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仁奎
民国陆军上将
张仁奎(1859年12月18日—1944年12月24日),乳名大安,字锦湖,宗名张大局,山东滕县智四区山亭社沈庄村(今属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沈庄村)人,民国陆军上将,加杰威将军衔
张仁奎自幼跟随师父沈君学习武艺,刀术精湛。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他离家出走海门区,成为了税务警,并且加入了青帮。之后,张仁奎结识了革命党人居正,加入了中国同盟会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张仁奎得以拜见孙中山,并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江淮协调员”。五个月后,张仁奎趁武昌起义成功,在镇江市发动起义,成立镇江军政府。革命军合围南京,张仁奎奉命筹集粮草,并率领第一军顺利攻占天保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二月,张仁奎被委任为中将旅长,驻守扬州市。“二次革命”爆发后,张仁奎却追随北洋军阀,镇压讨袁军、抓捕讨袁的革命党人。五年后,张仁奎担任通海县镇守使,他大力发展民族实业,使南通市棉花种植业、养蚕业迅速发展。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北洋政府授予张仁奎陆军上将及杰威将军衔。三年后,张仁奎担任北伐军的东路军军事顾问,并于次年退休,定居在上海海格路“范园”。民国二十四年(公元1935年),张仁奎成立了“仁社”。次年,在国民政府的邀请下,成功劝说韩复榘放弃与日本签订“韩土秘密协定”。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淞沪会战爆发,以张仁奎为代表的山东同乡会,将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师和某警察大队分批送往温州市苏北等抗日前线。抗战期间,张仁奎多次保护抗日人士,但也目睹了日军的各种暴行,忧愤成疾,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86岁。之后,国民政府召开了悼念会,抗战胜利后,张仁奎被安葬在上海虹桥路番禺路口虹桥公墓内N区第96号。
张仁奎被称为“青帮元魁”“张老太爷”等,参加了辛亥革命、北伐战争,抗战时期保持了民族气节,支持抗日。他去世后,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评价:“张仁奎,早历戎行,夙谙正义,辛亥光复武汉,策动新建陆军,颇著声绩。北伐之际,延备军事咨询,尤多赞助。抗战军兴,滞留淞沪会战,迭遭敌伪胁诱,节概凛然,不为所屈,卒以忧愤逝世。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义,此令。”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张仁奎,乳名大安,字锦湖,生于爱新觉罗·奕詝咸丰九年(公元1859年)农历十一月二十五日,是山东滕县智四区山亭社沈庄村(今属枣庄市山亭区山亭镇沈庄村)人。张仁奎的父亲名叫张兴兰,原籍山亭社张山湾村,由于家境贫寒,爱新觉罗·旻宁道光三十年(公元1850年),张兴兰跟随母亲沈氏前往沈庄村舅父家谋生。张仁奎出生后,由于天灾频繁、连年战争,社会动荡不安,为了自保,沈庄村筑寨建墙、打造炮楼,并组织团练,形成了尚武之风。张仁奎幼时非常聪明,擅长武术的沈君(曾是滕州市捕快)十分喜欢他,遂收他为关门弟子,传授刀术。数年后,张仁奎凭借一手精湛的刀术武艺,成为了滕县一带颇有名气的武师。
张仁奎成年后,与今山亭区山城街道西王裕村的王氏结为夫妇。清德宗光绪十七年(公元1891年),他们的女儿出生,但由于王氏缺乏哺养经验,在一次熟睡时无意间使女儿窒息,导致女儿夭折。此事对王氏打击极大,使她陷入了精神失常的状态。张仁奎正值苦闷之际,同乡张飞邀请他一同前往海门区当兵,然而这一提议遭到了全家人的反对。
离家出走
清德宗光绪十八年(公元1892年)农历二月初二深夜,张仁奎未告知家人便离家出走。期间,由于囊中羞涩、伤寒病,一度陷入困境,幸好在青帮马凤山、李长发夫妇(早点面食老板)等人的帮助下,顺利抵达江苏海门,经张飞引荐,他当上了缉私营的税务警。有一次,税务警与盐枭大盗发生冲突,双方展开械斗,张仁奎以一敌十,丝毫不落下风,得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安部缉私局营管带徐宝山的赏识,被破格提拔为左队长。
此时,青帮“礼”字辈扬州香堂掌门人朱标正在广收门徒,经过马凤山的介绍,张仁奎入帮拜朱标为师。此后数年,张仁奎以刀会友,结交江湖人士,声望渐长,被誉为江淮“三把半单刀”中的第一刀,朱标去世后,张仁奎顺利接任掌堂之位。
