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盂县志》是盂县的地方志,该书由盂县史志编委员会编纂,中国
方志出版社出版,中国地质科学院562印刷厂承印。全书882页,142万字,配有16张彩页和3幅地图。
原中顾委副主任薄一波题写书名。1997年8月,获全国地方志优秀成果
二等奖。
盂县不仅有悠久的历史(史载:周灵王三年,即公元前569年,县境东北部曾建立仇犹国),而且有编史修志的传统。在这块人文背景深厚的土壤上,流传着无数动人的故事与传说,并涌现了大批杰出人物。
自
春秋战国以来自明代
嘉靖三十一年(1552)第一部《盂县志》面世后,历经清康熙、
乾隆、
光绪年间,盂县都有新编或续编的志书。新中国诞生前,仅传世的《盂县志》就有明嘉靖版和清康熙版、清乾隆版、清光绪版四种。
全书设24编99章326节,卷首还另设有“概述”和“大事记”,卷末有“眼外辑要”和编后。依据“横排门类,竖写历史”及详今略古的原则,新编《盂县志》较为真实的记述了从
春秋周灵王三年县境设仇犹国至1990年计2559年间全县自然与社会的发展概貌与现状。
重点记述了
盂县从1840年至1990年,特别是建国以来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的发展变化,全面系统地反映了全县自然与社会的历史及现状。浓墨讴歌了
抗日战争和
解放战争时期老区人民的悲壮精神和光辉业绩,重笔记载了
新中国成立以来全县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伟大成就。
《盂县志》的篇目设置在整体结构、布局、类别、领属、顺序、命题等力求符合志体和事物发展规律及学科分类,颇得“资治、存史、教化”之旨。有两点很引人注目:一是善于归纳,二是突出个体。
这部卷铁浩繁,博大精深的新志,堪称资料翔实,分类合理,表述简要,印刷精美,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对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创造新的历史的
盂县人民,对茁壮成长的后代子孙,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乡土教材。
这是深植于优秀文化传统土壤的一部力作,用新观点、新材料、新方法编纂的新《盂县志》,汲取了旧志各版本的营养,突出了
社会主义新方志注重经济部类的记述和资政、教化功能,无论是在指导思想,还是在体例结构、资料取舍、文体文风、记述方法等方面都不可同日而语,新志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和浓重的地方特色。加强了宏观记述,注意了记述内容的整体性。所谓地方志书的整体性,主要指的是记载一地自然与社会历史与现状的事物间的有机联系。它是以志书特有的横排竖写这种形式来体现的。这种注意整体联系的追求是新志的科学性所在。新编《盂县志》的时代特点与地方特色正是通过这种有机联系来体现的。任何一个地方,都有其自身的特点。反映地方的特点,是修志者的共同追求。
历史地理学家
史念海先生在今年第二期《
中国地方志》上著文赞它“全面反映了
盂县自然和社会的发展面貌,特别是建国以来的现状”,“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可读性。
南开大学教授
来新夏先生、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
林衍经先生也都给予较高评价(见1996年第六期《沧桑》)。
天津市志办主任、中国地方志协会常务理事郭凤歧,
安徽省《
江淮时报》总编辑、中国地方志协会学术委员欧阳发等方志专家写了评论文章。
大家对《盂县志》优点的肯定可概括为48个字:观点正确,符合宗旨;篇目恰当,有所创新;资料扎实,信息密集;特点鲜明,详略有度;选载人物,严肃慎重;表述得体,文字简括。
清代方志学家霍宣颖说:“凡志之佳恶,不待烦言,但阅其门目,便可知有无鉴我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