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星,男,1969年7月出生于
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祖籍
淮安市,
中国民主同盟盟员,古生物学家,理学博士,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博士生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
19岁时徐星考上
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后,徐星被免试推荐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2001年,由于在恐龙研究领域的贡献,徐星入选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丰田计划”,成为
亚洲首位入选该计划的科学家。两年后,他成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2005年,徐星及其团队在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挖掘发现的二连巨盗龙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2010年12月,徐星担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助理,并于2012年3月当选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首届杰出研究员。2021年12月23日,徐星受聘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并于次年任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2023年11月22日,徐星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24年4月,徐星任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徐星主要从事中生代陆相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为推进恐龙
古生物学发展做出了系统性和原创性的贡献,发表论文300余篇。成果被国内外中学、大学权威生物学和古生物学
教科书引用和介绍,3次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十大新闻,3次中国十大科技进展,1次美国
时间(时代周刊)年度世界十大科学发现和1次美国Science年度十大科学突破。2020年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和英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奖章,2022年获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地球、
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奖。
人物经历
1969年7月,徐星出生在新疆伊犁。20世纪70年代,
陈景润因“
哥德巴赫猜想”家喻户晓,徐星把陈景润当作心中的偶像,立志要成为一名数学家。1988年,19岁的徐星考上
北京大学地质系古生物专业。1992年,大学毕业后,徐星被免试推荐到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攻读研究生。在中科院,他有机会接触了学界前辈们收集的很珍贵的恐龙化石,开始对恐龙研究产生兴趣。
1995年获得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硕士学位,之后留所工作。
从1997年起,徐星连续几年都到
辽西地区找化石,每次一找就是几个月,但找到的化石大都不能提供有用的信息,这让他很煎熬。幸而,每次在他准备“无功而返”的前一两天,有价值的化石总会“出现”。1999年,美国《
国家地理》错误报道了和“古盗鸟”有关的知识,徐星发文纠正。2001年,由于在恐龙研究领域的贡献,徐星入选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丰田计划”,成为
亚洲首位入选该计划的科学家。同年徐星获得国家杰出青年基金。两年后,徐星成为中科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研究员。
2004年,徐星入选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2005年,徐星及其团队在
内蒙古自治区境内挖掘发现的二连巨盗龙是当时发现最大体型的长羽毛恐龙,被美国时代杂志评为07年世界十大科技突破。2009年,徐星当选英国伦敦地质学会终身荣誉会员。2010年12月,徐星担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助理,协助所长、副所长分管研究所战略规划、制度建设和
中国古动物馆。2011年7月28日出版的
英国《自然》杂志上,徐星等人的结论改写了
始祖鸟的地位:“始祖鸟并非鸟类,而是原始的
恐爪龙类。”2012年3月,经研究所杰出研究员评审工作委员会评议推荐、所务委员会批准,徐星入选首届杰出研究员。2014年,徐星入选万人计划领军人才。
2019年,徐星参加中国首档青年电视公开课《
开讲啦》,发表主题为“像孩子一样去好奇”的演讲。2020年,徐星获全国创新争先奖状和英国古生物学会理事长奖章。2021年7月,徐星的《关于加强自由探索性研究,推动创新驱动发展的提案(2439号)》提案被评为“全国政协2020年度好提案”。 同年12月23日上午,
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暨
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聘任仪式在辽宁古生物博物馆学术报告厅举行。徐星受聘沈阳师范大学特聘教授兼辽宁古生物博物馆馆长。2022年,徐星获
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地球、
天文学和空间科学奖。科普文章“
飞向蓝天的恐龙”选入
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学语文》四年级课文。并于同年5月任
云南大学古生物研究院学术院长,同时被聘为云南大学东陆讲席教授。2023年11月22日,徐星当选中国科学院地学部院士。2024年4月,徐星任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所长。
2024年6月28日,其参演的综艺节目《你好赛先生第二季》播出; 7月5日,他在该节目中表示,恐龙没有灭绝。
