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江月是宋词的词牌名,唐教坊曲有同名曲调,又名“白蘋香”“步虚词”“江月令”等。见《
花间集》录
五代十国欧阳炯词。唐
李白《苏台览古》诗有“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句,或即为调名所本。柳永《
乐章集》、
张先《张子野词》并入中吕宫(夹钟官),《张子野词》又有注道调官(仲吕宫)者。《
词律》卷六、《词谱》卷八列录。《词谱》云:“此调始于
南唐欧阳炯,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自宋
苏轼、
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调必以柳词为正体。
体裁沿革
西江月,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其调名有可能取自李白《苏台览古》的诗句“只今惟有西江月,曾照吴王宫里人。”。 “西江月”调大致形成于唐五代时期,最初为民间流行歌曲,后来因为清越哀伤,转入法部道曲,在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与文人创作统一,格律逐渐完善,直至最后脱离乐谱成为成熟的文学范式。
“西江月”作为词牌,最早见于
李隆基时的《
教坊记》。这一词调,源起于
唐朝教坊司的法曲歌曲,而更可能来自于前代
南梁的清商乐。唐五代时期存词数目较少,唐代
吕洞宾所作《西江月·著意黄庭岁久》和《西江月·任是聪明志士》两首为最早可见的《西江月》,后人多认为这两首系托名所作。《
敦煌曲子词》存有三首无名氏的《西江月》,《
尊前集》收录
五代十国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和《西江月·水上鸳鸯比翼》两词,可能是此调最早的文人作品。及至两宋,《西江月》词调的格律、音韵、句式等得以发展与统一,在内容题材和艺术形式等各方面都得以开拓与创新,依调填制的词作蜂拥而出,参与创制的词人辈出,共计156人,共填制473首(不计异名词作),占两宋词坛词人总数的11.8%,词作总数的2.6%,
苏轼、
辛弃疾等诸多宋词大家都有不少《西江月》词流传于世,其中不乏流传千古之佳作。
此调通用名为“西江月”,此外还有“白蘋香”“步虚词”“壶天晓”“醉高歌”“玉楼三涧雪”“晚香时候”“双锦瑟”等多个别名。“白蘋香”因欧阳炯词有“两岸蘋香暗起”句而得名;“步虚词”因
程珌词而得名;“晚香时候”又叫“晚春时候”,因宋代
韩淲词而得名;“江月令”因元代王行词而得名;“玉炉三涧雪”因元代
丘处机词而得名;“壶天晓”因明代马守贞词而得名。“西江月”调的异名词作一般出现在
南宋之后,乃是词人追求标新立异的创新之举,并不通行于词坛。此调之所以出现多个异名,既有词人喜欢别立新名标新立异之故,又有引用词中句子做调名的原因,同时还是词体功能集中的结果。一方面,与词人喜欢别立新名、标新立异有关。如“壶天晓”“醉高歌”“双锦瑟”,皆是词人在创作时追求新奇所取的异名。另一方面,词调名来源于词中句子,如“白蘋香”因末句“两岸蘋香暗起”得名,“晚香时候”是如此。此外,还是词体功能集中的结果。这点以
道教词人尤甚。
丘处机为宣传教义,改名为“玉炉三涧雪”。类似情况在金元道人词中很多。
体裁特征
《词徵》中将“西江月”词调并入“中吕宫”和“道调宫”。柳永的《
乐章集》中将其列入“中吕宫” 。敦煌琵琶谱存此曲音谱。“西江月”词调在用韵上,唐五代词本为平仄韵异部间协,宋以后词则上下阕各用两平韵,末转仄韵,例须同部。
敦煌曲子词三首字数略有参差,但均为前后段各两平韵两叶韵者,如:“女伴同寻烟水。今宵江月分明。舵头无力别一横。波面微风暗起。拨棹乘舡无定止。拜词处处闻声。连天红浪浸秋星。误入蓼花丛里。”
五代十国欧阳炯两首为五十字体,其用韵同敦煌曲子词,如其:“月映
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清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藏香暗起。”此体每段两个平声韵包孕于仄韵之中,而且仄韵与平韵的韵母是不同的。此体宋人用者甚少,而通用之体即如苏轼前后段两平韵一叶韵者。一叶韵体起于宋初柳永,如其:“凤额绣帘高卷,兽环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厌厌难觉。好梦狂随飞絮,闲愁浓胜香。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宋代
沈义父《乐府指迷》谈到词之句中韵说:“词中多有句中韵,人多不晓。不惟读之可听,而歌时最要叶韵应拍,不可以等闲字而不押。”他以《西江月》为例:“如平声押东字,侧声须押董字、冻字韵方可。”这即是说此体中所用仄声韵,必须为平声韵之同韵者,于词韵书中之同部之韵。《词谱》于此调共列五体,以五十字,每段两平韵一叶韵者为宋人通行之正体。柳永与
