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相桥在
浙江省绍兴市城西北,
环城路旁,因桥畔原有光相寺而得名。该桥南北向,横跨老城河,两头衔接上大路和下大路。系单孔半圆形
石拱桥,全长20米,桥宽6米,高4.20米。
光相桥:桥两端置垂带,上设工字形座栏,每边座栏均以六只复莲望柱相隔、末端置石鼓,石级桥面,两边各有21石级。每级均厚O.12米,宽0.50米。拱圈似纵向并列砌筑(因纵向缝并不对直),似宋、元代桥梁。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
至正某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在
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桥始建于
东晋、清乾隆与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
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注:某系拱石上所缺之字)
该桥因旁原有光相寺而得名。始建于元至正元年(1341年),明隆庆元年(1567年)重修。1982年整修。单孔
石拱桥,南北走向,跨老城河。全长30.28米,宽6.9米,净跨8.5米。
拱券条石纵向分节并列砌筑,拱石上镌莲花座图案,上刻“南无阿弥陀佛”和“
至正辛已重建光相桥”等题记。桥上置实体栏板和复莲望柱,其中北端望柱上刻“隆庆元年吉日重修”字样。该桥为
绍兴市保存得较好的石桥之一。对研究水乡石桥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此桥为分节并列砌筑的单孔半圆形
石拱桥。桥面长5.7m、宽4.9m,桥南石阶24级、长13.20m,桥北石阶23级、长11.9m,桥高5.5m,拱高4.4 m,桥拱跨径8.35m,桥栏高0.55m。
桥两旁置垂带,桥面两侧置坐栏,断面呈须弥座状。每边坐栏均用6只刻有复莲的望柱隔断,末端置石鼓。桥拱属宋代以前结构。拱石有莲花座图案,上刻有“南无阿弥陀佛”。一块拱石上还刻有“古有光相……
至正[ ]年五月吉日……”等等。桥拱四分之一处有兽头横系石两根。
《
嘉泰会稽志》有记载,在
杜春生《越中金石记》中载有“光相桥题记”。桥始建于
东晋,清乾隆与
爱新觉罗·颙琰年间均重修过,靠桥端一根莲花瓣望柱上刻着“
隆庆元年(1567年)吉日重修。”1982年又经绍兴文管会修缮。此桥在
嘉泰《会稽志》有载。杜春生《越中金石记》载有《光相桥题记》,其碑文为:
古有光相桥口口颓妨碍经行今自备已资鼎新重建光相洞桥以图永固时辛巳
至正元年闰五月吉日。
上虞区石匠丁寿造。
光相寺建于晋义熙年间,光相桥是通往光相寺的必经之桥。寺、桥同名,桥当建成于东晋。“辛巳至正”重建即至“正文元年”重建。据考证,此桥当建于
宋朝以前,其理由为:一是这种分节并列砌置的
古桥一般出现在宋朝以前,这种桥型在
绍兴较少见。此桥型保存到现在,说明光相桥在历次重修时均保留了原桥型。
二是桥拱上部左右两侧面的一对怪兽并非
石狮,而狮兽桥饰一般出现在
唐朝以后。此桥饰与晋代僻邪、晋代瓦当上的怪兽造型相仿。桥栏、桥柱纹饰为晋代风格,桥柱上佛教莲饰的时代特点是古桥的重要考证依据。三是桥上有多种年代的石料,其中年代最早的桥柱,石质风化程度与
八字桥、
广宁桥相仿,说明此桥建成于
宋朝以前。历次重修都注重旧料原位保留,说明此桥的桥型保持了原型。四是《光相桥题记》中载有“古有光相桥”、“重建光相洞桥”,说明重建前已是半圆
拱桥,重建后仍保持原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