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泰公主(684-701),名仙蕙,字辉,京师长安(今陕西西安)人。是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孙女,唐中宗李显和韦皇后的第七女。
久视元年(700)九月六日,李仙蕙被封为永泰郡主,食邑一千户,并与武则天的侄孙武延基成婚。大足元年(701年),永泰郡主与李重润等人私议武则天面首张易之兄弟的事情,被张易之密告,武则天勒令永泰郡主自杀,死时年仅十七岁。
李显李显复辟后,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李仙蕙为永泰公主,以礼改葬二人,陪葬乾陵,大修陵墓,史称“号墓为陵”。
一千多年来,史家根据《旧唐书》等史书的记载,确定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下令杀害的,史学界一直对这种说法没有异议,但对其死因仍有颇多议论。同时永泰公主的生母、生年、排行等亦存在一些争议。 永泰公主墓中所出土的文物,在数量、种类上均较为丰富。除随葬俑、陶瓷器以及金、铜、铁、玉、锡器外,亦出土有大量由青石所雕的石刻。用于装饰石的石刻线画展现出较高艺术水准,或可代表初唐绘画艺术之水平。 从墓葬形制来说,永泰公主墓可以作为研究唐代陵园的一个典范。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永泰公主,本名李仙蕙,字秾辉,是唐
李显李显的第七女,永泰公主出生于嗣圣元年(684年)。永泰公主出生时恰逢其父中宗李显被废,随父母相继居于
均州、房州。
天授元年(690),
武则天建立大周王朝,随着朝廷局势的稳定,武则天听从
狄仁杰等大臣的劝谏,于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初召中宗李显一家回京,时年14岁的永泰公主随父母回到神都
洛阳市。
永泰出嫁
圣历元年(698年)三月底,李仙蕙随同父母回到了洛阳。武则天昭立此前废黜的皇太孙,即皇太子李显的长子
李重润为邵王,次子
李重福封为平恩王,第三子
李重俊被封为宜兴郡王,庶子
李重茂被封为北海王。
李旦的几个儿子也被进封王爵。拜根兴认为大约是在此一时期,李仙蕙诸姐妹也分别被封为郡主。而李仙蕙则是于久视元年(700年)九月六日被封为永泰郡主,同时被赐婚于魏王武延基为妻子。
私议二张
天授圣历二年(699)二月,朝廷设立控鹤监,由张易之、张昌宗兄弟掌管二张恃宠乱为,竞为豪奢;打击异己,淫乱宫闱。拜根兴认为新婚不久的永泰夫妇以及邵王李重润是以李、武家族的代言人面目出现,议论二张的恶行,导致了后面的悲剧。
长安元年(701)八月,武后将许多政事委任张易之兄弟,永泰公主与丈夫武延基、哥哥
李重润议论张昌宗、张易之兄弟与武后的私事,被张昌宗听见而告到武后那里,触怒了武后,武后逼令邵王李重润、魏王武延基与永泰公主自杀。
号墓为陵
长安五年(705年)正月,以
张柬之为首的五大臣(张柬之、
桓彦范、
敬晖、
崔玄暐、
袁恕己)发动
政变,杀死武则天的面首二张,迁武则天到
上阳宫。太子
李显即皇帝位,改元
神龙,是为唐中宗。重临帝位的中宗皇帝,开始平反
武则天时代冤假错案。
中宗复辟后,追赠李重润为懿德太子、李仙蕙为永泰公主,以礼改葬二人,陪葬
乾陵,大修陵墓,史称“号墓为陵”。不仅如此,中宗
韦皇后夫妇还采取其他方式,哀悼死去的女儿。清人叶奕苞编著有《金石录补》一书记载了右永泰寺碑,题云:“大唐中岳永泰寺碑”,灵昌郡龙兴寺沙门靖彰撰,颖川处士荀望书,天宝十一年壬辰闰三月五日建。拜根兴等人认为这是唐中宗当时为永泰公主建立的寺院,以资冥福,其地点在中岳嵩山。
人物评价
徐彦伯在《永泰公主墓志铭》中评价永泰公主:公主发瑶台之光,含珠树之芳,蓄兑灵以懿,融须编而启祥。神授四德,生知百行,郁穆韶润,清明爽烈,琼泛彩,拂秾李之花;翠羽凝鲜,缀香苕之叶。
人物关系
相关研究
永泰公主能够在死后享有号墓为陵的殊荣原因,有几种猜测。第一种观点认为这与当时李、武斗争有关,表现了李家在政治上的复辟;第二种观点主张永泰公主号墓为陵可能出于
