34°45′,东经108°00′~108°24′之间,位于
渭河平原中段北侧,渭北高原南缘,
咸阳市市西部,东西宽37公里,总面积994平方公。县城在西兰公路西侧,距咸阳城区48公里。
乾县地处黄土高原与关中平原的过渡地带,地形由西北向东南倾斜。梁山、石牛山、五峰山分布在乾县北部及
西北部。丘陵起伏,沟壑纵横,海拔800~1000多米,属黄土高原浅山丘陵沟壑区,面积476平方公里,约占全县总面积的47%;中部为东西向带状洪积扇状平原,海拔550~700米,面积323.5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的33%;南部属黄台原地形,海拔530~620米,面积194.5平方公里,约占全县面积的9%。因为地质地形的差异,地下水形成3个不同的分布区,北部
丘陵沟区,地形坡度大,沟壑切割较深,地下富水性差。其中黄土层潜水埋深一般在40~100米,基岩裂隙岩溶水水位埋深一般在100~150米,中部洪积平原区潜水埋深变化较大,一般为50-80米。北部地区地下水均属
碳酸氢盐、低矿化度的淡水,无碱害。中南部为淡水与中等水。
境内属暧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3.1°C。但由于受地形因素的影响,南部气温稍高于北部。年度降水量分配不均,7、8、9三月雨量集中,高达262~305毫米,冬季降水量仅有18~28毫米,年平均降水量约为573~590毫米。
永泰公主墓布局
地面有覆斗形封土堆,底边长56米,存高14米。原有围墙,南北长75米,东西宽220米,四角有建筑遗迹。南面有一对土阙,南有石狮、石人和华表。墓全长87.5米,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8个小龛、前后甬道和前后墓室组成。甬道和墓室为砖砌。后室西侧置石椁1具,上有
线雕宫女等图像。墓室满绘壁画,墓道两侧绘
青龙、
白虎、仪仗、戟架;前室绘侍女及
高足杯、烛台等生活用具。后室顶部绘各种天象。所绘人物形象生动,线条流畅,是唐墓壁画中的珍品。墓早年被盗,出土石墓志一合,残存随品1300余件,其中以俑最多,计878件,其余有瓷器、三彩器、彩绘陶器、金器、铜器、铁器、锡器、玉器等。
有关景区
永泰公主墓位于陕西咸阳乾陵景区。
乾陵是
唐朝第三位皇帝唐高宗李治和武则天的合葬陵,
两周王陵位于
乾县城北六公里的梁山上,距
西安市76公里。1961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全国第一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01年被
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首批4A级旅游景区。
乾陵修建于盛唐时期,陵园规模宏大。其中陵园地面建筑仿照唐代都城
长安营建,分为内城、外城和陪葬墓区三个部分(分别相当于长安城的宫城、皇城和外廓城)。据有关史料记载,乾陵原有两重城垣,内城占地230万平方米,外城“周八十里”。在内城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各设有青龙、白虎、
朱雀、
玄武四个城门。陵园内原有献殿、偏房、回廊、阙楼等房屋建筑378间,历时1300多年后,乾陵地面建筑已经不复存在,保存最完整的就是内城朱雀门外神道两侧对称排列的一百多件大型精石雕,有
无字碑、
述圣纪碑、
六十一蕃臣像、石狮等独具特色的石雕艺术作品,因此乾陵素有“唐代露天石雕艺术博物馆”的美誉。
乾陵除主陵外,在它的东南方位呈扇形分布有十七座陪葬墓,1960年至1972年已发掘了其中的五座,出土文物精以色釉亮丽的唐三彩、雕刻精美的石椁线刻画和绚丽多彩的唐墓壁画知名,被称为“唐墓文物三绝”。除燕国公
李谨行和
中书令薛元超墓回填外,现在正式对外开放的是永泰公主墓、
章怀太子墓和
懿德太子墓,其中永泰公主墓是最具代表性的一座。为了系统地向观众展示陪葬墓出土文物情况,1978年在永泰公主墓墓址上建成了
