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公山镇
安徽省淮南市辖镇
八公山镇,隶属于安徽省淮南市八公山区,地处淮南市八公山区东南部,东邻谢家集区,西南与寿县接壤,西邻山王镇  ,行政区域面积27平方千米。截至2019年末,八公山镇辖区户籍人口9641人。 
西汉,属淮南国和九江郡。1965年,设立沈巷公社。1990年3月,撤乡建镇,改名八公山镇。  截至2020年6月,八公山镇下辖10个行政村,  人民政府驻沈巷村。 
2004年,八公山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亿元,实现增加值3.12亿元;财政收入47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62元。
背景介绍
八公山镇位于八公山区南部。属城乡结合部,面积27平方千米,人口12364人(2017年),辖9个行政村。境内煤炭及山石资源储量丰富,镇、村和个体经济发展较快,全镇拥有煤矿、水泥厂、砖厂、石料厂、豆制品厂、码头、运输公司、建筑公司及宾馆、两蔡集团等多家企业,形成了规模经济。镇大型养鸡场、朱岗村蘑菇大棚、钱淮钱湖无公害蔬菜基地、采煤沉陷区千亩精养鱼塘和垂钓中心等,形成了集旅游、休闲、娱乐为一体的观光农业。
八公山区建有大型变电所两座,全区工农业及生活用电均能得到确保,境内公路四通八达,淮河水运四季通航,淮南铁路水张段、合阜公路和千里淮河形成三大运输动脉,从北向南贯穿全区。
文化
豆腐发祥地
八公山豆腐起源于淮南八公山,其发明人是西汉英布刘安。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世称豆腐是强身治病的滋补品。唐朝鉴真法师对豆腐作了这样的评价:“清淡素雅延年寿,一钵豆腐敌八珍。”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推崇豆腐“实乃植物中之肉料也,此物有肉料之功,而无肉料之毒,故中国全国皆食,已习惯为常。”民间亦有句俗话说,青菜豆腐保平安。这些话从营养学的角度看,是很有道理的。
中华民族5000年的文明史上,曾有过多少惊人的发明和发现,出现了多少伟大的科学家、思想家和发明家。刘安和他的众门客,便是这群星灿烂发明家中的佼佼者。风味独特、质地优良的淮南八公山豆腐创始人,就是淮南王刘安。刘安,汉高祖刘邦之孙,刘长刘长之子,袭父封为英布。淮南国当时的地域东到今凤阳县、滁县,西到河南唐河,南至巢湖肥西县,北到淮河首都建在寿县。寿春曾为楚国京腹地,山川秀丽,土地肥沃,资源丰富,文化发达,可谓人杰地灵。刘安喜读书鼓琴,不爱弋猎狗马驰骋,为饱学知识之士。他招养天下才俊之士三千余人,云集古都寿春,议论天下兴亡,寻求治世良方,探讨学术方技,搜集古史轶闻。一大批文学、哲学、自然科学著作应运而生,使淮南国成了当时国内重要的文化学术中心,对中原地区的文化学术事业,产生了重大深远的影响。在众多的人才中,苏非、李尚、左吴、田由、晋昌雷被、毛被、伍被等八人名气最大,号称“八公”。八公经常陪刘安在寿春城北山上炼长生不老之灵丹妙药,北山因此改名为“八公山”。刘安等在炼丹时,偶尔将石膏人丹母液即豆浆之中,经化学变化成了豆腐。豆腐从此问世。刘安发明豆腐之后,并不满足现状。他是位饱学之士,对每项事业总是精益求精。他同李尚经常一道研究豆腐制作方法和技术,成立豆腐生产作坊,培养豆腐专业生产人员,在生产操作的过程中,逐步完善生产设备,改进生产技术,提高豆腐质量。同时把豆腐制作技术传授给当地农民,并逐渐向外面地区扩散。
2008年06月,申报公山豆腐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进入专家审查阶段。
特产紫金砚
八公山紫金石砚乃历史名砚。北宋宰相杜衍之孙杜绾著有一部《云林石谱》,记载了用寿春府寿春县的紫金山石雕琢成的砚台,称之为“远古物也”,多有赞美之词。以北宋上溯能称得上“远古”的,时代该多么遥远。紫金山又是古代八公山的别称。专家推测,用八公山紫金石制砚,就是始于汉,盛于唐,后来因为连年战乱不绝,曾繁盛数百年的八公山一带逐渐沦为蛮荒之地,以后的各个朝代对紫金砚开发渐少,到明代已经珍衡得可以上贡皇宫,而到清代则基本绝迹。直到近几年,八公山区政府在振兴经济、繁荣文化的时代条件下,依据历史文献和少量存世的实物,聘请雕砚名师进行重新开发,紫金砚才又重新焕发出新的光彩,经荣宝斋等地的砚石专家鉴定,被誉为是集砚石的“下墨、润泽、质坚”三美于一身,为国内所罕有。
