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教育
直面人生死问题的教育
生命教育,或称生死教育,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是解决青少年生命现实问题的必要途径,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各中小学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提出了“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口号,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西兰则建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原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便是生命教育的开端。
生命教育由保持生命的教育、发展生命的教育、死亡教育三部分构成。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个体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珍贵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公民个体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命教育的影响,同时,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会被生命教育所影响。因此,生命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中必要的一个部分。
定义
生命教育,或称生死教育,是一个帮助人们深入理解生命的价值、意义以及面对生与死的态度的教育过程。它不仅关注生命的起源、发展和终结,还强调在生命旅程中培养个体的自我意识、情感发展、人际交往能力以及对社会的贡献。
中国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中指出:生命教育,即是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是解决青少年生命现实问题的必要途径,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生存、健康生活与独立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产生背景
早在1968年,美国学者华特士首次明确提出生命教育的思想,并于20世纪90年代在各中小学基本普及生命教育;日本流行的“余裕教育”,提出了“热爱生命,选择坚强”口号,就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新西兰则建立了生命教育基金会,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中原地区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倡导素质教育,坚持以人为本,便是生命教育的开端。几十年来,生命教育的实践在全球已得到迅速发展。从美国学者在加利福尼亚州创建阿南达村、阿南达学校,倡导和实践生命教育思想,到日本1989年所修改的新《教学大纲》中针对青少年自杀、污辱、杀人、破坏自然环境、浪费等现象日益严重的现实,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之观念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再到 中国的台湾、香港的中小学系统地开设与此相关的生命教育课程,生命教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
在中国,开展生命教育是整体提升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青少年学生是社会主义事业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青少年学生的生命质量决定着国家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生命教育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中小学大力开展生命教育,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激发他们树立为祖国的繁荣富强而努力学习、奋发成才的志向;有利于将中华民族坚韧不拔的意志融铸在青少年学生的精神中,培养他们勇敢、自信、坚强的品格;有利于提高广大青少年学生的国际竞争意识,增强他们在国际化开放性环境中的应对能力
开展生命教育是社会环境发展变化的迫切要求。经济全球化和文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现代科技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为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交流与合作提供了有利条件,为广大学生获取信息、开阔视野、培养技能提供了宽广的平台,但随之而来的消极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道德观念和行为习惯,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极端个人主义等给青少年带来了负面的影响,导致部分学生道德观念模糊与道德自律能力下降。此外,校园伤害、意外事故等威胁青少年学生人身安全的各种因素,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因此,迫切需要培养青少年形成科学的生命观,进而为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奠定基础。
开展生命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现代社会物质生活的日益丰富和社会环境的纷繁复杂,使青少年学生的生理成熟期明显提前,极易产生生理、心理和道德发展的不平衡现象。长期以来,由于生理发展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常常得不到及时指导,对无法预料且时有发生的隐性伤害往往难于应对,导致一些学生产生心理脆弱、思想困惑、行为失控等现象。因此,需要积极引导学生科学理解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正确认识生命现象和生命的意义。
开展生命教育是家庭教育的重要职责。家庭教育是生命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和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现代化进程的迅速推进,使家庭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家庭教育还存在和青少年成长需要不相适应的方面,相当一部分家长不了解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忽视青少年渴望得到理解与尊重的需求,缺乏科学的家庭教育理念和方法,对孩子或者期望值过高,或者漠不关心,或者过分包揽,或者放任自流,加剧了部分青少年学生心理问题的出现,如厌学、离家出走、自杀等,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因此,迫切需要引导家庭开展科学、正确的生命教育。