乾陵博物馆,馆内现设有基本陈列“乾陵文物精品展”、专题陈列“丝路唐梦—唐代胡俑精品文物展”和《武则天时代展》。
2013年,乾陵被
陕西省人民政府确定为全省重点打造的十大文化景区之一,2017年被国家文物局正式列入第三批国家
遗址公园立项名单,同时
乾陵创建“国家5A级景区”的资源评审已通过,各项工作都在积极有序的推进。
建筑特色
永泰公主墓的结构:可分墓道、甬道、前室、后室四个部分。墓道部分可分为墓道口、过洞、天井、小龛等部分。结构材料可分为土筑和砖砌两种。
墓道:为一南北向,由南到北成18度的斜坡形。墓道口南北水平长23.35、南宽4.5、北宽3.5米。墓道全用红褐色土夯筑,每层厚0.6一12厘米。
过洞:紧接墓道口,向北经过间隔的四个天井,至第五天井南口下共有五个过洞,每两个过洞之间开一个天井,各洞高2.1、宽2.7米,第一至第四个过洞的前后出入口用一层平卧砖、一层立砖相间的砌成,砖的大小不一,一般长0.42、宽0.20、厚0.09米。有一层为生坯砖。
天井:位于两过洞之间,共有六个,为东西长、南北窄的长方形,上大下小,各天井大小略异,一般东西宽3.3、南北2.1米,第一至第四天井均直下通至墓底。第五与第六天井,下部为砖砌券洞,内部填土均用夯筑。
甬道:可分二段,第一段南接第五过洞,北边继续一段墓道的斜坡,至第六天井下之北边斜坡尽处直至前室为平底;第二段在前后室之间。
墓室:可分前后两室。前室,平面呈方形,四壁向外略有弧度,南北两壁正中券有门洞,室内东西宽4.9、南北4.7、高5.35米。后室,位于最北部。南壁偏东券有门洞。建筑结构形式与前室相同,略呈方形,各边亦有弧度,东西宽5.45、南北5.3、高5.5米。
全墓南北水平距离为87.5米。前甬道、前后两室均用砖砌筑,用方砖铺地。
出土文物
墓早年被盗,出土石墓志一合,残存随葬品1300余件,其中以俑最多,计878件,其余有瓷器、三彩器、彩绘陶器、金器、铜器、铁器、锡器、玉器等。
俑
俑是
永泰公主墓随葬品中最多的一类,总计共达878件,可分为
陶俑、三彩俑、木俑三类。
金、铜、铁、锡器
石刻
石刻体积多庞大,小的只有1件。都是青石雕刻。在地面上的有狮、武侍、华表,在墓内的有门、、雕花座、墓志等。各石刻座下四周均有阴线雕刻的花纹,经风雨剥蚀,残存下的线条很少。
地面部分:狮一对,武侍两对、华表两件。
墓内部分:门,位于前后室之周的甬道中,除门簪外,保存尚好,惟门楣被盗掘者打坏,铺首已脱落不见;槨,位于主室内西边;雕花座,4件;墓志,1合。
陶瓷器
瓷器只发现了5件,有黑釉罐2件,青白釉碗各1件,青釉壶嘴1件,均残缺不全。其中有一黑釉罐似常见之双耳直口罐,底部无釉。白釉碗也与常见之撇口低圈足的碗相似,其他一黑釉罐和青釉碗,只剩下残底胎质均坚硬,火候较高。
2.三彩器
发现有碟9件、碗10件、杯4件、炉5件、盒6件,釜甄各1件、瓶1件、罐23件、钵2件、勺1件、1件、盒盖3件、盘1件、灯2件、兵器架3件、罐盖31件,共104件。
3.灰陶器
共81件,多为生活用器模型,有碗7件、貯3件、罐35件、瓶12件、砚2件、烛台1件、米机1件、磨1件、井栏2件、井字形器1件、房屋模型4件、水背1件、盘1件、盆2件、圆形器1件及其它杂件。
壁画
壁画在永泰公主墓中,几乎在长达87.5米的墓道内和前后墓室四壁与顶部都绘有彩画。每幅画的内容也各有不同,画的主题是以人物为主。从整个画面的布局上看,前部为武士,中周为男女各半的侍从,前主室则以侍女为主,有极少男侍。从作品上,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背景和人们的精神面貌。
墓内无论土壁或砖壁上面,在绘画以前都过加工,先用麦草和泥打底,再搪上加有棉花纤维的白土,压平磨光,再上胶水。
壁画大体分为六个组成部分:一、墓道,二、过洞,三、天井,四、甬道,五、前室,六、主室。
开发与保护
乾陵被发现后,由于五六十年代经济和技术力量都很薄弱,把主要力量放在试掘和开发距公路较近的一些陪葬慕上,其中就有永泰公主墓。以临近西兰路的永泰公主墓为基地,成立了乾陵文物管理所,到1974年又将文管所改为
乾陵博物馆。
1975年9月25日至1210日,乾陵博物馆建起东西展室,面积232平方米,同时建起永泰公主墓道廊房、餐厅、