人文风景
八公山以悠久的历史,著名的"淝水之战"古战场和豆腐发源地而闻名遐迩。八公山豆腐及系列豆制产品久负盛名,风味别具的八公山"豆腐宴"享誉中外。八公山区风光旖旎,人文景观丰富,境内大小山峰四十余座,古泉遍布,尤以洗云泉、玉露泉、岚香泉著称。八公仙阁、八公山公园、孙家花园、南塘、石林、玉笋、石门潭等,鬼斧神工,妙趣横生,距今有5-6亿年历史的古生物化石群等更是无价之宝。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八公山镇位于八公山区南部,八公山下,淮河岸边,属于八公山区。八公山区位于淮南市西部,地处东经116°45′59″~116°52′29″、北纬32°35′54″~32°42′47″,东西宽10.13公里,南北长11.84公里,东邻谢家集区,西与凤台县,西南与寿县接壤,北隔淮河与潘集区相望。
地形地貌
八公山西依八公山麓,东临淮河,自然形成西高东低的倾斜地势。西部为山丘和岗地,约占全区面积的60%,东部为湾地(近淮为冲积平原),约占40%。全区可耕地15800亩,境内山丘植被覆盖率52%。八公山北起西华山,南至车路山,山势绵延起伏,沟壑纵横,林荫蔽日,花果飘香,风景秀丽。期间分布有数亿年历史的淮南虫化石,有清冽甘泉。
气候特征
八公山属于亚热带与暖温带的过渡地带,呈半湿润季风气候。其特点:四季分明,季风明显,光照充足,热量丰富,降雨量适中,无霜期较长。
自然资源
土壤与植被
区境内有可耕地15800亩。土壤种类主要是潮湿土、棕壤、黄棕壤、石灰土。除了高产土壤外,一般的土壤缺磷、少氮,有机质低,但钾比较丰富。自然植被多分布于丘陵岗坡上。
野生动植物
兽类:野兔、黄鼬刺猬亚科鸟纲:斑鸠、大杜鹃猫头鹰、乌鸦、喜鹊云雀、白头翁等。
野生植物
有国家二级保护植物野生大豆。有超过千年的黄连木、过百龄的三角树、连理木等。
中药材
境内有动植物中药材1000种。药用植物大多属于华北区系植物,绝大部分野生。
八公山矿产资源丰富,现有探明的矿产资源不下50种,煤炭资源尤为丰富。大理石碳酸钙、紫砂页岩、高岭土、矿泉水、龟纹石紫金土等,品位较高,储量都十分可观。近年来我们利用紫金石开发出的紫金砚系列产品,被省政府定为省级旅游产品,该产品远销日本韩国新加坡
人口民族
2011年末,八公山镇辖区总人口2.16万人;总人口中,14岁以下3456人,占16%;15—64岁11988人,占55.5%;65岁以上6156人,占28.5%;2011年,人口出生率10.2‰,人口死亡率4.6‰,人口自然增长率5.6‰;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千米800人。 
2017年末,八公山镇常住人口为12364人。 
截至2019年末,八公山镇户籍人口为9641人。
历史沿革
八公山地区历史悠久。早在原始社会末期和奴隶社会,淮夷部族就生活在淮河,后被夏、商征服。西周时建立州来为诸侯国,春秋末期改州来为下蔡。
区境在西汉时属淮南国和九江郡东汉时属九江郡,汉末及魏、晋、隋时属淮南郡,唐时属淮南道,宋时属淮南路,元时属下蔡县,明、清代时属寿县,清雍正十一年后及明国时属凤台县
1949年1月12日,凤台县解放,县政府在淮河南设置八公山区和蔡家岗区。5月,两区划入淮南矿区,合并成立淮南区。11月设置八公山镇。
1950年9月,淮南矿区调整农村区划,淮南区改为第三区,1951年11月第三区改为蔡家岗区。
1953年5月22日,撤销八公山镇,建立八公山区(科级)。
1955年2月,撤销八公山、蔡家岗两个科级区,建立县级建制的八公山区。
1961年10月,八公山区划分为八公山和谢家集区两个区。
1965年设立沈巷公社,
1966年9月,八公山区改称红旗区。
1980年10月,恢复八公山区人民政府名称。
1990年3月撤八公山乡建八公山镇。至1997年,面积23平方千米,人口1.1万,辖淮滨、杨家地、钱淮、钱湖、沈巷、下郢、蔡岗、蔡洼、朱岗9个村委会。
行政区划
截至2011年末,八公山镇辖沈巷、蔡岗、蔡洼、下郢朱岗、杨家地、钱湖、钱淮、淮滨县、妙山10个村。 