参加革命
光绪三十一年(公元1905年),张仁奎离开了海门区,进入芜湖水师。在此期间,他结识了革命党人居正,并在居正的介绍下,加入了由孙中山领导的中国同盟会。三年后,张仁奎奉命调回苏中巡防营,不久巡防营被改编为新建陆军,他被晋升为营长。借助自己在新军和青帮中的影响力,张仁奎积极地宣传革命思想,联络革命志士,秘密结盟社团,开展反清活动。这些举动不仅提高了他在军界和平民中的威望,还引起了孙中山的注意。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五月,张仁奎在澳门拜见了孙中山,向其汇报了苏中、浙北、皖北等地的革命形势,获得了孙中山的充分肯定,并且被委任为“国民革命军江淮协调员”。回到军营后,张仁奎进一步联络各地志士豪杰,并精心策划,准备发动驻守江淮各地的新建陆军巡防营进行武装起义。
攻打南京
宣统三年(公元1911年)十月十日,武昌起义爆发,革命浪潮很快席卷到了全国。张仁奎趁机联合江淮各军,于次月七日发动了起义,宣布成立镇江军政府,推举原清军第九镇第十八协第三十五标的营长林述庆为军政府都督。当时,革命军首领徐绍桢正率兵攻打南京,清政府镇守南京的是江南提督张勋,他们倚仗南京城内有四十余营的兵力,坚守不出。徐绍桢久攻不克,于是派人联络镇江市苏州市浙江省上海市等地的部队,共同组建江浙联军,对南京形成了合围之势。
张仁奎奉命筹集粮草军需,并负责率领第一军,攻打天保城。他一边采取了疑兵的策略,修造工事,架设帐篷,白天让士兵集结城下,晚上又撤走,让城内守军产生攻城部队数量庞大的错觉;此外,他还派人潜入城里,通过青帮的关系,联络并策反狮子山的炮兵,张贴“十万兵力围金陵”的告示,加剧了城内百姓的恐慌情绪,如此里应外合之下,清军节节败退。与此同时,其他部队也采取了多种策略,很快取得了胜利,最终,联军成功占领了南京城。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二月,张仁奎因功绩卓著,被委任为中将旅长,驻守扬州市
镇压革命
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二月,清帝退位,清代灭亡。两个月后,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在共和的招牌下,建立起北洋军阀的独裁统治。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七月,孙中山决定发动“二次革命”,成立讨袁军。张仁奎却选择追随北洋军阀,参与了镇压讨袁军的行动,并且因为战功获得了三等文虎勋章。四个月后,张仁奎担任第七十六混成旅旅长。民国三年(公元1914年)二月,江北讨袁总司令沙绍卿率领革命党人,准备发动瓜州县、六合、天长市等地的起义,张仁奎早已通过密探获知消息,迅速将革命党人擒拿,起义失败。之后,张仁奎随江苏省都督冯国璋赴京觐见袁世凯,正式列入北洋系,袁世凯复辟,张仁奎被授予三等男爵,加授轻车都尉世职。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张仁奎成为直系的一员。
发展实业
民国六年(公元1917年),张仁奎重修了张姓祖坟。七月六日,冯国璋就任代大总统,委任张仁奎为两淮盐运使。次月,奉命率第七十六混成旅驻防南通市并兼署通海镇守使。在驻防通海期间,张仁奎保境安民,励精图治,大力支持南通实业家张謇发展民族实业,实施“棉铁政策”,使南通地区棉花种植业、养蚕业迅速发展,农村面貌大为改观,商业、沿海贸易也进一步活跃,呈现出经济繁荣的局面,南通也成为全国发展近代实业的典范。民国十二年(公元1923年)十一月十四日,北洋政府授予张仁奎陆军上将,并嘉封其为勋五位杰威将军。次年,张仁奎过生日时,为褒扬其政绩,各界人士特意在南通市如皋市、海山、泰州市等地立了纪寿碑。之后,张仁奎出巨资扩建了山东省故乡翼云山上的泰山行宫
成立“仁社”
民国十五年(公元1926年),国民革命军开始大举北伐,张仁奎被蒋介石聘为东路军军事顾问。次年,张仁奎乞休获得批准,国民政府仍然聘他为高等顾问,享受中央委员待遇。退休之后,张仁奎定居上海市海格路“范园”,因其政治影响力及青帮的高辈分,逐渐成为上海帮会关注的中心人物。之后,山东老家灾荒严重,张仁奎得知后,数次慷慨解囊,捐粮捐款,赈济滕州市的灾民。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张仁奎在上海成立了“仁社”,知名成员有军界的浙江省督军卢永祥江西省督军李纯山东省督军张树元等,政界的郑介民钱大钧陈群胡兰成等,帮会的张啸林、陈世昌、王亚樵、吴昆山等。
助力抗日