苏轼均于每段第一、二句为对偶,但也可以不对。此体可平可仄之处较多,宋人用此调者极众。此调共八句,其中两个七字句,其余六个均为六字句,但两结句以同韵部之仄韵而使全调声情于平缓中突然变化,产生曲折的艺术效应。此调适应之题材极广泛,凡写景、抒情、议论、感怀、凭吊、怀古、戏谑、叙事等均宜。苏轼十三首,其中名篇较多,如《西江月·玉骨那愁瘴雾》《西江月·三过平山堂下》《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等,有助于定体。
体裁格式
格律说明
正体,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为代表。此调始于
南唐欧阳炯,前后段两起句俱叶仄韵,自宋
苏轼、
辛弃疾外,填者绝少,故此词必以柳词为正体。
沈义父《乐府指迷》云:“《西江月》第二句平声韵,第四句就平声切去押仄韵,如平声押‘东’字,仄声须押‘董、冻’字韵,不可随意押入他韵。”其说正与柳词体合。若吴词之两段各韵,欧词之添字,赵词之不叶韵,皆变体也。前段第四句,
晏几道词“晓镜心情更懒”,“更”字仄声。后段第三句,
司马光词“笙歌散后酒微醒”,“笙”字平声。末句,欧阳炯词“犹占凤楼春色”,“凤”字仄声。谱内可平可仄据之,余参下词。
变体一,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叶韵。以
苏轼《西江月·重九》为代表。此词两起句俱叶仄韵,
欧阳炯“水上鸳鸯”词、
辛弃疾“贪数明朝”词即此体也,其可平可仄与柳词同,故不复注。按欧
词韵,以“力”“色”叶“衣”“眉”“期”“枝”,盖遵古韵“陌”“锡”“职”通“寘”“未”,以四支无入声也,不若苏词韵之“虞”“”“遇”本部三声者为合法,故采苏词为谱。
变体二,双调五十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一叶韵。以
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为代表。此与柳词同,惟前后段各韵异。
周紫芝“池面风翻”词正与之合。
变体三,双调五十一字。前后段各四句,两平韵,两仄韵。以
欧阳炯《西江月·月映长江秋水》为代表。此见《
尊前集》,换头句较“水上鸳鸯”词多一字,但此词押韵,又与诸家不同。按古韵从无“五歌”通“四寘”之例,此盖以“苇”“起”押“水”“里”,“多”“歌”押“河”“波”也。唐人有间押之法,采以备体。
变体四,双调五十六字。前后段各四句,三平韵。以赵以仁《西江月·夜半沙痕依约》为代表。此词两结句不叶仄韵,又各添三字作九字句,见周密《绝妙好词》选本。宋元人无填此者,采之以备一体。
格律对照
正体
格律对照例词:柳永《西江月·凤额绣帘高卷》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凤额绣帘高卷,兽朱户频摇。两竿红日上花梢,春睡恹恹难觉。
中仄中平中仄,中平中仄平平。中平中仄仄平平,中仄中平中仄。
好梦枉随飞絮,闲愁浓胜香醪。不成雨暮与云朝,又是韶光过了。
变体一
格律对照例词:苏轼《西江月·重九》
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
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
变体二
格律对照例词:吴文英《西江月·赋瑶圃青梅枝上晚花》
平仄仄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仄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枝袅一痕雪在,叶藏几豆春浓。玉奴最晚嫁东风,来结
梨花幽梦。
平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
香力添熏罗被,瘦肌犹怯冰绡。绿阴青子老溪桥,羞见东邻娇小。
变体三
仄仄平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
月映
长江秋水,分明冷浸星河。浅沙汀上白云多,雪散几丛芦苇。
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
扁舟倒影寒潭里,烟光远罩轻波。笛声何处响渔歌,两岸苹香暗起。
变体四
格律对照例词:赵以仁《西江月·夜半沙痕依约》
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
夜半沙痕依约,雨馀天气溟。起行微月遍地东,水影浮起、花影动帘栊。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
量减难追醉白,恨长莫尽题红。雁声能到画楼中,也要玉人、知道有秋风。
(说明:词牌格律与对照例词交错排列。格律使用宋体字排印,例词使用斜体字排印。词牌符号含义如下:平,表示填平声字;仄,表示填仄声字;中,表示可平可仄。句末加粗为韵脚。)
典范作品
北宋·苏轼《西江月·照野弥弥浅浪》
北宋·苏轼《西江月·梅花》
北宋·苏轼《西江月·平山堂》
南宋·张孝祥《西江月·问讯湖边春色》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遣兴》
南宋·辛弃疾《西江月·题可卿影像》
清代·曹雪芹《西江月·富贵不知乐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