窦大夫祠
祀奉春秋时晋国大夫窦犨的祠庙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中国尖草坪区新兰路733号,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是祀奉春秋晋国大夫窦犨[chōu]的祠庙,也是历代地方守臣及百姓祈雨的场所。
窦大夫祠始建年代不详,窦大夫祠重建于宋元丰八年(1085),重修于孛儿只斤·忽必烈至元四年(1267),明清续修,其中献亭、大殿均为元代遗构。窦大夫祠坐北朝南,呈带状形依山而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中轴线由南到北依次遗有乐楼、南殿、献殿、后殿,南殿(山门位置)东为清代所建三间窑洞,西为窑洞二间,窑洞之上遗有清代建造的钟鼓二楼,南殿至献殿之间东西各设配殿七间,后殿东西遗有耳殿各三间。
2001年6月25日,窦大夫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名称由来
窦大夫祠是为了纪念春秋时期晋国大夫窦犨而建的。窦犨曾在太原市北边的阳曲县修过水利,造福一方,后人为了纪念他,故修此祠。宋代时,赵顼加封其为英济侯,故有“烈石神祠”“英济侯祠”和“窦大夫祠”三种称谓。
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窦大夫祠创建年代待考,唐朝已存。
历代修缮
宋元时期
根据文碑刻记录,宋元丰八年(公元1085年)八月二十四日,窦大夫祠受汾河水暴涨影响,迁移重建。蒙古世祖至元四年(公元1267年)在原址进行了重建。
明清时期
清雍正十一年(1733年),对西廊房进行了修复。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对烈石口英济祠进行了修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年),围墙得到了重修。爱新觉罗·旻宁十五年(1835年),膳亭和彩画禅院被修复。清同治二年(1863年),英济侯庙被修复。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乐楼得到重修。现存建筑献殿为元代遗构,后殿和南殿以元代风格为主,亦存有明、清维修遗迹。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1981年,中原地区政府出资对后殿、南殿进行了保护维修,并在1983年对外开放给游客参观。2001年6月25日,窦大夫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至10月,按照中国国家文物局立项、审核、批复后的保护修缮方案,对窦大夫祠进行了全面、科学、严谨、专业的保护修缮工作。2015年11月,太原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窦大夫祠保护工程因其科学、严谨、专业的保护工作,入选由国家文物局指导,中国古迹遗址保护协会中国文物报社共同主办的第二届(2014年度)全国十佳文物保护工程。2022年8月15日,中原地区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在窦大夫祠保护范围内实施环境整治项目。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窦大夫祠,又称英济祠、烈石神祠,位于中国尖草坪区新兰路733号,在汾河峡谷左侧;北靠二龙山,左傍烈石寒泉,右临赵戴文祠。
地形地貌
尖草坪区东西北三面环山,汾河纵贯南北,地势由西北向东南倾斜。
气候
尖草坪区属暖温带大陆性气候,四季分明,冬季寒冷干燥,夏季炎热多雨,秋季短暂凉爽。年均无霜期170天,年降水量459.5毫米。地下水资源丰富,水位较高。
自然灾害
尖草坪区的主要自然灾害为旱灾、水灾、雹灾、虫灾、风灾、霜灾和地震。
建筑布局
窦大夫祠坐北朝南,呈带状形依山而建,占地面积5000多平方米,在平面布局和排列上,它采用了中心对称的建筑手法。主体建筑位于中轴线上,东西两侧的建筑呈对称排列。整个建筑群落在石台之上,由南到北依次为:乐楼、南殿、献殿、后殿。其中,南殿(山门位置)东侧有三间清代所建的窑洞,西侧有两间窑洞。在这些窑洞之上,还留有清代建造的钟鼓二楼。从南殿到献殿之间,东西两侧各设有七间配殿,后殿东西两侧则各有三间耳殿。
主要建筑
乐楼
窦大夫祠乐楼(戏台)位于祠院的最南端,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建筑,与南殿之间有一条公路隔开。乐楼的整体结构较为特殊,由两部分组成。南向部分为后台,面宽五间,采用单檐硬山式屋顶,屋顶边缘装饰有琉璃,梁架结构为五架梁前廊式;北向部分为前台,面宽三间,顶部为卷棚歇山顶,同样以琉璃装饰边缘,梁架为五架梁卷棚式。前台与后台是由两个建筑连体构成的,从北向南看,整体呈现出设有抱厦的殿堂式建筑形态;而从南向北看则更像是一座前廊式的单檐硬山顶山门。这两个建筑融为一体,形成了独特的乐楼结构。
南殿