韦皇后、
安乐公主等人的意见,
李显无能,她们借此为自己制造先例;第三种观点则说中宗内心其实对母亲的残忍有所不满,故复位后,平反冤案,对其子女号墓为陵就是具体的措施之一;第四,
拜根兴认为自
武则天执政后,
唐朝全社会妇女的地位有了较大程度的提高,这样的社会背景为永泰公主号墓为陵提供了条件,又由于永泰公主是中宗和韦后的嫡生女儿,她是因为反对武则天的男宠二张专权含冤而死的,当时中宗迫于时势参与了对整个事件的处理,因而他重掌政权后为女儿平冤昭雪也是理所当然的。追封死去的女儿,使她享受生前没能得到的荣耀与恩惠,
李显夫妇也可以取得心理平衡和慰藉。
人物争议
生年争议
根据《大唐永泰公主志石文》可知,永泰公主于大足元年九月四日死亡,年仅十七岁,基于此,若按中国古代以虚岁记载年龄的既定方法,其生年为685年。学者贾喻博认为,其妹
安乐公主亦出生于同年三月,故《大唐永泰公主志石文》所记载的应为永泰的实际年龄,其生年为684年,由此可知,永泰公主可能出生于
李显被流放均州前后。
排行争议
《大唐
永泰公主志石文》称其为“高祖神尧皇帝之玄孙,
李世民文武圣皇帝之曾孙,高宗天皇大帝之孙,皇上(
李显)之第七女也”,未言其母为谁。但《新唐书·安乐公主传》中虽有安乐公主为唐中宗与
韦皇后所生“最幼女”之说,而安乐公主之后还排列着
成安公主。《唐会要·公主》条详细记载了唐中宗的八位公主,并有具体的排列顺序,即新都、宜城、定安、长宁、
永寿、永泰、安乐、成安,即认为永泰公主为中宗第六女。同时,《旧唐书·安乐公主传》中亦有安乐公主是“韦后所生男女中最小”之说,此可和《唐会要·公主》的记载相仿佛。
死因之谜
据文献记载,唐大足元年九月,永泰郡主因参与议论
张易之兄弟“何得恣人宫中”,为
武则天所杀害。一千多年来史学家无异议。1982年在
永泰公主墓中出土了《大唐故永泰公主志铭》墓石后,遂引起对永泰公主死因的争论。
鞭杀
著名学者、翻译家,享誉海内外的
林语堂先生在其所著《武则天大传》一书中,认为永泰郡主、邵王
李重润、嗣魏王
武延基三人都是被鞭杀而死。学者
拜根兴、
樊英峰认为此书写于上世纪前半期,由于其为小说体裁,认定的“鞭死”又没有详尽的史料佐证,故只能看做小说家言。又有所谓的“举戈扶正”说。认为永泰郡主不满其父所处的地位,婚后暗中联合丈夫和兄长,商议举戈扶正事宜,但东窗事发,武则天震怒不已,下令处死此大逆不道的后孙。学者拜根兴、樊英峰认为:此说法没有任何史料可资证明,纯粹为凭空捏造,只能成为人们的饭后或闲暇时的谈资。
怀孕难产而死
1963年,《文物》杂志发表了
西安碑林博物馆武伯纶先生对刚出土的永泰公主志石文的考释文章。武文首先依据文献资料和志石文,考证出永泰公主与其夫武延基不是同时遇害;其次,依据志石文中“珠胎毁月,怨十里之无香;琼萼调春,忿双童之秘药”之语,认为墓志铭文作者
徐彦伯引用典故都和病有关,似永泰公主系因病而死,不是被
武则天杀害的,永泰公主之死,是因怀孕所致,即所谓的“怀孕难产而死”说。
赐自尽
1980年,陕西省社科院院刊刊发了曾立人先生撰写的《关于永泰公主之死》一文,对武文中的一些看法提出商和质疑。该文的特点是立足于文献资料记载,并通过对文献记载的分析论证,从永泰公主等人死的时间,被杀害的人数,三人死的方式诸层面,得出史书所记三人之死在九月壬申,即就是该年九月初三,与墓志所记永泰公主之死于这年的九月初四,相距只有一天。曾立人认为史料记载
武则天责令三人自杀是可信的,并且肯定了三人都是以赐自尽的方式而遭杀害的。
毒杀
1986年,陕西省博物馆的廖彩先生出版了《乾陵稽古》一书,对志石文中的关键语句进行了诠释考察。将珠胎毁月释为
隐喻永泰(珠胎)为武则天(月亏)所毁了。念双童之秘药句,着重解释秘药,认为:秘药就是毒药。永泰公主是被武则天毒杀的,只是比
武延基和
李重润晚死了一些时候罢了。这是因为身怀有孕,不立斩或杖杀,而缓期逼令服药自杀,这在封建社会也算是皇帝的一种恩典。这就是自
蛟龙丧雄(武延基被杀),鸾愁孤影,所谓的永泰公主守寡生活。学者
拜根兴、
樊英峰认为:从墓志铭文本身来看,这些诠释无疑是具有其合理性的。此即就是所谓的服毒药而死说。
自杀
赵文润、王双怀著《
