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荫。
大同市大王村人。曾任
协办大学士、典礼院
掌院学士、清
爱新觉罗·溥仪经筵侍讲官。
人物生平
李殿林(1842~1916)清末大臣。字荫墀。大同县大王村人。少年时习宋儒学说,后到省城晋阳书院就读。
同治三年(1864)
甲子科举人,同治十年(1871)
辛未科
进士,钦点翰林授
庶吉士,散馆考试后授
编修。后升
侍读学士、
侍讲学士、
内阁学士。光绪二十六年(1900)以
兵部侍郎衔,外放
广东省乡试主考官。
八国联军破京,向
慈禧、光绪条奏《保护东南方略》,不久提任吏部左侍郎,放任
江苏省学政。任内奏请“裁武试,废八股,用策论,改书院,设学堂”,更改学制,得旨先在江苏倡导。回吏部后痛感末世“仕途淆杂,
胥吏多缘谋私利”,奏请停捐纳,裁
书吏,并从吏部做起。后又升
邮传部尚书。该部收入丰裕,积弊甚多,李到任后,痛惩首恶,使部事整饬。时
京张铁路初成,货物运量少,廷议停止西展,他力主继续西展。见
山西省驻京诸会馆及云山别墅毁于庚子兵乱,号召山西在京官商集资修补,并在晋东馆设立晋学堂,便于同乡青年就学。山西
巡抚向英人出卖矿权,留日学生
李培仁蹈海,李殿林集合在京同乡上疏争辩,迫使清政府备款赎矿。山西文水、
交城县等县,在禁烟中杀无辜,激起民众变乱,李殿林派员调查,遂制止滥伤枉杀。
宣统初,晋升
协办大学士、典礼院
掌院学士,摄政王特加优礼。辛亥革命后,谢职归家,后卒于家中。民国20年(1931)入山西省三立阁从祀。遗作有《周易别》、《识史例》、《车酋轩杂记》、《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等,惜书稿毁于兵祸。
清
爱新觉罗·溥仪经筵侍讲官、典礼院掌院
大学士李殿林墓在
大同市大王村北。谥文僖,追赠
相国,碑文石兽并存。今人称“六大人墓”。
李殿林.(1843-1917)《清代翰林传略》379页 旋转 李殿林《清代翰林传略》 旋转 李殿林《清代翰林传略》 田嵩年《清代翰林传略》270页
祁寯藻《清代翰林传略》255页 祁隽藻《清代翰林传略》
郭承恩《清代翰林传略》237页 彭作帮《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贵州
学正 彭作帮《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贵州学正 彭作帮《嘉庆十九年进士》官
贵州省学正 彭作帮《嘉庆十九年进士》官贵州学正 祁隽藻《清代翰林传略》255页 祁隽藻《清代翰林传略》255页 旋转 祁隽藻《清代翰林传略》255页 旋转 张观钧《道光二十五年恩科进士》官福建道
御史。湖南长宝道。
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知府 佚名罗绕典《清代翰林传略》287页. 郭仪山西书法通鉴》309页 旋转 郭仪山西书法通鉴》309页 郭仪山西书法通鉴》309页 郭仪山西书法通鉴》309页 陈履亨《清代翰林传略》392页 旋转 陈履亨《清代翰林传略》392页
科考及第
李殿林,字荫墀,
大同市西册田乡大王村人(原属
阳高县,后归大同县)。据
清代《大同府志》记载:“元
丞相脱脱墓,府东百二十里大王村,有碑记,大同
李姓,其后也。”从上述情况可以推断,李殿林祖上系
蒙古族人。
李殿林之父李增桂,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长子李时中,次子是虚设,老三李士林,老四李林,老五李苑林,老六李殿林,女儿李美林。因为李殿林在李氏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李家当时在大王村之中,虽然属于小康之家,但是常常遭受本村恶霸地主郝威的欺侮。所以,决心发奋图强改换门庭,不惜花费重金,延请
浑源州水香寺的科举
进士谢定书来到李家,专门教授六个儿女读书。由于谢定书先生知识渊博,督教学生有方,再加上李氏兄弟苦读不辍,因此,在
同治、光绪年间,李家兄弟全部科考及第。
居官清廉
清代同治甲子年间,18岁的李殿林赴
太原市乡试中文举。同治十年辛未科进土及第,多年来曾经历任:
庶吉士、翰林院
编修、
广西学政、
咸安宫总裁、日讲起居官总裁、科举
会试主考官、
大学士、
礼部左侍郎、兵部右侍郎、
广东省乡试正考官、吏部主侍郎、
江苏省学政、
正白旗汉军副
都统、
邮传部尚书、
正黄旗汉军都统、吏部尚书、充
经筵讲官、参予政务大臣、吏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土,赠
故宫骑马,西苑门内乘二人肩舆,优礼有加。