工艺美术服务部、文物保管室、接待厅、宾馆、职工宿、办公用房等,使博物馆总面积达33441.6平方米,展览面积1700平方米,园林面积3100平方米。
1982年7月,省文物局拨款10万元,维修护坡,修筑简单排水,1983年4月30日竣工。
1985年4月至1988年10月,
陕西省财政厅投资150万元,征地20多亩,在
乾陵博物馆东南侧建成建筑面积1800平方米的乾陵宾馆。1985年8月至1988年9月,陕西省交通厅出资245万元,征地12287亩,东从
上海—霍尔果斯公路76公里过境处分支,成半弧形,经乾县古城北门外,穿乾陵外城头道门直通御道登陵石阶路,修筑了一条全长4.373公里,路基12米,路宽9米,桥涵总长312米的油面旅游路和东西旅游路。
1986年5月至1987年10月陕西省商业厅资,征地18亩,建成建筑面积1200平方米的乾陵旅游商店。1986年,乾陵博物馆建成两层320平方米的宿办楼。1986年至1989年,
陕西省林业厅先后资26万元,在乾陵旅游路东西旅游路、登陵石阶路两侧栽植6500多棵常青
松柏和石榴花树,建成12626米的绿化带。1987年9月省文物局拨款35万元,在乾陵博物馆建成为421平方的西展厅。1990年,省文物局投资30万元,改造了永泰墓保护房。
1995年5月至9月,乾陵博物馆修建新门庭,并装修餐厅和接待室,投资41万元。1995年7月至11月在乾陵博物馆建成了接待室北院宿办区,面38.44平方米,投资16万元。1995年8月至11月,乾陵博物馆前停车场基础和商业门店工程基本完成,投资48.5万元。
相关研究
壁画
在永泰公主墓长达87.5米的墓道内和前后墓室四壁与顶部,几乎都绘有壁画。墓内壁画虽有所脱落和损坏,可目前仍保留
青龙、
白虎、阙楼、戟架、云鹤、
天体、仪卫、侍男、侍女等图。这些壁画题材广泛,立意新巧,构图合理,色彩艳丽,反映了
唐朝皇室贵族骄奢淫逸的享乐生活,也体现了唐代劳动人民高超的艺术才能,为我们深入考察唐代社会提供了直观材料。
石刻
永泰公主墓内的石门扉,石椁内外壁上都镌刻着阴线雕刻画,大约有三十多幅。这些画中除门窗、鸟兽、花草等纹饰外,主要为各式侍从人物。其中有持笏侍立的内官,有执鲜花,捧砚盒、水果的侍女;还有戏鸟、披帔、赏花等题材的图案。内容丰富,旨趣各异,生活气息浓厚,无疑是墓主生前宫廷生活的艺术再现。从雕刻艺术来看,这些石刻画布局硫密有致,线条纤细流畅,显示了相当高超的雕刻技艺。
俑
俑是永泰公主墓随葬品中最多的一类,共有八百七十八件,大致分陶俑、三彩俑、木俑三大类。均制作精细,造型准确。镇墓兽怒目圆睁,獠牙外露,面目狰狞可怖;镇墓俑形体高大,身着胄甲,神情威而不怒;猎俑或架鹰,或驮犬;乐俑或吹笛,或品箫;女立俑发髻不一,男立俑姿态各异。大多形象神似,俊秀丰盈,堪称唐代艺术珍品。特别是墓中出土的各式胡俑四十三件,多头戴胡帽或签帽,深目高鼻,络腮短胡,应为
唐朝西域少数民族的形象。这是研究中西交通史,唐代民族关系史的重要资料。
影响
永泰公主墓的发掘,在六十年代国内外学术界引起了轰动,时被称为“八世纪的文明”。《
陕西日报》《
人民日报》《
大公报》《美术》《文物》等报刊相继做了报道,考古界、文博界、美术界等不同研究领域中如
宿白、
沈从文、葛承雍、
叶浅予、
范曾、
祝重寿、李星明、
常任侠、唐昌东等一批专家、学者、艺术家对此做了相关研究。《唐永泰公主墓出土文物展览》在国内和
日本展出,前来参观的人络绎不绝。1963年,
中央新影集团录制了长约2分钟的《唐永泰公主墓》专题片对外公开放映。此后日本、美国、
德国、
英国、
意大利、
韩国、
新加坡等,特别是
九州大学文学部教授冈崎敬、成城大学教授上原和、《朝日新闻》社美术部主任正田桂一郎以及被誉为“三座大山”的
高山辰雄、东山魁一和
平山郁夫等,多次专程来到西安参观唐墓壁画,特别是对永泰公主墓的《
宫女图》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参考资料
乾陵概况.zhongguoqianling.2024-0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