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35重型坦克
一种多炮塔重型坦克
T-35重型坦克是世界上唯一一型正式列装部队的五炮塔坦克。该坦克存在很多操作问题,大部分服役活动是参加莫斯科的阅兵仪式。
T-35重型坦克的设计可以追潮到1930年,两年后首辆原型车问世。一些德国设计师也参与到概念设计中。61辆T-35坦克中的大部分于1933~1938年,驶下装配线。比起之前型号它的车体更长,再加上45吨的车重,使其转向操作变得更加困难。
T-35重型坦克是苏联OKMO设计局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设计的最为失败的作品。它深受早期三炮塔T-28中型坦克的影响,而T28坦克又受到一直处于原型阶段的维克斯6吨坦克独立多炮塔坦克的影响。T-35重型坦克是世界上唯一一型正式列装部队的五炮塔坦克。T-35重型坦克的主炮塔与T-28中型坦克的完全相同,也配装76.2毫米口径炮。后来,量产型的主炮塔的装甲厚度增加到25毫米。T-35重型坦克的主要武器是1门76.2毫米口径炮,安装在五个炮塔中最大的一个内。两个较小的炮塔内,安装了45毫米口径炮和7.62毫米口径机关枪。两个最小的炮塔内各安装了1挺7.62毫米口径机枪。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地面作战的利器-坦克诞生了。1916年秋,英国德国作为交战双方在索玛河畔的战场上相峙数月陷入僵局。9月15日英军突然投入“铁盒子”-世界第一型坦克对德军攻击,并取得胜利。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坦克作为一种突击兵器得到了迅速发展。
20世纪20年代中期,为了增加坦克的战场突击能力和防护能力,坦克发源地英国开始研制多炮塔坦克。设计师们力求为坦克增设炮塔,以便装备更多的火炮和机关枪,增加坦克的攻击火力。1926年11月,英国“独立”型多炮塔坦克投入试验。
20世纪30年代,在多炮塔坦克的研制上苏联后来居上,先后研制出T-28、T-32、T-35、T-100和SMK等多种型号的多炮塔坦克,其中最著名的是T-35重型坦克。
研制历程
1930年,苏联人同时研制了两种多炮塔重型坦克。其中伏罗希洛夫工厂设计的坦克代号为T-30,计划装2门76毫米火炮和5挺机枪;而来自德国的专家则在圣彼得堡工厂设计了TG重型坦克,这种坦克装备1门37毫米炮、1门76毫米炮和5挺机关枪,基本符合苏联红军的想法和要求。1931年,TG坦克接受了测试,虽然总体性能还不错,但造价太高。苏联特别委员会研究认为,TG坦克造价高达150万俄罗斯卢布,而同期的BT2坦克才6万卢布。与此同时,设计TG坦克的德国设计师也被德国政府要求回国,终止与苏联合作,TG坦克的后续研制被迫中止。
1932年,继任德国专家的苏联设计师N.V.巴雷科夫带领设计小组在TG坦克的基础上,推出了两种新型号的多炮塔坦克。其中一种是缩小版的T-28中型坦克,该坦克只有一个装45毫米加农炮的主炮塔和两个装7.62毫米DT机关枪的小炮塔,重量仅有16吨。另一种型号就是T-35,则是比TG坦克进一步加强和放大的重型坦克,安装5个炮塔,其中一个主炮塔装76.2毫米火炮、两个小炮塔装45毫米加农炮、另外两个小炮塔装7.62毫米机枪。T-35坦克战斗全重达50吨。
虽然巴雷科夫在设计T-35坦克时尽量采用成熟技术,减小研制难度,以尽量控制造价,避免重蹈TG坦克的覆辙。但这型坦克毕竟体量巨大,因此,最后的坦克单价仍然高达52.5万俄罗斯卢布
列装入役
1933年10月25日,苏联政府主管部门下达命令,要求伏罗希洛夫工厂在1934年1月1日之前必须完成5辆T-35A型坦克和一辆T-35B型坦克(B型换装M-34柴油发动机)。但后来,工厂只制造完成一辆T-35B型坦克样车,后续研制还没有开始,T-35B项目就被完全放弃了。
