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鹤草
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植物
白鹤草(Rhinacanthus nasutus (L.) Kurz),是爵床科灵枝草属多年生草本植物,多为人工栽培。
形态特征
多年生、直立草本亚灌木;茎稍粗壮,密被短柔毛,干时黄绿色。叶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稀披针形,顶端短渐尖或急尖,有时稍钝头,基部楔形,边全缘或稍呈浅波状,长2-7(-11)厘米,宽8-30毫米,纸质,上面被疏柔毛或近无毛,背面被密柔毛;侧脉每边5-6条,斜升,不达叶缘;叶柄长5-15毫米,主茎上叶较大,分枝上叶较小。
圆锥花序由小聚伞花序组成,顶生或有时腋生;花序轴通常2或3回分枝,通常3出,密被短柔毛;苞片和小苞片长约1毫米;花萼内外均被茸毛,裂片长约2毫米;花冠白色,长2.5厘米或过之,被柔毛,上唇线状披针形,比下唇短,顶端常下弯,下唇3深裂至中部,冠檐裂片倒卵形,近等大。花丝无毛,花粉粒长球形,极面观为钝三角形;花柱和子房被疏柔毛。蒴果未见。
分布范围
原产于孟加拉国柬埔寨印度老挝马来西亚缅甸菲律宾斯里兰卡泰国越南安哥拉、中国、毛里求斯留尼汪岛等地有引种栽培;在中国主要在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野生,广东省广州市阳春市)、海南省海口市、陵水)等地有引种栽培。
生长环境
野生于丘陵或平原荒地、路边、河旁等处。
生活习性
喜温暖、湿润的环境。冬季如遇霜冻,叶片枯萎脱落。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均能种植。忌积水。
繁殖方法
一般繁殖方式为插繁殖。 白鹤草的种子细小,肉眼难辨认,难于采收,一般多采用插播繁殖。插播繁殖:春夏两季用粗壮的嫩枝条扦插。插条可以从留种地或者大田收取,选健壮枝条,剪长约10厘米左右,具3-4个节,剪去基部一对叶片,插入苗床,扦插密度约3厘米×3厘米。苗床基质最好选用细河沙或煤渣土(3份煤渣和2份土混合),上盖荫蔽度50%的塑料遮光网,以防止阳光直射。插后常浇水保持湿润,一般10天后发根,50-60天就可移到大田栽种。这种繁殖方法速度快,从4月中旬开始均可育苗,是种苗的主要来源之一。分株繁殖:把当年收获的根集中密植种植,冬季需防寒、保湿。翌年春天用老根分蘖出来的新苗分株移植到大田种植。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种植地选择向阳、日照时间长的绶坡地或者灌水方便的无污染农田或旱地,生荒地于冬天翻犁过冬,翌年春再犁耙、打碎土地。地黄或农田在春季翻犁、耙细备用。土耙细整平前,先施基肥,每公顷施无害化厩肥或农家肥2.25×104千克-3×104千克,施肥后浅耙匀,使表土与肥料拌匀。整畦、畦宽1.5-1.8米,沟深20-30厘米为宜。
种植方法
白鹤草幼苗长至10厘米以上,可以移苗到大田栽种,株行距30厘米×30厘米。定植后每天淋水1次,3-5天即可成活。定植时间为下午4时以后,最好选择阴雨天进行。
栽培管理
浇水:白鹤草药材以叶为主,特别在7-10月份为旺盛生长期,为了保证其生长需要,要经常淋水。从4月中旬白鹤草开始迅速生长期,每隔2-3天淋1次水,或者每隔5-7天灌1次水,这是丰产的关键措施。苗期淋水宜采用少量多次的办法,使表土保持湿润,雨季要注意排水,防止土壤积水沤烂根部。
除草:苗期要经常除草,而且要进行浅中耕促进其生长。定植后到植物封垄前要进行中耕除草3-4次。
施肥:白鹤草为全草类药材,苗期追肥以低浓度人、畜粪水或氮肥为主,在整个生长期主要以施氮肥和复合肥为主。定植后适当施氮肥,每公顷用尿素75千克或喷施叶面宝。每隔1个月每公顷施复合肥150千克,连施2-3次。封垄前再追加1次,前2次肥料的浓度要稍淡些,封垄后追肥用颗粒复合肥、尿素等。在收割清理田园后,撒施腐熟农家肥每公顷3×104千克以促进新芽萌发。
培土:在收割后进行施肥、浅耕、培土。促使其定根扎人土里形成根系,增加植株的吸水或吸肥能力。同时进行间苗,摘去多余部分(每株留6-8株苗),促进生长,保证下茬的丰产。
采收加工
白鹤草可连收3-4年,当年种植的于夏、秋季节可采收。第1次在6-7月份收割,采割时应遵循割大留小的原则。11-12月份可进行第2次收割,将割下的地上部分除去杂质、切断(约3厘米左右)晒干,茎、叶分开包装,商品以叶色绿,无杂质者为佳。
病虫防治
夏季为高温多雨季节易发生根腐病,根腐病主要危害幼苗,发病初期地上部分叶片首先变黄,后期全株死亡。根和根茎先出现褐色病斑,再扩延到全部根及根茎,最后根和根茎全部腐烂,上有白色菌丝。平时要以预防为主,发病时及时拨除病株,用石灰消毒病穴,然后集中病株烧毁。在发病期用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加50%石灰和20%尿素淋灌防止蔓延。
卷叶以幼虫在幼叶上叶丝卷叶,藏于其中咀食叶片。防治方法为用敌百虫稀释300-400倍喷杀。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形态特征
分布范围
生长环境
生活习性
繁殖方法
栽培技术
选地整地
种植方法
栽培管理
采收加工
病虫防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