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的学校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原名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前身是东华大学金山分院和上海石化总厂业余工业大学;1982年3月,在上述两校基础上成立上海石化总厂职工大学;翌年,职工大学与新建立的上海石油化工专科学校实行“两块牌子、一套班子”的办学体制。1993年,有机化工工艺专业被国家教委确定为第一批全国高专教学改革试点专业。1996年,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按国家教委、中国石化总公司协议并入华东理工大学,整体成立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后改建制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2018年5月19日,华东理工大学石化学院(石化高专)校友会成立大会暨会员代表大会在金山校区举行。
历史回溯
作为华东理工大学三大校区之一的金山校区,在学校发展历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但许多华理人(尤其是学生、校友)对此不甚了解,现根据档案史实在此作一简要勾勒,帮助大家回顾这段重要的历史。
【初创】上世纪的1972年,国家决定在上海的远郊金山区建一个超大型、现代化的石油化纤生产基地——上海金山石化总厂。经过几年的大会战,一期建设工程于1977、78年相继建成并投产。与此同时,培养人才、提高职工技术技能和管理水平的念想摆到了厂部的工作议事日程之中,先后成立、创办了总厂教育处、教学工作领导小组、“七·二一”工人大学、业余工业大学、上海开放大学总厂辅导站、外语培训班、干部学校等,师资队伍也逐成规模。特别是1978年12月经上海市委批准,由上海纺织上海工学院(现东华大学)、上海市纺织局、上海石化总厂和普陀区合办上海纺织工学院分院(1980年改称华东纺织工学院分院),为总厂开始创办专门的教育、培训机构开辟了新路,但不久由于要贯彻国家的“调整、改革、整顿、提高”八字方针,才招收了两届的分院就停办了。在总厂领导和一批教育工作者的努力下,1980年6月其性质为职工高等院校的总厂业余工大获得市政府批准,是为后来的上海石化总厂职工大学前身。
【收归】1982年7月总厂决定在龙胜路征地上百亩(后称南校区),计划投资500万元建设职工大学新校址。又随着总厂二期工程建设上马和金山石化地区今后的发展需要,1983年3月经市政府批准成立了上海石化专科学校,原总厂职大建制不变,实行对外两块牌子、对内一套机构的体制,于当年招收4个专业的首届新生。同年7月,总厂由纺织工业部和上海市地方双重领导划归为中国石化管理;1984年6月上海石油化工专科学校也收归总公司直接领导,但委托上海石化总厂代管,副局级建制,设立党委,并于1985年开始面向全国招生。收归后总公司还决定为学校再征250亩地扩建北校区,初批建设资金3500万元,是为现学府路1000号校址。根据国家有关文件,1992年7月上海石化专科学校改名为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
【共建】为贯彻《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关于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精神,1995年12月4日国家教育委员会与中国石化签约,决定共建、共管华东理工大学,利用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和华东理工大学的办学资源和条件,在金山共建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学院所属领导关系不变,但招生、教学、毕业生就业工作由华东理工大学统一管理。1996年6月23日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揭牌成立,当年秋季开始招收全日制本科学生。1996年10月7日,国家教委发文撤消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独立建制。
【并入】为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调整国务院部门(单位)所属学校管理体制和布局结构的决定》,2000年11月30日教育部、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联合发文,决定将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实质性并入华东理工大学;石油化工学院作为华东理工大学的一个校区,由学校统筹规划,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水平,发挥更好效应。2001年1月3日由学校宣布校区主任、学院院长,4月3日成立金山校区管委会等机构,并入工作完成。根据有关文件,石化总厂职大也于2000年停办,改为中石化集团公司管理的培训中心(即驻南校区)。