1934年5月1日,在原型车基础上改进的第一批产品T-35A重型坦克,参加了在莫斯科举行的游行,首次公开亮相。
1936年,T-35重型坦克开始在苏联红军中列装。
1938年底,T-35重型坦克再次进行大规模改造,所有炮塔从车身中部移至后部,悬挂装置也得到加固;坦克正面装甲厚度提高到70毫米,小炮塔装甲厚度为25毫米;坦克总重量达到54吨。此时,新的重型多炮塔坦克SMK和T-100也进入试验阶段,其性能均比T-35更加优越。
1939年6月8日,苏联军事委员会下令T-35停产。T-35重型坦克共生产了61辆(含两辆原型车)     。
1940年6月,在莫斯科召开了一场军事会议讨论在中国工农红军部队中的装甲车辆运用问题。会中有关T-35坦克产生争议,一些人认为所有的T-35应该被改造为重型自行火炮(改型样车称为SU-14自行火炮),其它人则想要把所有的T-35坦克转给军事学院。几乎没人提起将其作为第一线的作战坦克使用。然而, 由于红军部队的坦克力量的迅速重组,并且新机械化军团的组建需要坦克装备,最终决定“这些T-35坦克应该被用在前线”。这个决定随后下达,所有的T-35重型坦克被编入第 8方面军的第 34 坦克军下属的第 67 和第 68 坦克团
1941年底,剩余的T-35重型坦克全部退出现役。幸存于世的T-35重型坦克只有一辆,陈列于俄罗斯库宾卡坦克博物馆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T-35重型坦克A型的生产型,总体布置为典型的发动机后置,包括5个炮塔的庞大战斗室位于车体中部,驾驶员则位于前部。
该坦克车体内部被分成多个独立隔舱,乘员活动空间极为狭小。坦克车身主要采用焊接和铆接工艺组装。
该坦克车体全长9.72米,宽3.2米,高3.43米。坦克战斗全重50吨,最大公路速度每小时30千米的,越野最大速度则为每小时19千米。T-35重型坦克的最大行驶距离只有150千米。
防护系统
T-35重型坦克战车总重达50吨,但由于炮塔占去了太多的重量,坦克的防护性能并不算突出。生产型T-35坦克车体装甲最厚部分只有30毫米,炮塔装甲厚度也只有20毫米,全车装甲最薄的地方更是只有10毫米。这个防护能力甚至还不如德军大量装备、重量只有20吨出头的Ⅲ号坦克。
1936年,苏联红军也意识到T-35坦克的装甲实在太薄弱,把车体前部的装甲厚度增加到了50毫米,侧裙板装甲厚度也增加了10毫米。
1938年,苏军再次加厚装甲,把T-35坦克车体前面的装甲厚度增加到70毫米,炮塔装甲也增加到25毫米。尽管这一变化仍然不足以抵挡德军的火力,但却使T-35的战斗全重增加到了54吨,与此同时带来的是机动性的恶化。T-35坦克的装甲此后没有再做进一步加强。
武器系统
T-35重型坦克分两层设置的5个炮塔中一共安装了3门火炮、5挺机关枪。其中主炮塔位于中央的最上层,装一门76.2毫米火炮,车上安装的是KT-28型高爆弹炮,身管长度为16.5倍口径,主要发射各种榴弹,用来攻击敌人暴露目标和工事,备弹96发。主炮塔上还装有一挺7.62毫米DT型并列机枪。主炮塔旋转机构为电动,可以360度旋转,主炮的射角则为-7~+23度。
该坦克的四个副炮塔比主炮塔要低一层,分布在主炮塔的四角。其中右前方和左后方的副炮塔中各安装一门20K型45毫米坦克炮和一挺7.62毫米DT型并列机关枪,而左前方和右后方的副炮塔则各安装一挺7.62毫米DT型机枪。由于装45毫米火炮的炮塔与仅装有机枪的炮塔重量相差很大,这种布置方式能够让坦克的整体重量分布比较均衡。
该坦克副炮塔安装的20K型45毫米坦克炮是30年代苏联红军最主要的坦克装甲车用火炮,在发射穿甲弹时,100米距离上最大穿深可达94毫米,在1000米距离上也仍然有40毫米的最大穿深。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这个威力足以对付绝大多数坦克的正面装甲,即使到了战争中后期,也能击穿大部分坦克的侧面和后方装甲。T-35坦克的两门45毫米炮的备弹一共226发。但由于布置方式的限制,4个副炮塔的旋转范围都有一定限制,只有165~235度的方向射界。