李殿林平日居官慎守成法,廉洁奉公,馈遗无受,请托无听,循规任免,从未安置私人。在署邮传部尚书时,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一日内弹劾数十百员,营私渎职者望而生畏,因而使国家财经收入骤增,吏治廉洁,但他自己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辞官归乡
辛亥革命时期,李殿林目睹
清代政府昏庸腐败,料知清朝气数已尽,难以挽回,只好上疏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在此期间,曾于西册田村
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笔书写
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写有“
普济桥”三个大字,其字体浑雄有力,气势宏伟,为世上罕见,石碑后面刻有铁绳桥诗一首:
悬崖陡立千寻峭,铁索凌虚一道横。
步步舆梁无痛涉,回头共说险途平。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享年74岁。丧讣传到故宫,退位的清朝末代皇帝
宣统甚表哀悼,溢号“文僖”,追赠
相国。墓葬于大王村北,如今石兽、碑文并存。李殿林辞职归里之后,为人公正,恤老怜贫,很受当地人民爱戴。直到现在,
阳高县和
大同市一带的人民,经常传颂着“六大人”刻苦攻读、智审贪官和为民除害的故事,每逢清明时节,经常有人前往坟前祭祀。
李平生以书法、诗词自娱,著有“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
江东校士录”等书,前两部书之手稿和后书刊印本,都在
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名人故居
大同县有一个废弃的村落叫大王村,这个地方因为其荒芜、因为其颓废成了文人墨客经常寻找灵感的地方,当然到这个地方寻幽访古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来凭吊一位名人——这里是
清代三朝元老、
中原地区最后一位皇帝溥仪的老师李殿林的故居所在地。
村子很宁静,整个村落到处是墙碎瓦,从那众多的残垣断壁中可以看得出当年村庄的规模。时间在这里是停滞的,只有那些不知孤寂的
蜜蜂属嗡嗡地这家进那家出显露出生命的痕迹。眼前的一切,好似一张敝旧的古画一样斑驳破损,只有偶然散落在地上的古石碑残片在提示着,这里曾经是一个声名显赫的地方,也是一个倍受人关注的地方,只是现在只有荒草冷月与大王村相伴。村口有两株
腊梅树,据说是李殿林亲手种下的,它还在固执地等待主人。
据史载,李殿林字荫墀,
清代同治甲子年间
进士,并被钦点翰林授
庶吉士。从翰林院庶吉士开始步入政坛一直做到了吏部尚书
协办大学士、礼学掌院大学土之职,一生辅佐了三代帝王。据大王村的老人们讲,李殿林之父叫李增桂,李家共有五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李殿林在
李姓门中排行第六,故而,当地乡亲们都亲切地称呼他为“六大人”。六大人虽然身居高位,却清正廉明。据史料记载:
山西省巡抚向英国人出卖矿权,留日学生
李培仁蹈海明志,李殿林集合在京的同乡上书争辩,迫使清政府备银赎矿。山西文水、
交城县等县的官宦,在禁烟中戕杀无辜,激起民众叛乱,李殿林派出人员调查,遂制止滥伤枉杀。他在任期间整顿吏治,革除积弊,使国家财政收入骤增,自己却两袖清风,一尘不染。
辛亥革命时期,清朝已衰微,李殿林上书辞官,于1912年2月8日离职回到原籍大王村闲居。李殿林一生著述颇丰,《铨政管见》、《云中草堂诗文集》、《江左校士录》等书,前两部书的手稿和后一书刊印本,现都在
山西省图书馆收存。
卸任时按规定李殿林完全可以享受清廷老臣的待遇,可他却执意告老还乡。闲暇时看夕阳晚照,日出时触摸清风朝露,享受平淡人生的惬意。李殿林回乡后曾在西册田村
桑干河铁索桥北岸亲笔书写
普济桥碑文。石碑正面“普济桥”三个大字,字体雄浑有力,气势宏伟。
1917年,李殿林因病去世,已退位的溥仪深表哀悼,溢号“文僖”,追赠
相国,其墓葬在大王村村北。
只是在文革时李殿林墓被挖,其随葬物品被劫掠一空。1989年大阳地震时,大王村被毁,大王新村就建在李殿林墓的四周。只是已被人为毁坏的墓并没怎么修复,坟堆好似沙丘,石碑支离破碎,散落于坟墓周围。据村里人讲,每年
清明节,还有不少人远道而来祭奠六大人。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