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团棘胸蛙(学名:Rana yunnanensis),俗称“石蹦”或“石蚌”,属珍稀
两栖纲。体型粗壮肥硕,体长可达12厘米,我国蛙类中体形最大者之一。一般生活在海拔1500-2400米的水沟或山间溪流附近,栖息于阴暗潮湿环境。白天隐伏于石下,夜晚在岸边或石上活动,以水生昆虫为食。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四川省、
贵州省、
云南省、
湖南省、湖北等地,国外分布于缅甸、
越南等。
体和四肢背面粗糙,背疣椭圆形排列纵行,其间有许多小圆疣或细痣粒,上面均有小黑刺,无背侧褶。体色随环境和年龄而变化,一般为深灰棕色或黄棕色;腹面为灰白色或浅黄色,散有灰色斑;头略扁平,吻端圆,吻棱不明显;瞳孔
菱形,眼间距略大于上眼睑宽或约
相等。前肢短,后肢肌肉尤为发达。雄蛙体长77-107mm,雌蛙体长82-97mm。
雄性的前肢明显比
雌性发达,雌蛙腹面皮肤光滑,雄蛙胸部有一对间距较宽的黑刺团。雄蛙在繁殖季节有强烈抱雌习性,卵产于水淹没的石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雌蛙产卵810粒左右,卵径4mm左右,动物极灰黑色,植物极乳黄色。
双团棘胸蛙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大型食用蛙类,肉味鲜美,可作清蒸石蹦、酥炸蹦腿等菜肴,有清火明目和滋补强身的功效。由于人们过度
捕食,加之森林采伐,目前体形较大的成蛙数量已显著下降,其生存状态堪忧。
分布
在中国大陆,分布于
四川省(
凉山彝族自治州)、
贵州省、
云南省等地,一般生活于山溪或水沟中。其生存的海拔范围为1500至2400米。该物种的模式产地在云南户撒。国外分布于缅甸、
越南。
形态特征
云南腾冲和
陇川县的雄蛙体长94mm左右,头部较为扁平,头宽略大于头长;吻端钝圆,凸出于下唇;吻棱不明显,鼻间距大于眼间距,眼间距与上眼睑宽几乎
相等。皮肤粗糙,体背部满布隆起的疣或短褶,其间有许多圆疣,其上均有小黑色刺;头顶、头侧和前肢背面以及部有密集大疣;褶明显,两眼后部的横肤沟不明显。生活时背面有变异,多为黄褐色或灰褐色,有不明显的斑纹,其斑纹为黄色、深灰色或黄褐色;唇缘有褐色纵纹;四肢具深灰色横纹。腹面灰白色或浅黄色,个体之间有深浅不一,稀密不一的深色斑纹,一般小个体的斑纹较明显;咽喉部斑纹密集。瞳孔为
菱形,虹彩浅黄色或浅褐色相间。液浸标本背面为深棕色。
雄性的前肢明显比
雌性发达,并且内侧有黑色角质刺,胸部有成片的黑色角质刺,成左右两团,统称婚刺,双团棘胸蛙故得此名。
生活习性
常栖息于水沟或山间溪流内,白天隐伏于石下,夜晚在岸边或石上活动
捕食。由于人们喜食此蛙,目前体形较大的成蛙数量已显著下降,其生存状态堪忧。
该蛙一般生活在海拔1500-2400米左右,所在环境木繁茂,地势平缓,水质清澈,水肉内大小石块、孔甚多,林下阴暗潮湿,这是它们柄息和繁殖较为理想的场所。该蛙也能在湖塘岸边及其附近的沟渠中生活,其适应性较强,在温度较低(10-22℃)的环境中最为适宜。该蛙白天多隐蔽不溪边大石下,夜问外出活动或觅食,常蹲在近水边石上,在电光下易于捕捉。
消化道解剖
双团棘胸蛙的消化道可分为口腔、咽、食道、胃和肠五部分。
口腔:口裂宽阔, 上颌有犁骨齿两列, 排列成“\/”状, 口腔粘膜平滑。
咽:有4 ~ 6 条纵向皱, 较发达, 一直向深部延伸至食道。
食道:食道较粗, 长约12 ~ 16 mm , 内壁有6 ~ 8 条明显地纵向皱褶, 近咽部呈喇叭状, 近胃部稍膨大。
胃:胃呈长囊状弯曲, 长约24 ~ 29 mm , 其上半部被肝脏左叶完全覆盖. 胃内壁有6 ~ 8 条纵向皱襞,但明显不如食道皱褶发达. 皱襞自贲门部向后高度明显降低, 至
胃窦逐渐变为扁平甚至消失。
肠:肠全长199 ~ 230 mm , 为体长的2. 5 ~ 2. 9 倍, 可分为
小肠和大肠. 小肠是肠道最长的部分, 约181 ~ 200 mm , 为体长的2. 2 ~ 2. 6 倍. 小肠又分化为
十二指肠和回肠. 十二指肠细短, 起于幽门之后, 止于胆管开口处, 胃肠全长的6 %~ 7 %左右. 十二指肠与胃的交界处有明显缢缩, 分界清楚;与回肠的分界不十分明显, 但因为回肠管壁较粗, 两者可以区分. 回肠位于腹腔右下方, 未被肝脏覆盖, 自前向后逐渐变细, 在腹腔内弯曲盘旋5 ~ 6 圈, 后端与大肠的分界清楚. 大肠直而短, 长18 ~ 30 mm , 粗大. 管壁薄, 腔面平滑, 基本无皱褶;管腔大, 约6 ~ 8 mm , 是
小肠的3. 1 倍, 直肠的2. 5 倍. 直肠(图2), 即是粗大的大肠与泄殖腔之间骤然变细的部分, 细短, 长2 ~ 3mm。
繁殖
卵成串,卵径4mm左右。卵产于水淹没的石头下,粘连成串,一端附于水的石块上,另一端悬于水中。成体一般不离开水体,产卵在没于水的石块下。雄蛙在繁殖季节有强烈抱雌习性,山区居民称"抱手鸡"。
主要价值
食用价值
双团棘胸蛙是我国西南地区一种大型食用蛙类,肉味鲜美,可作清蒸
石蹦、酥炸蹦腿等菜肴,有清火明目和滋补强身的功效。在资源丰富的地区,一夜间可捕捉5公斤以上。据分析,其肌肉富含
蛋白质,含量高达79.9%(除去水分),内有18种氨基酸,以
谷氨酸、
胱氨酸、赖氮酸、
天门冬氨酸、
亮氨酸、
精氨酸、
β-氨基酸、
异亮氨酸含量较多。
生态价值
该蛙生活于林区山溪内,能
捕食多种害虫,而且食量大,对森林害虫有防治作用。由于该蛙体大肉肥,大者达200-250克,经济价值较大,常为人们捕为食用,加之森林采伐,某些地区生境改变较大,生活和产卵场所不宜等因素,致使该蛙数量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