武则天评传》一书中对永泰公主之死亦有解释。认为事情的始末是这样的:大足元年秋季的某日,皇太子的长子邵王李重润到永泰郡主家做客,妹夫武延基正好在家。当他们谈到武则天的男宠张易之兄弟时,意见分歧,发生争执。三人皆血气方刚,不克制自己,旧怨重提,愤争不已,惊动四邻。武则天闻而大怒,认为他们违背了明堂誓约,又伤李、武和气,简直不成体统,令皇太子予以处罚。皇太子怕动摇自已的地位,遂大义灭亲皆令自缢,将事情了结。武延基等人不是武则天下令杀死的,但他们的死却与武则天有直接的关系。
生母之谜
拜根兴认为永泰公主为
韦皇后所生。《大唐永泰公主志石文》未言永泰公主的生母为谁,正如《金仙长公主碑铭》中不言其母名讳,亦不言和
李隆基同胞兄妹一样,只是于碑铭的写法而已。另外,《资治通鉴》卷208载:“初,韦后生邵王重润、长宁、安乐二公主”,其中未提及永泰,似乎永泰并非韦皇后所生,但《
旧唐书》卷52《韦庶人传》载:“所生懿德太子、永泰、
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最幼。”据《旧唐书》校注记云:永泰原为“永徽”,是依据《
新唐书》卷83《诸帝公主传》、《
太平御览》卷141的记载,校改其为“永泰”。事实上,其他相关史料中所载
李显诸女中并无“永徽”的名号,加之《新唐书》、《太平御览》成书均较《资治通鉴》为早,故用以上两书校订《旧唐书》,其校注结果当是可信的。还有,《旧唐书》之所以将永泰公主记在永寿、长宁两公主之前,可能是因懿德太子、永泰公主死于非命、影响非凡之缘由,故而才有上文“所生懿德太子、永泰、永寿、长宁、安乐四公主,安乐最幼”的记载。
后世纪念
公主墓
永泰公主墓是乾陵17座陪葬墓之一。神龙二年(706年),唐中宗
李显下诏将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于乾陵东南。永泰公主墓前排列有石狮1对,石人2对,华表1对。1960年至1962年,国家对永泰公主墓进行了发掘清理。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发掘唐墓中最大的一座。
永泰公主墓的墓冢为覆斗形,墓道全长87.5米,宽3.9米,墓室深16.7米。全墓由墓道、5个过洞、6个天井、甬道、8个便房、前后墓室组成,象征着永泰公主生前居住的多宅院落。墓道两侧画有巨大的青龙、白虎和由身穿战袍、腰佩贴金宝剑的武士组成的仪仗队。天井两侧的8个便房内放着各种三彩俑群和陶瓷器皿等随葬品。发掘时在第六天井附近发现了一个盗洞,盗洞口有一副骨架,骨架旁边有一把铁斧,四周还散落有金、玉饰品。永泰公主墓被盗的时间大概在
五代十国或宋初。
永泰公主墓虽然被盗,但仍出土了壁画、
陶俑、木俑、三彩俑、金、玉、铜器等珍贵文物计1000余件。特别是三彩通,造型精致,色彩鲜艳,纹饰奇特,反映了唐代高度发展的陶瓷工艺水平。墓内壁画丰富多彩,墓道、过洞、甬道和墓室顶部都有壁画。前墓室象征客厅,壁画以着华丽服装的侍女为主。这些手中拿着各种生活用品的侍女体态丰盈,神态各异,有的似乎在悄声细语,有的似乎在点头赞许,有的则在环顾四周,她们仿佛正行进在路上,准备去侍奉主人。后墓室墓顶画有天象图:东边是象征
太阳的三足金鸟;西边是象征月亮的
玉兔;中间是银河,漫天星斗,颗颗在
天体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这充分反映了当时高度发达的天文学。由于千余年来雨水带着泥沙顺盗洞而下,许多精美的壁画都遭到了破坏。然而,幸存的壁画却不失为唐代绘画的精品。
后墓室停放着永泰公主与其丈夫合葬的庞殿式石椁,石椁内外均刻有线刻画,十分精美。石椁内的木馆因长期浸泡在淤泥中,早已腐烂。
墓志铭
永泰公主墓志,1960年9月出土。志盖呈顶形,顶面长宽均90厘米,中间竖行阳刻篆书三行,行三字,曰“
唐朝故永泰公主志铭”,四周围阴刻宝相花纹饰。四斜刹底边均118厘米,其上阴刻
忍冬蔓草花纹,间以十二生肖图案。志
文石呈正方形,边长118厘米,厚25厘米。四侧面刻有极为精细的缠枝蔓草纹饰。志面正文楷书32行,行32字。除去空格,凡890字。
太常少卿兼修国史臣
徐彦伯奉敕撰。
相关影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