【整合】为更好地迎接2007年教育部对学校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理顺徐汇校区和金山校区的关系,2006年10月30日学校成立金山校区整体整合工作协调领导小组,要求行政管理、学生管理、党组织关系等进行全面纵向整合。整合工作于2007年8月底完成,同年暑假后原校区学生分别迁往徐汇区奉贤区校区就读。
【转制】因学校事业发展需要,根据徐汇、奉贤、金山区三校区功能定位调整方案,2007年8月15日金山校区转制成立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并于2008年1月8日正式对外挂牌。自此,校区工作揭开了新的历史性一页。
金山人精神
2000年底金山校区石油化工学院实质性并入华东理工大学前,其组织机构和建制是完全独立的,“培养石油化工事业建设和生产发展需要的实用人才,改善企业职工队伍的素质”是学校一贯坚持的办学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金山校区全体师生员工脚踏实地、团结奋进、努力拼搏了20多年,在中国高等专科教育事业上建功立业、成绩斐然。与此同时,也逐渐形成了推动学校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办学理念和精神动力,那就是:“理想、勤奋、务实、认真”(据载,此乃是石化高专时期的校训)。
早在1983年上海石化专科学校成立不久,学校就派专人参加了石化总公司组织的人才预测调查和制定总公司直属院校“六五”至“七五”发展规划的起草工作。在全面调查、考察基础上,一个详细而可行的学校发展规划初步确定:到“七五”末,学校全日制在校专科生规模要达到2000人以上;要设置4个系,一个基础部,含有机化工、化学纤维、有机高分子化合物化工、化学工程、化工设备和与机械、高分子材料加工机械、机械制造工艺与设备、生产过程自动化、计算机应用、石油化工企业经济、外贸等11个专业。这个规划对当时的校领导和教师来说,无疑充满着难以想象的挑战性和不可逾越的艰巨性,因为就在一年前,学校还是一所仅以在职工人专业技术培训为主要任务的辅助性办学机构,而且办学设施和条件均处在十分简陋和困难的时期。但旧金山人不畏艰难险阻,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上,师资缺乏,千方百计四处去挖,经费短缺,想方设法去争取、筹集。如当学校得知金山县粮食局职工有华裔亲戚在美国时,毫不迟疑地主动与其联系并迅速办妥了聘请该女士来校任外教的手续,大大提升了当时的外语教学水平。又如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外语的积极性,学校曾多次隆重举办全校性英语演讲比赛。尽管受条件限制,水准不这么高,但参与的人员却非常踊跃:演讲者认真准备,指导老师精心辅导,评委也个个全神贯注。类似的这种竞赛活动,学校的校长、书记和有关部门领导都是非常重视的,而且都要亲临现场感同身受,以期总结经验、不断提高水平。1988年以前,学校虽然也多次调整过发展规划,但总体上一直没有偏离当年制定的大目标。
在金山校区整个办学历史中,一套班子、数块牌子的办学模式几乎贯穿全部(最多时共有五块牌子)。这种特殊的办学体制既是历史的传承,又是客观的需要,在为学校管理上带来诸多麻烦和矛盾的同时,也考量着领导的管理能力和各类师生间和睦相处的秉性。旧金山人勤奋、务实的精神与此办学背景不无关系。学校既要全面发展,又要有所侧重,既要顾全大局,又要保持特色,“公平、规则、竞争”自然是管理好学校方方面面工作并要取得不断发展的“法宝”。在学校党委、行政的统一领导下,各种工作相互协作,齐头并进,共享有限的办学资源,朝着共同的目标奋力拼搏。期间也涌现了一大批刻苦钻研、忘我工作、潜心于教育的优秀教师楷模,如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的张明尧教授、获得过上海市首届师德标兵称号的张海燕教授等,正是在他们的一切为了学生、一心扑在教育事业上的典范行为引领和感召下,学校的教风朴实无华、学风平实稳扎,学校的办学成效赢得了社会和石化行业的首肯。中国石化集团公司三任领导盛华仁、李毅中、王基铭也对学校给予过高度的评价并寄予厚望。
现如今,旧金山人已融入到华东理工大学大家庭,愿“金山人”精神继续发扬光大,为华理新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作出新的贡献。
艰难办学历程
与华东理工大学徐汇校区一样,金山校区的办学历程也同样充满着无比的艰辛,甚至更为曲折。金山校区前身——上海石油化工高等专科学校的办学历史,大致可概括为:初创,最为艰难;发展:充满挑战;壮大:要求更高。
“金山工程”是毛主席圈定、周总理批准的,当初主要目标是解决中国人的穿衣问题(生产“的确凉”、“维尼龙”、“卡布龙”等化纤的原料),主要设备全从国外引进,是70年代世界的最新水平。所以在建设工程会战期间,外语培训班已同时举办(有英语、德语日语三个班),主要是培训翻译人员,以保工程如期投产。初办培训班时,“一无教室,二无课桌,班级里20多名学员挤在一间10来平方的起居室内上课,坐在从临近小学借来的闲置小木椅上,以膝代桌;夏天也没个电扇,闷热难熬”。最头疼的是教师稀缺,教材难觅。“当时‘文革’还未结束,唯一合法、可用的是上海外国语大学的油印本教材,借来后师生们自己打印、复制,还有就是从专业资料中收集、选取片段,权作讲义”。“校址也无固定的地方,‘四处游荡’,一搬再搬,直到搬至城乡结合部的生产队农用废弃破房,才算稍有安定”。“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在总厂领导的关心下,培训班才搬回金山大本营——职工大学,结束了‘寄人篱下’的‘游击战’式办学生涯”。