民国二十五年(公元1936年)初,日本帝国主义想要推行“华北分治”,日伪为稳定上海市,通过各种手段请张仁奎出山,张仁奎均谢绝,并且不顾年老体弱,北上河北省、山东等地,劝告旧友僚属,共同抵抗外侮。九月,山东省主席韩复榘,在日本特务土肥原贤二的利诱下,与其签订了拒绝中央军进驻山东,并且接受日寇经济援助的“韩土秘密协定”,国民政府得知此消息,遂请张仁奎出山,劝说韩复榘不要成为民族的罪人,终令韩复渠悔悟。民国二十六年(公元1937年),上海爆发淞沪会战,国民革命军节节败退,上海陷落后,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师和某警察大队被迫退入法租界,以张仁奎为代表的山东同乡会,将这批兵警分批转移到山东会馆,再送往温州、苏北等抗日前线。
忧愤而死
抗战期间,张仁奎多次利用自己在法租界的寓所,一再保护抗日爱国人士。之后,日伪机构侦察到张仁奎的行为,想要加害,张仁奎大义凛然,日军忌惮他德高望重,不敢动手。张仁奎眼见日军残害中国百姓,忧愤成疾,于民国三十三年(公元1944年)十二月二十四日逝世,享年86岁。次年四月二十九日,国民政府在重庆罗汉寺召开了悼念会,不少的国民政府高层领导都题字表示哀悼。抗战胜利后,张仁奎被安葬在上海虹桥路番禺路口虹桥公墓内N区第96号。
主要成就
参加革命
张仁奎早年参加辛亥革命,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新建陆军中积极传播革命理念,联络革命志士,秘密建立同盟组织,广泛开展反清活动。武昌起义成功后,他经过周密的策划,使镇江市一带的部分新军及徐宝山所率领的缉私营组织发动了起义,宣布独立,成立了镇江军政府。之后,张仁奎在革命军攻打南京时,奉命筹集粮草军需,并且率领第一军,采取了疑兵和里应外合的策略,攻打天保城,使清军节节败退,为联军成功占领南京城做出了重大的贡献。
支持抗日
张仁奎忠于民族大义,面对日军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定不移,并且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积极支持抗日。抗战期间,张仁奎多次保护抗日爱国人士,并且在上海陷落后,组织山东同乡会,将退入法租界的国民革命军第五十五师和某警察大队,分批转移到山东会馆,之后又乘车至码头转赴温州市苏北等地,其中有一部分人参加了新四军,继续抗日。民国二十七年(公元1938年)三月,日军进攻山东滕县,川军将领王铭章率兵守城,司令部即设在滕县盐店街的张锦湖公馆,在这次战役中,张锦湖公馆被夷为平地。
赈济灾民
张仁奎在事业有成之后,不忘扶贫济困。民国十七年(公元1928年)和民国二十一年(公元1932年),他的家乡山东省遭受了严重的自然灾害,张仁奎得知消息后,多次慷慨解囊,捐赠粮食和资金,赈济滕州市的灾民。民国二十九年(公元1940年),山东地区的经济状况进一步恶化,不少亲属都选择投奔张仁奎,致使张仁奎的经济开始拮据。三年后,河南省河北省山西省、山东大旱,以张仁奎、崔景山为代表的山东会馆,成立了“鲁省急赈委员会”,募集了224万元善款,赈济灾民。
人物评价
张仁奎去世后,国民政府颁布“褒扬令”评价:“张仁奎,早历戎行,夙谙正义,辛亥光复武汉市,策动新建陆军,颇著声绩。北伐之际,延备军事咨询,尤多赞助。抗战军兴,滞留淞沪会战,迭遭敌伪胁诱,节概凛然,不为所屈,卒以忧愤逝世。悼惜良深,应予明令褒扬,用彰忠义,此令。”
山城历史文化选编》中评价:“综观张仁奎的一生,他早年参加辛亥革命,确系有功于国;晚年以帮会前辈身份名闻上海市,在鱼龙混杂的世界里,他持身比较清正,尤其是能忠于民族大义,大节无亏,是应当给予肯定的历史人物。”
民国三大帮会之青帮》中评价:“张仁奎身材魁梧高大,双目炯炯有神,平时不苟言笑,办事沉稳守信,深得帮内及社会各界人士敬重。”
家庭成员
参考资料:
人物轶事
张仁奎是青帮的“大”字辈,宗名“张大局”,被称为“青帮元魁”“张老太爷”等。民国时期,他在青帮的辈份非常高,并且收了很多有地位有势力的徒弟。军界有军阀韩复榘蒋鼎文朱绍良等,政界的有交通部次长韦以敝、汪伪政权外交部长夏奇锋、宣传部长林柏生等,工商界的有上海银行公会会长陈光甫、中央造币厂厂长韦敬周、交通银行总经理钱新之中国旅行社总经理陈香涛等,其他还有《时事新报》总经理张竹平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调查统计局陶一珊等,而后来被称为“青帮大亨”的杜月笙,只是他的徒孙。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五月,张仁奎在上海成立了“仁社”,是青帮在上海第一个以结社形式公开成立的组织。知名成员有军界的浙江省督军卢永祥江西省督军李纯山东省督军张树元等,政界的郑介民钱大钧、陈群、胡兰成等,帮会的张啸林、陈世昌、王亚樵、吴昆山等。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离家出走
参加革命
攻打南京
镇压革命
发展实业
成立“仁社”
助力抗日
忧愤而死
主要成就
参加革命
支持抗日
赈济灾民
人物评价
家庭成员
人物轶事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