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莴苣,学名
莴苣属 sibirica,是菊科莴苣属的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它在中国分布广泛,在
黑龙江省、
吉林省、
辽宁省、
内蒙古自治区等地较为常见。山莴苣茎单生,常呈淡紫红色,上部有分枝,茎枝无毛。其叶片形态多变,中下部叶片为
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上部叶片较小,与中下部叶片同形。
头状花序同型,含有近20朵舌状小花,花色蓝或蓝紫色。
山莴苣具有丰富的营养价值和药用价值。其茎叶鲜嫩多汁,适口性好,是牛、羊、猪、兔等畜禽的优质青饲料。山莴苣也可作为蔬菜供人食用,
生食清新鲜美,具有凉血、败火的作用。山莴苣全草或根还具有清热解毒、活血、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咽喉肿痛、
肠痈、疮疖肿毒等多种病症。
山莴苣喜温、抗旱、怕涝,对土壤适应性较强,肥沃且适度适宜的地块生长良好。其繁殖方法包括直播和育苗移植两种。
形态特征
多年生草本,中下部茎叶
披针形、长披针形或长椭圆状披针形,长10-26厘米,宽2-3厘米,顶端渐尖、长渐尖或急尖,基部收窄,无柄,心形、心状耳形或箭头状半抱茎,边缘全缘、几全缘、小尖头状微锯齿或小尖头,极少边缘缺刻状或羽状浅裂,向上的叶渐小,与中下部茎叶同形。
全部叶两面光滑无毛。
头状花序含舌状小花近20枚,多数在茎枝顶端排成
伞房花序或伞房
复总状花序,果期长1.1厘米,不为卵形;总苞片3-4层,不成明显的
覆瓦状排列,通常淡紫红色,中外层三角形、三角状卵形,长1-4毫米,宽约1毫米,顶端急尖,内层长
披针形,长1.1厘米,宽1.5-2毫米,顶端长渐尖,全部苞片外面无毛。舌状小花蓝色或蓝紫色。
瘦果长椭圆形或椭圆形,褐色或橄榄色,压扁,长近4毫米,宽近1毫米,中部有4-7条线形或线状椭圆形的不等粗的小肋,顶端短收窄,果颈长约1毫米,边缘加宽加厚成厚翅。冠毛白色,2层,冠毛刚毛纤细,锯齿状,不脱落。花果期7-9月。
生长习性
山莴苣喜温、抗旱、怕涝,肥沃且适度适宜的地块生长良好。喜微酸性至中性土壤。在水肥条件充足的情况下,6月~8月生长旺盛,再生力强。
分布范围
栽培技术
整地施肥
栽培地块做,在畦内表
土层施入腐熟的有机肥10cm,深翻25cm,耙平。
温室育苗
育苗土用4份田土、4份腐熟有机肥、1.5份草炭、0.5份河沙调配过筛,放入育苗盘内,压实四周,再用木条刮平,使土面低于盘口1-2cm,撒播,间距0.5cm左右,覆土1cm,播后浇透水,盖塑料薄膜,温度保持在25-30℃,见有叶尖露土后,打开塑料薄膜通风。苗高2cm时分苗定植,移栽前2-3天控水。移栽时在畦上插2cm深的坑,间距4cm,放入小苗,培土压实,浇透水,适当遮光,缓苗后撤去遮光网。
露地栽培
选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向阳的沙质壤土播种,播前翻耕土壤,施入有机肥,整细、耙平;做畦,可条播,点播,撒播,以点播和条播为好。
先将种子用50℃水浸泡,搅拌30分钟,控净水,用干净的纱布包好,在30℃条件下催芽,每天用净水淘洗2-3次,发芽后再进行直播,每穴1-2粒种子,覆土1-2cm,稍镇压,盖塑料薄膜,使其保湿,保温,小苗出土后撤去塑料薄膜。
收获管理
山莴苣可根据市场需要及时采收和上市。采收可采取剥叶或收割方法。小面积种植可剥叶利用,即只剥大叶,留下内部小叶继续生长。大面积种植多为收割,采收及时,适口性好,又有利于再生,而且还可以提高产量和品质。每割1次追肥1次,并做好中耕除草,以提高产量。最后1次收割要贴近地面,以免积水烂根,不利于下一年生产。
主要价值
化学成份
全草含α-
香树脂醇,β-香树脂醇(α-amyrin,β-amyrin),
羽扇豆醇(lupeol),伪
蒲公英甾醇(pserdotaraxasterol),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计曼尼醇(germanicol),β-
谷甾醇(β-sitosterol),
菜油甾醇(campesterol),
豆甾醇(sitgmasterol)。
食用价值
山莴苣干茎叶中含粗蛋白,还含有较多的胡萝卜素、
维生素c等。山葛首也可作为人的一种蔬菜直接食用,
生食清新鲜美。
每100g山莴苣鲜菜含胡萝卜素4.88mg,VB0.63mg,VC29mg,粗蛋白2.25g,粗脂肪0.74g,粗纤维2.62g,钙0.7g,磷0.3g。
饲用价值
山莴苣由于粗纤维含量少,畜禽的采食率和消化率都很高。鲜茎叶中所含有的白色乳汁清鲜爽口,有促进食欲、帮助消化、祛火防病、消炎止痛等作用。
用山葛芭喂蛋鸡,产蛋率提高11.2%,节省精料12.3%,又节省
维生素、矿物质添加剂的开支。用山莴苣喂猪
养鱼效果更佳。可切碎后直接饲喂或打桨后直接饲喂。
药用价值
山窝芭全草均可入药,夏秋季采收,性寒,味苦,有清热解毒,活血祛,健胃之功效,可治疗
阑尾炎、
舌扁桃体炎、疮肿毒、宿食不消、产后瘀血。
山莴苣所含的
豆甾醇可明显降低小鸡血中胆固醇,而对心和肺无明显影响。
观赏价值
山莴苣
头状花序顶生,淡黄色或带白色,中午开放,夜晚闭合,总苞下部膨大,苞片多列,呈
覆瓦状排列;
舌状花淡黄色。茎有绿色、绿白色、紫色等,叶有紫红、红、褐红等色。
鉴别方法
显微鉴别
最外层偶见呈渐渐延长的表皮
细胞,黄棕色。皮层很窄,由3-10数列且微延长的薄壁细胞组成;内皮层明显,细胞径向壁上有时可见凯氏点。韧皮部薄壁细胞靠近内皮处呈呈切向延长,向内侧为类圆形;筛管群与乳管群交错呈放射状,排列成一狭行,乳管圆形或圆多角形,直径至24μm。形成层明显。
木质部宽阔,导管大多呈一列性放射状排列,为多角形或圆多角形,直径近至36μm。
射线宽5-19列细胞。
粉末鉴别
该植物组织展现出鲜明的黄白色调,色泽均匀,内部蕴含丰富的
低聚果糖成分,形成类圆形或
扇形结构,其纹理清晰可辨,显示出组织化特征。木栓细胞呈现规整的长方形轮廓,其长度范围在60至90微米之间,宽度则介于40至60微米,排列紧密。
乳管系统复杂,呈现分枝状或破碎状分布,与薄壁
细胞紧密共生。管内充满乳白色乳汁,直径在16至28微米之间。导管组织多样,主要包括网纹导管和梯纹导管,它们以单独或成束的形式存在。
纤维细胞数量相对较少,但形态清晰,呈长梭形,胞腔明显,壁部木化程度较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