截至2020年6月,八公山镇下辖10个村:淮滨村、钱淮村、钱湖村、沈巷村朱岗村蔡洼村、蔡岗村、下郢村、杨家地村、妙山村,  人民政府驻沈巷村。
经济
该镇先后被安徽省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百强乡镇,被省委宣传部授予“双百工程示范点”,被淮南市市委、市政府评为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在安徽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2008年实现财政收入9163万元,同比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6220元,同比增长16%;6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增加值4800万元,实现利税1200万元。全镇拥有金玉资产管理公司、煤矿、水泥厂、宾馆、两蔡集团、砖厂、石料厂、豆制品厂等多家上规模企业,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止2009年4月,投资600万元建造的豆腐文化产业园交易和展示大厅主体已封顶,园区内的基础设施也在紧张的建设过程中。项目以发展本地经济为主要宗旨,为中小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将有效地整合豆腐产业,传承豆腐文化。
2008年该镇不断提高机关效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可喜成绩。先后获得了“市级综治模范乡镇”、“市级信访工作四无乡镇”、“区级禁毒工作先进单位”、“市级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先进集体”、“安徽省首届文明乡镇”等荣誉称号。
工业经济持续发展,运行质量有了提升
2004年区属煤矿年生产能力为20万吨;豆制品产业新增两家规模以上的企业;八公山区水泥厂被命名为“淮南市十强民营企业”。乡镇企业营业收入20.1亿元,全年预计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1亿元。
认真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精神,增加农民收入
2004年降低农业税2.2%,直接减轻农民负担33万元;加大了农村财政转移力度,累计发放各项资金110万元。加大了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投入资金134万元用于农田水利建设。全区兴修水利25项,治理低洼地600亩,治理淮滨湾行洪区压沙耕地1462亩。完成下六方堤堵口复堤工程。全年粮食产量达6072吨,夏粮产量创历史新高。
打好“八公山”品牌,做大旅游业
全年接待游客达到15万人次,完善旅游建设规划,落实好风景区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工程,加快景区景点的开发建设。
截至2019年末,八公山镇有工业企业131个,其中规模以上4个,有营业面积超过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28个。
城市建设取得新进展
旧城改造速度加快。2004年完成了拆迁用地面积18万平方米,新批准旧城改造项目4个,总建筑面积22万平方米,其中在建工程17.3万平方米。建设了建西村、治西村、金苑小区、乐园小区等项目,胜利村、劳动村拆迁工作也已经结束。城区路网相继实施了常山路、南塘路、堤顶路及麻纺厂四个道路改造工程,道路总长25公里,总投资1536万元。积极实施通达工程,投资36万元进行平山路的改建。完成了建北路人行道整治,铺设了彩色人行道板。进一步实施城市“洁、美、亮、绿”工程。启动了八公山儿童公园、八公仙阁公园、南塘公园的改建工程,建设了2-3街头游园。对城区主干道和辖区企事业单位进行绿化美化,新增和改造绿地3.5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达到31%。
