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柬之(625年-706年),字孟将,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武则天时历任监察御史、凤阁舍人、合州与蜀州刺史、荆州大都督府长史、朝廷宰相,同时他也是迫使武则天退位的主谋之一。
张柬之少时勤于读书,喜欢钻研经书史籍,补缺为太学生,考中进士后任清源
县丞。国子
祭酒令狐德棻就“异其才,以
王佐期之”。
永昌元年(689年),他以贤良征试,以对策第一的成绩被提拔为监察御史,后又升任凤阁舍人。由于大胆直言劝谏武则天,被贬为合州、姚州刺史。
长安四年(704年),由
姚崇推荐,张柬之升任宰相。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趁
武则天病重之机,发动
政变,迫使武则天下台,并拥戴
李显李显上位。凭借这一功劳,张柬之升任天官尚书,被封为汉阳郡公,后又升任
中书令。不久,武则天之侄
武三思与
韦皇后说动唐中宗,封张柬之等五人为王,史称“五王”,同时罢去他们的宰相职务,后被贬为
襄阳市刺史。神龙二年(706年),又被贬为泷州司马,遂愤恨而卒。
景云元年(710年),被追赠中书令,赐谥号文贞。
唐朝宰相
姚崇评价张柬之:“张柬之性格沉稳厚道,有谋优略,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人物生平
早期经历
张柬之年轻时涉猎经书史籍,以此补缺为太学生。后来,他得到祭酒令狐德的赏识,被看做是具有奇才的人才,并被期待能成为帝王身边的重臣。在中进士之后,被任命为清源县丞。
永昌元年(689),朝廷以贤良科目进行召试,当时的张柬之已经六十多岁了。然而,即使身为年迈之人,他依然以出色的表现脱颖而出,成为答策问的一千余人中的第一名,并被授予监察御史官职,之后又升任凤阁舍人。
劝谏女皇
武则天在位时,突厥首领默啜请以女儿和亲,武则天皇后想让武延秀娶她,张柬之进言说:“自古从无天子娶异民族女子的事。”由此触犯了武则天的旨意,不仅没有得到采纳,反而被调出朝廷,贬至西南地区合、蜀二州做
刺史。
按照旧例,每年应派兵五百驻守
姚州,但此地险恶有瘴气,极其危险。张柬之力陈其弊端,提出从统治成本等方面考虑,理应废除姚州。但是张柬之关于废除姚州的建议并没有被武则天采纳,反而还被调离朝廷,贬为荆州大都督府
长史。
众人引荐
在长安年间(701年-704年),武则天向狄仁杰询问如何能找到一位卓越的人才,狄仁杰极力夸赞了张柬之的才干,向武则天举荐了他。武后于是立即召请张柬之担任洛州司马。过了一段时间,武后再次向狄仁杰寻求人才,狄仁杰提醒说自己曾经推荐过张柬之,但未被任用。武后表示已经提升了他的职位。但狄仁杰则表示,自己推荐张柬之是当宰相,结果却被任命司马,这并不是充分地利用了人才。于是,张柬之被任命为司刑少卿,之后又晋升为秋官侍郎。
之后,
姚崇出任灵武军使并在即将启程的时候,
武则天下诏在宫外百官中再次推荐可任宰相的人选。姚崇称赞张柬之深沉稳重,富有谋略,并能够果断处理重大事件。同时他年事已高,应当尽快任用。听其一言,武则天当天就召见了张柬之,并授予他同凤阁鸾台
平章事的官职,晋升为凤阁侍郎。
神龙政变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武则天病情加重,只有张易之和张昌宗居朝中侍奉,其他人一概不得入内。以凤阁侍郎张柬之、鸾台侍郎
崔玄暐、左羽林将军敬晖、右羽林将军桓彦范、司刑少卿袁恕己五人为首的李派朝臣,密谋除掉张易之和张昌宗二人。张柬之、崔玄暐等人的计划得到了李旦、太平公主等李唐宗室以及朝臣姚崇等人的响应,他们决定以诛杀二张为名,实施夺权
政变。张柬之策反了镇守宫城北门二十余年的禁军首领、右羽林卫大将军李多,从而获得宿卫禁军的支持;与此同时,桓彦范前往宫城北门,密在此起居的太子李显,并得到太子的默认。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二日,张柬之、
崔玄暐、桓彦范、左威卫将军薛思行等人,率左右羽林军50O余人控制了
太极宫玄武门遗址,同时派李多祚,右羽林将军李湛,内直郎、驸马都尉
