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蒿(原变种),
半灌木状
草本。根稍粗大,木质,垂直;
根状茎粗壮,直径可达3厘米,常有多数、木质、直立或斜上长的营养枝。茎多数,常组成小丛,高50-100(-150)厘米,褐色或灰褐色,具纵棱,下部木质,皮常剥裂或脱落,分枝多而长;茎、枝初时被微柔毛,后下部脱落无毛,上部宿存或无毛,上面绿色,初时微有灰白色短柔毛,后渐脱落,幼时有白色腺点,后腺点脱落,留有小凹穴,背面初时密被灰白色平贴的短柔毛,后无毛。
茎下部与中部叶长卵形、三角状卵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2-10厘米,宽2-8厘米,二至三回栉齿状羽状分裂,第一回全裂,每侧有裂片3-5枚,裂片椭圆形或长椭圆形,每裂片再次羽状全裂,小裂片栉齿状
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每侧具数枚细小三角形的栉齿或小裂片短小成栉齿状,叶中轴两侧具4-7枚栉齿,叶柄长1-5厘米,扁平,两侧常有少数栉齿,基部有小型栉齿状分裂的假
托叶;上部叶略小,一至二回栉齿状羽状分裂,具
短柄或近无柄;
苞片叶栉齿状羽状分裂或不分裂,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
头状花序近球形,下垂,直径2-3.5(-4)毫米,具短梗或近无梗,在分枝上排成
穗状花序式的
总状花序,并在茎上组成密集或略开展的
复总状花序;总苞片3-4层,
散逸层总苞片
披针形或长椭圆形,初时密被灰白色短柔毛,后脱落无毛,中肋绿色,边缘膜质,中、内层总苞片椭圆形,近膜质或膜质,背面无毛;
雌花10-12朵,
花冠狭管状或狭圆锥状,外面微有小腺点,檐部具2(-3)裂齿,
花柱线形,伸出花冠外,先端2叉,叉端锐尖;
两性花20-40朵,花冠管状,外面有微小腺点,
花药椭圆状披针形,上端附属物尖,长三角形,基部圆钝或有短尖头,花柱与花冠管近等长,先端2叉,叉端有短睫毛。
瘦果狭椭圆状卵形或狭圆锥形。花果期8-10月。
生长于中、低海拔地区的山坡、路旁、灌丛地及森林草原地区,在山地阳坡局部地区常成为
植物群落的优势种或主要伴生种。
含
芳香油,主要成分为薁类,还含倍半内脂等。古本
草书如《大全本草》记述“
白蒿蓬蒿也,似
黄花蒿而叶上有白毛,从初生至枯白于众蒿”此“白蒿”就是白莲蒿。民间入药,有清热、解毒、祛风、利湿之效,可作“
茵陈蒿”代用品,又作止血药。牧区作牲畜的饲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