个人生活
徐星,出生于
新源县,祖籍
江苏省。他的父母曾参与江苏大中专支边团,为支援边疆而定居于此。他成长在一个信息相对闭塞的小城,然而,读书为他开启了一扇通向世界的窗口。尽管生活条件并不富裕,但他的父母尽其所能地为他提供各种图书。
主要成果
研究方向
徐星的研究工作涉及分类学、系统学、形态功能学、古动物地理学和骨组织学等诸多领域。在分类学方面,已发现和命名恐龙新属种达30余种,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暴龙类、
镰刀龙类、窃蛋类、
伤齿龙科、
驰龙科以及
角龙下目的化石,世界上第一个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
甲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
鸟兽脚类恐龙标本,世界上最早的
虚骨龙类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在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角龙类等许多类群的形态学、分类学、发育学、系统学以及形态功能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代表这些研究方向近年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
科研成果
徐星主要从事中生代
脊椎动物化石及地层学研究,在国内外高水平
学术期刊发表论文250余篇,其中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Nature、Science、PNAS等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相关成果极大促进了恐龙演化和鸟类起源的研究,先后入选中国基础科学研究10大新闻(1999、2000、2009)、中国十大科技进展(2003、2007、2009)、美国Science杂志2014年度十大科学突破、美国Times杂志世界十大科技发现(2007)和美国Discover杂志年度一百项科学新闻(2010、2011、2012)。
徐星和导师
赵喜进共同完成了对当时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角龙下目“
朝阳龙”和最早的
镰刀龙超科“
峨山龙”的研究,论文最后分别发表在美国的《
古脊椎动物学报》和
英国的《
自然》杂志上。28岁,他发现长羽毛的
北票龙属;31岁,比
始祖鸟还小的“
赵氏小盗龙”横空出世;34岁,他提出四翼恐龙假说;发现长有翼膜翅膀的
奇翼龙时,他46岁。在分类学方面,已发现和命名恐龙新属种达30余种,包括世界上已知最早的
暴龙类、
镰刀龙类、窃蛋类、
伤齿龙科、
驰龙科以及角龙类的化石,世界上第一个保存睡眠信息的恐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
甲龙标本,世界上最小的成年非
鸟兽脚类恐龙标本,世界上最早的
虚骨龙类化石和世界上最早的保存羽毛的非鸟恐龙化石。在暴龙类、镰刀龙类、窃蛋类、伤齿龙类、驰龙类以及
角龙下目等许多类群的形态学、分类学、发育学、系统学以及形态功能学等方面的工作分别代表这些研究方向近年来最重要的成果之一。徐星在中、蒙等国数十个中生代化石点进行过野外勘查和发掘工作,组织的对西部
戈壁地区连续8年的野外考察使得
准噶尔盆地五彩湾地区成为世界上最重要的中晚侏罗世过渡时期的陆相化石点;在
辽宁省西部的野外工作使许多极其重要的
脊椎动物化石得到发现。
科研项目
主要作品
论文
国际学术会议口头报告
人才培养
作为“恐龙专家”,徐星在全国各地致力于青少年科学普及工作时深切地感受到:中国对科普的需求非常大,但缺少优质的
科学教育模式,难以激发孩子们的探索与创新思维。如果不在教育方面做相应改革,将加大与发达国家的差距。随着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学以及机器人技术的迅猛发展,不仅导致了一些新兴产业的出现,而且对传统行业也产生了巨大影响。未来,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学的发展,将会对社会方方面面产生巨大影响,包括未来的就业市场,对创新型、复合型人才需求将会增加。徐星认为,从教育发展的角度,以知识培训为主、以思维培养为辅的体系,在未来将转向以思维培养为主、知识培训为辅的体系。“中国的教育体系过去一直倚重知识培训,存在‘填鸭式教育’的弊端;尽管在教材和培养手段上进行改革和探索,开始强调素质教育,但从根本上看,整个教育体系还处在传统模式当中。”
基于上述原因,徐星建议,应成立相关组织机构,对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需要进行研究,借鉴发达国家已经启动的相关改革经验,结合我国具体情况,尽快推出适应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
教育规划和实施方案。同时,应选择一些学科或者学校,先行开展从课程组成、教材编写,到教育方式的一系列改革实验,建立以思维培养和方法训练为核心的教育理念,完成从知识培训型教育体系向思维培养型教育体系的转变;建立配套的高等教育体系,包括独立的高考渠道,以接纳参与改革实验的学生,打通整个教育通道,最终建立完整的适应
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时代的人才培养体系。徐星认为,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科学以及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将深刻改变未来社会的发展,尤其是对人才类型的需求会有巨大的变化。如果不能未雨绸缪,提早准备,将会在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失去国际竞争力,尽快启动相关的教育改革实验,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社会任职
参加综艺
获得荣誉
人物评价
徐星“革新了恐龙进化研究,帮助中国成为
古生物学的动力室”。(《
自然》评)
他现在是一个领跑者,这确实是一个令人非常震惊的成就。(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教授道得森博士评)
作为当今世界古生物学研究中心的中国的一颗明星。(《
今日美国》评)
参考资料
徐星.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7-15
你好赛先生.湖北卫视-新浪微博.2024-07-05
徐星.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2024-07-15
学术委员会.云南省古生物研究重点实验室.2023-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