窦大夫祠南殿(山门)位于乐楼的北面,采用单檐硬山顶设计,屋顶边缘装饰有琉璃。南向面宽五间,北向面宽三间。山门南向的墙壁上镶嵌着四幅浮雕琉璃团龙,是元代的实物。南殿中的柱网布局独特,体现了元代和明代相接的特点。北向面宽三间,其檐柱采用了元代常见的减柱和移柱相结合的布局和构架手法,各间的檐柱之间用大型阑额及普拍枋连接,柱子和额材的尺寸较大,与献殿的风格一致。檐下的斗拱为五铺作双下昂,反映了元明时期的风格。
钟鼓二楼
窦大夫祠钟鼓二楼位于南殿东西窑洞之上,是清代遗留下来的建筑。它采用单间青瓦歇山顶设计,梁架由抹角梁、五架梁、三架梁、瓜柱和檩枋构成。檐下的斗栱为单跳三踩式,横向设有异形棋。东边鼓楼以石柱支撑,鼓楼下窑洞别称“虹巢”,是傅山在明末清初年间隐居之处,西边钟楼用木圆柱支撑。
献殿
窦大夫祠献殿,是古代一个高规格的祭坛,祭祀时用来摆放供品的地方,也称“祭亭”。在古时每逢遇到干旱的时候,历代地方守臣及民间百姓都会在这祈雨、摆放贡品,作为祭祀的场所。献殿占地130多平方米,4根大柱直径达0.8米,为元代原构,面阔、进深各一间,正方形。献殿四角立柱,单檐歇山顶,琉璃剪边(明代),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飞檐翘角。所施柱、额用材硕大,其额枋通间横跨16米之多。殿内所设天花藻井,均斗栱递叠而就,二层以上为八边形,一、二层为四边形,并于二层各边设神龛。
后殿
窦大夫祠后殿位于祠院北端,面阔三间,进深四架椽,琉璃剪边。前向与献殿构为一体,明间东西廊柱亦献殿之后檐柱,檐下斗栱五铺作双下昂计心造,明间檐柱间劈板门次、梢间设破子棂窗装修。板门门盘题有“大元国至元十二年”字样,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的原物。后殿配有东西耳房,面阔三间,单檐硬山顶,琉璃剪边,檐下斗栱五踩双下昂,明代遗构。后殿顶部有琉璃花脊吻兽,这些琉璃构件大多烧制于明代中叶。
文物古迹
山门南向墙壁上有四幅浮雕琉璃团龙,为元代实物。正殿左右两扇门,各采用沥粉堆金技法绘有盘龙一条,是现存元代板门中为数不多之原物。
开发与保护
保护
1981年,中原地区政府出资对窦大夫祠后殿、南殿进行了保护维修。2001年6月25日,窦大夫祠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6至10月,按照中国国家文物局立项、审核、批复后的保护修缮方案,对窦大夫祠进行了全面、科学、严谨、专业的保护修缮工作。2022年8月15日,中国国家文物局原则同意在窦大夫祠保护范围内实施环境整治项目。
开发
2023年春节期间(1月21日至1月27日),太原市各景区景点、旅游休闲街区、文旅消费集聚区等共接待游客146.21万人次,窦大夫祠入围太原市春节期间线上接待热门景点前十名。
文化活动
为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扩大崛(山加围)山博物馆影响力,满足游客观赏需求,从2021年10月19日起到2021年12月31日期间,在窦大夫祠举办“匠心晋韵巧夺天工——多福寺明代壁画精品展”“窦大夫祠石刻精品拓片展”“神来飞剪隽永之美——崛(山加围)山主题剪纸展”。
2022年5月18日,世界博物馆日,又恰逢山西省哲学社会科学普及周, 在太原窦大夫祠特开展举办“学圣贤智慧,传千年书香”博物馆力量主题活动。
2023年4月27日下午,中北大学电气与控制工程学院工会以“快乐生活,睿智工作”为主题组织开展了窦大夫祠徒步走活动。6月9日,“弘扬太原市文化·讲好太原故事,从窦犨讲起”百名文化艺术家走进文物系列采风活动启动仪式在太原窦大夫祠举办。
相关文化
窦犨
窦犨(前553—前494),字鸣犊。春秋末季晋国大夫,主要活动在晋定公时代。因其采邑(封地)在今太原古城村一带,古属狼孟、后属阳曲县,而《阳曲县志·古迹》也载:“古城,县西北七里,春秋时晋大夫窦鸣犊之食邑也,今村东、北面古墙地犹存。”所以历代均以窦犨为阳曲县人。
窦犨担任晋国大夫期间,正值春秋末期的大国争霸时代,面对社会的动荡不安,他大力倡导礼乐治国,强调教化的重要性,并以其雄辩之才推广这一理念,在晋国及其邻国产生了广泛影响。然而,窦犨的政治主张与当时执晋国政的正卿赵鞅多有冲突,这一政见上的不合最终导致了赵鞅对窦犨的迫害。此外,窦犨在地方治理上也有显著贡献,他领导当地人民成功治理了汾河水患,通过修建堤坝和开凿渠道,有效防止了水灾,并增进了农业发展,其中的横渠至今仍被使用,且成为了一个地方的名称。
楹联
窦大夫祠献殿的柱子上挂着一副清乾隆凤台令沈荣昌所拟的对联:太行山巅孔圣为谁留辙迹,烈石山下晋贤遗泽及苍生——上联中所指的就是史记中与孔子有关的这个故事。1959年郭沫若参观窦大夫祠时,曾题词一首,其中头两句“孔子回车处,驱车我却来”,也同出一典。
文物价值
相关事件
2024年8月22日,山西文旅在抖音平台分享“跟着悟空游山西暨6天5晚晋北线”主题线路,窦大夫祠位列其中。
目录
概述
名称由来
历史沿革
始建时期
历代修缮
宋元时期
明清时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
自然地理
位置境域
地形地貌
气候
自然灾害
建筑布局
主要建筑
乐楼
南殿
钟鼓二楼
献殿
后殿
文物古迹
开发与保护
保护
开发
文化活动
相关文化
窦犨
楹联
文物价值
相关事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