各项改革取得新突破
国有集体中小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盘活了玛钢管件厂、酱品厂、卡轨器厂存量资产,区豆制品厂也完成了民营化改革。风景区建设稳步推进,初步建立有利于风景区规划建设和经营管理的运行机制。
对外开放迈出了新步伐
积极支持矿业集团水泥厂水泥生产线建设,一期项目建成投产,二期开工建设;大力支持巨万公司建设巨万工业园,新上了单体液压支柱和聚胺脂两个项目;帮助双维公司进行资产重组,新成立安徽南澳地毯有限公司已经挂牌开业;沈巷煤矿技改项目及山王年产20万吨洗煤厂项目正在加快实施。
八公山区委、区政府按照“打造八公山品牌、唱响旅游经济戏”的指导思想,以山水为骨架,文化为底蕴,以生态为主题,地质为特色,提出了建成旅游强区、生态大区的目标,将八公山打造成“生命山、生态山、文化山、文明山”,皖北最具吸引力的旅游度假基地,绿色食品生产和加工基地。八公山区风景区恢复重建了汉淮南王宫、白塔寺,开发了石林、忘情谷、升仙台等景点,并以其独特魅力先后被评定为八公山国家地质公园、八公山国家森林公园、八公山国家AAAA级旅游区。
社会
新农村建设
该镇党委、镇政府把新农村建设作为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积极探索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对财力较好的村子按照新规划高起点进行建设。该镇建设了朱岗新村一期、二期工程、杨家地农民新村一期工程、钱湖农民新村工程、沈巷紫金山庄建别墅100幢、商住楼20幢。另外一种模式是对老村庄的新农村建设。该镇杨家地村投入600万元,新改建房屋2000余间,新修道路5公里,安装路灯120余盏,绿化面积6000余平方米。投入200万元对镇八公仙阁公园进行拆墙透景工程,使之成为城镇居民及农民游园观光的好地方。在新农村建设中,2007年该镇共投入约7000万元。该镇每个村都成立了村级卫生队,制定了清扫保洁责任制、追究制,做到了垃圾及时清扫清运。有五个村对男满60周岁、女满55周岁每月发放200元生活补贴,使老年人充分享受到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成果。
社会事业
医疗卫生
截至2011年末,八公山镇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12个,其中镇级卫生院1所,村级卫生服务站10个。 
截至2011年,八公山镇城镇最低生活保障支出451282元;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3210人。
交通运输
八公山镇辖区蔡新路、淮风路、西部第二通道承接南北,规划中的孔李准河大桥建成后将贯通东西,距合准阜高速入口仅10分钟车程。
历史文化
地名由来
八公山镇因镇人民政府驻地位于八公山脚下得名。
获得荣誉
2004年全镇完成国内生产总值12.9亿元,实现增加值3.12亿元,财政收入4710万元,农民人均收入4362元。该镇先后被省委、省政府评为发展乡镇企业百强乡镇,被省委宣传部授于“双百工程示范点”,在全省经济综合实力排名中居第十七位。被市委、市政府命名为“五个好”先进党委。2003年被市委、市政府评为年度综合经济实力“十强乡镇”第一名、发展乡镇企业十强乡镇第二名、市“先进基层党组织”、“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工作先进乡镇党委”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模范镇”。
2020年6月,被授予“第五届安徽省文明村镇”称号。
2020年6月30日,入选安徽省省级乡村治理试点示范乡镇名单。
目录
概述
背景介绍
文化
豆腐发祥地
特产紫金砚
人文风景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特征
自然资源
人口民族
历史沿革
行政区划
经济
社会
新农村建设
社会事业
交通运输
历史文化
获得荣誉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