办业余工大时,学校也“居无定所”,都是借用农舍、厂房、居民楼和中小学临时办公与上课。据当时人回忆,一间被戏称为“猪公馆”的平房内住有五个人,但仅有一张书桌,共用一盏不超过25瓦的灯泡。起初时,工大只有15名教师,但要跑几个上课点,往往是一人身兼多科。学生要做化学实验,但学校自己没有实验室,只好借石化一中的,插在晚上进行。说图书馆,实际上就是总厂接待处平房里的一边隅,总共也没有几本书,后来搬到市建一公司三据点,凑了一间30平米的平房,以货架书架。管理人员办公与书籍挤在一起,屋内阴暗潮湿,夏天,蚊子一群群,见人就咬。据查档案,1979年学校一年专项经费不足10万元,办公经费仅为1400元,可想创业之艰难。
面临总厂急需人才但办学条件又十分简陋和艰难的矛盾,领导们感到必须加大投入力度,加快发展速度。首先是师资队伍建设,总厂决定从800名进沪(户口)指标中拿出100个名额来支援教育事业,从全国选调配备教师,办好自己的学校。“一时间应聘人员像潮水般从全国四面八方涌来,厂人事处统一接待,从中挑选专业对口、且有长期教学经验的同志充实教师队伍”。当时,还是受上海化工学院(1972至1980年间华东理工大学曾用名)领导的四川分院的一批老师就去了金山区继续从事教育工作。到1980年市高教局组织专家去总厂职工大学检查、验收时,学校的师资数量和质量均有了较大改观,一举获得了正式办学资格。
自1983年开始对外招生后,学校的性质有了根本改变,即教学对象除了在职的成人外,还有刚出校门的中学生,学校对前者是只管学习,而对后者还要管生活、思想政治教育和健康成长。一时间,学校相应的各种管理机构相继成立,没有经验,就自己摸索,没有制度,就自己推敲,没有专职管理人员,就“自学成才”。“许多老师是既教书又管事”,甚至是多肩挑。管档案的同志要帮着开班车、卡车;管财务的同志要做搬场工,俨然是“哪里需要就到哪里去”。
在一大批致力于教育事业的拓荒者多年耕耘下,一所规模中等、条件尚佳、设施齐备、管理规范的高等专科学校在杭州湾南岸悄然建成:新的教学大楼、图书馆、实验室、学生宿舍、食堂、运动场、机械实习厂、印刷厂等相继建成;卫星接收站、计算机房、语音教室、电化教育组、甚至卫生室等也配备到位,特别是学生实习厂,车、钳、刨、铣、磨、焊、锻、铸和热处理9个工种一应俱全,保证了学校“三明治”教学模式推进和练就学生过硬的动手操作能力。教材建设、科技研究、对外合作交流工作齐头并进,1985年时学校就承担了总公司属下的32门统编教材任务,1988年与原德国吕贝克专科学校签订了建立校际协作关系的意向书,为华东理工大学后来创办华东理工大学中德工学院作了铺垫。南、北两个校区的建设,从立项、征地、动迁、规划到施工、装修、购置设备器材、绿化、搬迁使用,无不倾注着每一位教职员工的心血。
石化高专20多年的艰难办学历程,不仅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有用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而且还培育了“理想、勤奋、务实、认真”的旧金山人精神。这一精神,依然会在华理的发展壮大中得到发扬、光大集团
原校区介绍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坐落在上海市金山区,是华东理工大学在第十个五年规划期间发展的重点。
校区占地230亩,现有各类建筑面积6万平方米,固定资产1.2亿元,教学设施完备。有专职教师180余名,其中正、副教授60余名。校区环境优美,历年来被上海市授予“花园单位”称号。学生住宿条件良好,公寓化管理,每位学生均配备有组合型书桌与储物箱,每间宿舍都安装了电话。校区的计算机校园网与电信FTTB宽带高速网相连,信息畅通,学生可十分方便地漫游网络世界。校区图书馆具备多种信息服务功能。
校区目前设有石油化工学院、软件与信息管理学院、基础科学部,有化工、机械、自动化、会计学专业和计算机等五个系、一个工业技术研究所、一个分析测试中心。有重点本科、高职、研究生课程班、工程硕士教育和多专业的成人、非成人学历教育等。其中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经专家评审,被列为重点建设专业。
校区与美国加拿大德国挪威等国高校建立有合作关系,定期开展各种交流活动。
校区地址
位于上海市金山区学府路1300号,邮政编码:201512。
校区现状
华东理工大学金山校区2007年8月15日起已改建成为华东理工大学金山科技园区(华东理工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金山科技园),一般不再称金山校区。华理“十三五”规划文件中提及计划在“金山校区”开展中外合作办学,暂未实行。现有华东理工大学网络教育学院等继续教育机构在该校区办学。占地面积239.2亩,建筑面积9.9890万平方米。
参考资料
我校金山校区办学历史回溯.华东理工大学.2021-04-15
赞“金山人”精神.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2021-04-15
原石化高专艰难的办学历程.华东理工大学档案馆.2021-04-15
目录
概述
历史回溯
金山人精神
艰难办学历程
原校区介绍
校区地址
校区现状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