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寒箐镇位于云南省文山州
马关县东南部,东接
都龙镇,南连
金厂镇、
小坝子镇,西邻
仁和镇,北靠
马白镇。镇人民政府驻地距省会
昆明市464公里,距州府
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95公里,距县城22公里,全镇国土面积252.27平方千米。大部分为高山、中山河谷相间区,
平均海拔1400米。
全镇辖11个村民委员会,205个村民小组。居住着汉、壮、苗、彝等11种民族,全村耕地面积50904亩,人均耕地面积面积1.32亩,地形以高山、
中山市、河谷为主,属
亚热带混合型山地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17℃,年降雨量1200毫米,全年无霜期350天。主要粮食作物为水稻、玉米等,主要经济作物有油菜、三七、
烤烟等。矿产资源有铜、铅等,以铅储藏量最大,初步探明蕴藏量1万吨。镇内森林覆盖率30%,其中用材林主要有
杉木王等,
经济林主要有茶叶、黄柏、八角等;2008年镇农村经济总收入10709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746元。
是一个集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一体国土面积2676平方公里,辖4乡9镇124个村委会(社区),总人口36万人。主要特点为:一是自然资源较为丰富。矿产资源种类多、储量大,有锌、锡、等11类47种。其中,稀贵金属铟储量占全国已探明储量的三分之一;锡储量居全国第三位;锌储量居
云南省第三位。生物资源较为丰富,特别是药、食两用的
麻栗坡草果种植历史悠久,规模较大,2001年被
中原地区特产之乡组织委员会命名为“中国草果之乡”。水能资源理论蕴藏量65万千瓦,现已开发利用12.4万千瓦。二是山区面积大,贫困程度深。山区面积占全县国土总面积的76%,
半山区面积占24%。至2007年底,全县尚有绝对贫困人口2.37万人。三是边境线长,民族众多。全县国境线长达138公里,与
越南的
河江市、老街两省四县接壤,境内居住着汉、壮、苗、彝等11民族,少数民族人口占总人口的49.1%。四是民族文化底蕴丰厚。民族民间文化源远流长,
仁和镇阿峨壮族农民版画享誉盛名,2000年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
中原地区民间艺术之乡”。
夹寒箐镇的经济发展思路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精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和泛珠三角区域合作的机遇,以发展为主题,做强做大畜牧支柱产业,稳步发展
麻栗坡草果、八角、三七、黄柏等特色产业,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扎实推进民主法制、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全镇经济、社会、政治、生态和人的和谐发展。
2008年年末总人口8941户38422人,农业人口8743户38422人,少数民族31152人,其中:
壮族2070户9349人;
苗族4456户20060人;
彝族312户1478人;其他民族31户265人。
2021年,
马关县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夹寒菁镇人口为30503人。
夹寒箐镇2006年末共有1所镇中心中学,农村初级中学2所,完小12所,初小4所,教学点12个,共有教师302名。2006年继续巩固“两基”成果,认真执行农村义务教育“两免一补”优惠政策,狠抓学生辍学控流工作,全镇中小学生巩固率分别达97.5%、99.4%,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为99.7%,初中入学率为98%。农村义务教育在校学生人数4208人,其中小学生人数3106人,中学生人数1102人。
截止2007年,夹寒箐镇共有11个村委会,144个自然村。其中,132个自然村均已通公路或简易公路,乡村公路总里程376公里。乡镇已通程控电话网,有固定电话用户768户(含
小灵通平台用户),移动电话用户2185户,移动电话覆盖率达到了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