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习聪,男,1985年9月生,
益阳市人,贵州
凯里学院毕业,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特岗教师。2008年刘习聪来到黔西北威宁县新发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做“特岗教师”,教小学语文和
英语,也教德育、体育、美术等课程。教书之余,刘习聪跑遍了散布于大山中各个角落的588位同学的家;找来捐助,从山上铺设管道把瀑布的水引入学校,解决了学校多年不通水的问题;向社会多方求助,筹集10万元现金、30万元物资,帮助当地四五百个学生解决了部分学费和生活费。2012年荣获中国“最受关注乡村教师”荣誉称号。2012年3月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举办的“我的特岗故事”征文比赛活动中获得
特等奖。
主要事迹
刘习聪,是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新发布依族乡宝塔村新发民族小学的一名特岗教师。学校地处
贵州省最高峰
韭菜坪梅花山台地沿线,海拔有2000多米,是典型的石漠化高寒山区。学校位于贵州云南两省交界处,山的对面就是
云南省。学校离乡政府驻地有17公里,离县城有125公里,学校目前还不通班车和网络,外出办事主要靠走路。学校是一所以
布依族学生为主,同时还有
彝族、
苗族、
回族、
蒙古族、
汉族等多个民族学生的民族学校。
刘习聪2008年成了特岗教师中的一员。来自最普通的农村家庭的他,深知农村孩子求学和生活的不易,当特岗教师也是他回报父母一种最朴素方式。第一次去学校,学校租了一辆小型农用拖拉机到乡里接他,可能是早前拉过牲口的原因,货厢里还留有动物的粪便。到了学校后,老师们告诉他,从乡里坐农用拖拉机到学校是受到了最高的礼遇,他们平时到乡里来回都是步行走山路。
从2008年至今(截至2012年),募集款物总计近30万元用于资助学生和学校建设,学校已有300多位学生得到了资助。有的学生天不亮就从家里出发,天黑才能回到家,摸黑走夜路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他给他们每人配发了一个手电。山里的孩子最爱运动,但缺乏体育用品和体育设施,他从外界争取爱心资金在学校修建了三个水泥乒乓球台,并且在外募集了一大批体育用品,使这里的学生第一次踢上了足球、第一次玩上了排球、第一次打起了羽毛球。小学生最喜欢画画,他给他们弄来油画棒和精装绘画本。学生们特别喜欢看
连环画书,但学校里没有,他为学生募集了很多连环画书,使学生们第一次在校园里看到了连环画书。新发民族小学建校五十多年了,由于受地质条件和学校财力的制约,一直没有饮用水源,极大地影响了教育教学和师生学习生活,他从外界引进20000元爱心捐款,给学校修建了专用水源,现在新发民族小学是全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用水条件最好的农村学校。
布依族女生罗荣珍小学毕业时已经18岁,由于年龄大,产生了自卑心理,小学毕业后准备外出打工,刘习聪八次到她进行家访,并且为她联系了资助,终于使其继续升学读初中,现在她的成绩在全年级名列前茅。
第一次捐助时,被家长误会,纠集全村人围攻他。之后孩子转学,是他至今最为
胸痹心痛的事。
在他和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现在村里重视教育的风气越来越浓厚,以前村民们把送子女上学作为极不情愿的负担,现在村民们以送子女上学为荣。刘习聪教过的588位学生的家他都去家访过,这种经历锻炼了他走山路的水平,从学校到乡里17公里的山里不要3小时我就能走到。每次他背包外出办事或者回家时,村民们总会拉着他的手,怕他不再回来。节假日时经常因为要去哪家过节而烦恼,因为喊他去过节的乡亲太多。村里的
布依族歌师还把他到村子之后发生的变化编成了布依山歌。
如今刘习聪学会了很多布依族语言,他已经深深地融入了这片土地。特岗教师这个身份为他的人生书写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2年,刘习聪荣获中国“最受关注乡村教师”荣誉称号。
人物言论
1.妈妈对我说:老老实实做人不吃亏,踏踏实实做事不吃亏。
2.虽然心里有了准备,但他们的贫困程度还是大大超过了我的想象,住的是茅草房,吃的是玉米饭,没有别的下饭菜,家里没有一件像样的东西,甚至连洗脸盆都没有。我能为他们做些什么呢?
3.很多人把特岗教师看成最底层的职业,但我却发自内心地把这个职业的分量看得很重。
社会评价
同事评价
新发民族小学校长谢作云:“刘习聪不满足于教书,还想凭着自己的努力,给学校带来一些变化。”
新发民族小学教师罗契:“大刘”是一个负责任的老师,学生进步了,就是他最高兴的事。
新发民族小学教师李强英:“心地善良,喜欢摸孩子的脸,跟孩子玩。山里孩子底子薄,刘习聪就每天中午把两个小时的休息缩短一小时,尽量给孩子们多讲一些,晚上补课晚了,就送他们回家,手牵着手。”
学生评价
威宁彝族回族苗族自治县民族中学刘倩:在我成长的过程中,他帮了我很大的忙。他是一个好人。
村民评价
村民李仕刚:“刘老师对学生太好了,贫困家庭,他都资助。有时一百元,有时二百元,不知给了多少次,我们种菜养鸡卖了钱还他,他不要,他知道我们还要买粮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