动力系统
T-35重型坦克的动力装置为一台368千瓦(500马力)M-17M型航空水冷汽油机。坦克的传动装置为机械式,发动机与六级变速箱相连。汽油机装在坦克后部,直接暴露在外面。后来格罗特小组设计了专用发动机取代M-6,并在上面安装了防护装甲。
T-35重型坦克的行动装置由履带和诱导轮组成,采用平衡式悬挂装置和小节距履带,每侧有8个小直径负重轮,其中每2个负重轮为一组,共分为4组。其独立悬吊式减震系统由多组螺旋弹簧和半充气轮胎组成。坦克M113装甲运兵车的设计十分新颖,原材料经过冲压处理,具有较强的抗爆破能力。每个负重轮都安装有刹车装置,以备履带断裂后能紧急刹车。
性能数据
T-35重型坦克参考数据:
服役动态
红场阅兵
1940年11月7日T-35重型坦克的改进型首次参加苏联红军的红场阅兵式。在苏德战争之前,T-35重型坦克没参加过任何军事行动。
实战失利
1941年夏季卫国战争开始之后,苏军第34坦克师迅速投入战斗,但T-35重型坦克糟糕的可靠性和机动性成为最大的困扰。在向前线行军的途中,一辆接一辆T-35坦克因抛锚被丢弃。事后统计,第34坦克师损失的T-35重型坦克中,90%都是因为机械故障或者翻到路外动弹不得而被遗弃,这些故障中的大部分又是出在传动系统。
T-35重型坦克作为特种装备参加 了莫斯科战役,其庞大的体型虽然对德国纳粹军队是种震慑,但T-35重型坦克实际是样子货。战场上的T-35重型坦克,在面对德军进攻时,其庞大的身躯、缓慢的速度和可怜的防护能力,又使它成为德军攻击最好的靶子。拉瓦罗斯卡亚筑垒地域阻击战后,苏军第34坦克师基本损失尽,仅存的几辆T-35也被送往后方,承担训练任务。
重现阅兵
2018年5月9日,俄罗斯举行胜利日阅兵。在位于叶卡捷琳堡近郊的上佩什马举行的一场小规模“胜利日阅兵”吸引了很多军迷的注意。那次阅兵式上,出现了当年堪称“苏维埃仪仗兵”的T-35重型坦克。这辆T-35重型坦克是上佩什马军事装备博物馆根据原始设计图纸和照片重新制造的坦克。
总体评价
T-35重型坦克是历史上著名的多炮塔坦克,而且是世界上第一种投入批量生产并经历了实战的五炮塔坦克。T-35装备部队后,其机动性和灵活性方面的缺陷显现出来了。苏联意识到这点,只是把T-35重型坦克作为对红色苏联强大战车生产能力的一种证明。
T-35重型坦克的设计严重脱离战场实际。坦克体型过于巨大而装甲过于薄弱(正面最大只有35毫米),很容易就被德国坦克炮击穿。莫斯科战役后,T-35坦克销声匿迹,也意味着多炮塔坦克的没落。T-35坦克虽然火力强大,但机动性差、防护性差的弱点也十分突出。坦克的视界非常糟糕,特别是驾驶员只能看见正前方和左边。
T-35重型坦克的多炮塔设计,大大增加坦克自身重量和尺寸,从而极大地削弱了其机动性和自身防护能力。而且,车长很难在同一时刻给各个炮塔的瞄准手下达作战指示,因此无力控制所有炮塔的射击;况且每个炮塔进行瞄准射击时都需要短暂的停车,驾驶员根本保障不了适合各炮塔所有瞄准射击的条件。因此,分火射击的设想在实战中被证明是难以实现的。正因为如此,T-35重型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并未能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而也就决定了多炮塔坦克最终退出历史舞台的命运。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发展沿革
历史背景
研制历程
列装入役
技术特点
总体布局
防护系统
武器系统
动力系统
性能数据
服役动态
总体评价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