王同皎3人领兵前往
东宫,欲将太子李显接至玄武门。李显迟疑不决,经过李湛等人的极力劝说,太子李显才同意移驾玄武门。
众人进入玄武门后,直奔
武则天居住的
迎仙宫,在迎仙宫的走廊将
张易之、
张昌宗斩首,然后来到武则天的住所——长生殿,迫使武则天交出政权。随后不久,张昌期、张同休、
张昌仪等二张族人被
政变的禁军捕获,一并处死于
洛阳市的天津桥南,枭首示众。与此同时,
袁恕己伴随
李旦,统领南衙兵马,将
韦承庆、
房融、
崔神庆等二张同党也全部逮捕下狱。
神龙元年(705年)正月二十三日,武则天颁下
制书,由太子
李显“监国”,同时下诏大赦天下;宣布任命袁恕己为凤阁侍郎、
平章事;同时,派遣10位使者携天子玺书,前往天下各州做安抚稳定工作。二十四日,
武则天正式宣布退位,将帝位传给太子。
郁郁而终
由于发起
神龙政变,在唐中宗即位后,张柬之依照功劳被提拔为天官尚书、同凤阁鸾台三品、汉阳郡王,赐予实纳租税的食户五百户。没过多久,又升任
中书令,负责监管修订国史。后又以汉阳郡王加“特进”衔,被免除治理政事,权力丧失。失权后,张柬之表示自己想要回到
襄阳市养病,于是便被任命为襄州
刺史,同时授予其儿子官职。启程前,唐中宗亲自为他赋诗以祭路神,还下令让群臣都到
定鼎门遗址博物馆外给他饯行。
到襄州后,他坚持以法纪对待下属,即使是亲朋旧友也不放纵宽免。正值汉水暴涨侵及外城时,张柬之决定在军营筑堤,遏制急流怒涛,以保护全境免受洪水侵害。他付出了巨大努力来防洪,并恳切地辞去了王爵,但并未得到朝廷准许。不久后,张柬之被流放到
泷州,在忧愁和愤懑中离世,享年八十二岁。
景云元年(710),张柬之被追赠为
中书令,赐谥号文贞。
人物成就
政治
张柬之针对姚州社会时弊,勇于向
武则天谏言,指出姚州官员腐败问题,建议撤销姚州,让
哀牢国隶属州都督府,其首领、使臣逢年按时朝见天子,视同外邦;废除泸南诸镇,并在泸北设关驻防;增加州驻军,选派清正贤良官员去统辖,以维护当地人民安居乐业之安稳社会。
经济
张柬之晚年在襄阳任职期间,面对江水暴涨侵害城市,损失百姓财产和生命的情况,他果断下令修筑堤坝,遏制急流怒涛,付出了极大努力以保护全境免受洪水侵害,对当地基础设施的完善和经济的发展打下好的基础和保障。
文学
张柬之文学才华极高,尤其擅长诗歌和赋。他的诗词语言简练、含义深刻,词章优美、清新自然,部分作品被收录在《
全唐诗》和《
全唐文》中。
人物作品
人物评价
《
新唐书》评价:“张柬之发动
神龙政变,其功劳远高于
西汉的
陈平、
周勃。”“张柬之为人刚直不牵强附会,学术精深,有评议篇次的书文数十篇。”
李旦李旦评价:“褒德纪功,事华典册;饰终追远,理光名教。故吏部尚书张柬之翼戴兴运,谟明帝道,经纶谔,风范犹存。往属回邪,构成衅咎,无辜放逐,沦没荒遐。言念勋贤,良深悼,宜加宠赠,式贲幽泉。”
姚崇评价:“张柬之性格沉稳厚道,有谋优略,是个能成大事的人。”
马彝评价:“张汉阳有兴复中原之功劳,所遗留下来的伟业当世世代代铭记和守卫。”
狄仁杰评价:“荆州
长史张柬之为宰相之才,必能为国家尽心竭力。”
人物关系
后世纪念
张公祠
张公祠始建于明朝时期,位于湖北省
襄阳市市襄城区胜利街,是襄阳人民为纪念张柬之治理襄阳江水灾害所建。抗战时期祠堂曾被炸毁。1984年,襄阳市文物部门在原址上重修张公祠,不过祠堂内的
碑刻送到米公祠保护,而一棵300多年的
三角槭大树至今枝繁叶茂,守护在张公祠旁边。
记事碑
2007年6月29日,文物专家在湖北襄樊仔细查看一块险些被毁坏的碑文,这块关于
唐朝武则天时期著名宰相张柬之的记事碑,是在襄樊江华机械有限公司厂区内被工人发现的,碑文详细记录了张柬之故园及张柬之在襄阳的部分情况,并详细记载了张柬之(汉阳王)墓的地点,具有非常高的史料价值。因为被发现时,记事碑有些破损,无法考证该碑的准确年代,文物专家在详细查看了记事碑的现状并结合记载,确定该碑为清朝中期,甚至更早。据记载张柬之兄弟五人,皆为名人,现已在襄樊发现了张柬之另外三兄弟的墓志铭碑,全部为国家一级文物。而张柬之墓志铭碑失踪后一直没有发现,并且无法确定地点。
研究书目
《旧唐书·卷九十五》
《新唐书·列传第四十五》
《资治通鉴·卷二百七》
《资治通鉴·卷二百八》
影视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