开展生命教育是现代学校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多年来,上海市中小学在实施生命教育方面,通过不断尝试和探索,积累了一定的经验。但在生命教育的内容、层次、形式等方面缺乏整体规划和系统构架;学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比较单一,对学生身心发展的针对性、指导性尚不明确;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部分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对青少年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发展的理解和指导存在观念上的误区;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历史沿革
美国
美国的生命教育大致分为品格教育、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情绪教育三部分。20世纪80年代由美国教育部门提出了“新品格教育”理念,“新品格教育”的提出是对当时青少年早孕、吸毒、自杀、暴力等现象的反思,目的是让学生树立客观的道德价值观,形成于人于己都有利的良好品格。美国道德教育试图通过灌输和强化传统文化中永恒的价值和精粹,从复归传统的核心价值观上制衡现代性中的激进,匡正科学技术的极大膨胀所造成的危害。品格教育的核心观点即认为核心伦理价值是形成优良品德的基础;通过课程有计划、有目的地渗透核心价值观是品格教育的主要途径,其具体做法是重视人文科学概论的价值观教育,重视理工科的伦理道德教育,所有老师都承担起有意识培养学生品格的职责。迎接生命挑战的教育是生命教育的主体部分,一般通过课程、活动等形式实现;情绪教育则渗透在死亡教育等内容之中,一般通过活动的形式来实现。
20世纪90年代,美国中小学的生命教育基本普及。印第安纳州通过互联网及电子传媒推动生命教育;Life Skill Ministry是另外一个专门训练青少年生活技能的机构,用来帮助青少年远离犯罪、贫穷等。
澳大利亚
1979年,澳大利亚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这是西方国家最早使用生命教育这一概念的机构,该中心已成为一个正式的国际性机构,是联合国的“非政府组织”中的一员。澳大利亚非常重视悲伤教育,并于1977年成立了“全国失落与悲伤协会”,每年以不同的主题开展“失落与悲伤”活动,旨在思考如“如何处理日常生活中遇到的各种丧失,不断积累经验以期能够更有智慧地处理更大丧失时悲伤的过程”。
英国
英国的生命教育直接源自澳大利亚。1986年爱德华七世访问澳大利亚之后,在英联邦14个地方都建立了沿袭澳大利亚“生命教育中心”的慈善性机构。英国生命教育是一种全民培养与全民关怀的教育,以学生灵性、道德、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为目标,虽然它和公民教育的名称有异,但在教育理念、内涵外延和追求的目标等许多方面一致,是围绕并伴随公民教育一起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日本
1989年日本针对青少年的自杀、欺侮、杀人、破坏环境、浪费等日益严重的现实,修改原《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以尊重人的精神和对生命的敬畏来定位道德教育的目标。日本实施的“余裕教育”是生命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余裕教育”的口号就是“热爱生命,选择坚强”,是针对现在日本青少年的脆弱心理和青少年自杀事件而提出的,目的是让青少年通过“余裕教育”认识到生命的美好和重要,使他们能面对并很好地承受挫折,使他们更加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日本的生命教育倡导热爱生命,自爱自护,并要求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热爱动植物等其他生命。为此,“余裕教育”鼓励学生经常到牧场体验生活。更有日本专家建议,把中小学体验农村生活变为“必修课”。
新西兰
1988年新西兰创立“生命教育基金会”,服务的对象是5~12岁的学生,其课程是衔接学校教授的健康和体育课程,在学校课程架构范围内,课程资料发给学生和老师,其中也包含回家功课,以延续对人类身体的认识,其内容是介绍人身体的奥妙,重点是“如何照顾身体”,例如保持干净、睡眠和吃早餐。课程方向主要是培养积极性取向和自我尊重,也教导学生拒绝的技巧、认识健康生活的好处及结果。课程的目的是让学生在就学阶段就能够认识人类身体的功能及其被其他因素破坏后的失衡状态,证明身体滥用后生理、心理和情绪上的变化;学习拒绝朋友、同学的技巧,树立环境对个人健康和日常生活冲击的正确理解。
中国
1996年前后,中国台湾地区因校园一再发生暴力与自杀案件,引起台湾当局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并开始在学校开设生命教育课程。同一时期,中国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也开始萌芽并发展,香港高等学校生命教育不仅仅包括预防自杀,还包括了情绪、情感和身心的全面协调发展,以期拓展大学生对生命认知的深度与广度,培养大学生成为拥有爱心与智慧,敬畏生命,不断自我完善的社会人。受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生命教育理念传播的影响,内地高校也陆续开展生命教育的课程。
中国香港、台湾地区在20世纪90年代引入生命教育并开展实践,取得了显著成绩。中国香港于1994年从英国引入了“生命教育”概念,中国台湾地区于1997年从日本引入了生命教育的理念。香港地区的生命教育可以追溯到20世纪末。香港于1994年成立了“生活教育活动计划”慈善组织,目的是为香港学生提供正面的、有系统的药物教育课程,让他们明白药物,包括酒、烟对身体的影响,协助他们预防药物滥用。这可以说是香港特别行政区生命教育的萌芽。从教育系统的实践来看,1996年天水围十八乡乡事委员会公益社中学开设“生命教育”课程,标志着生命教育正式进入学校;1999年,香港推出“爱与生命教育系列”,除了为家庭生活教育提供素材与方法之外,也鼓励教师将这些内容融入相关科目的教学;2002年,香港教育大学公民教育中心明确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公民教育及价值教育,并在多所学校推广生命教育课程。香港生命教育涵盖人的情绪、情感和身心灵的发展,拓展生命的深度和广度,培养学生成为有智慧、会感动并追求卓越的全人。事实上,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公民教育多选择与生命题材相关的话题,以生命为主线,以爱为核心,使学生认识自我,肯定自我,实现自我。2002年12月,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成立了生命教育中心,以社区和中小学为阵地开展生命教育,学校、媒体和非政府机构都成为生命教育的主要力量。
台湾地区开展生命教育的主要缘由在于青少年呈现出一种不健康的行为取向——不知爱惜自己、颓废、消极,常有践踏生命的偏激行为。种种的社会现象暴露出现今学生缺乏尊重生命的观念,认为生命已失去意义,令人忧心忡忡,不容轻视。台湾的生命教育最早由民间团体于1976年从日本引入,主要由社会民间团体主动参与并逐步推广。个别学校开设伦理教育课程,其中涉及一些生命教育的理念,但生命教育一直未能进入台湾教育的主流。1997年,有学者率先提出“生命教育”的概念与愿景;1997年底,台湾成立“生命教育推广中心”,启动“生命教育实施计划”,并委托台中市晓明女中设计“生命教育”课程,推动办理研习、训练师资等;1998年,“生命教育”在台湾地区的中学全面展开;1999年,有学者指出生命教育的推动是教育改革中最核心的一环,但当前的教改列车却忽视了让学生体认到对生命的尊重,在多元价值混淆的情况下,学生的心灵将不知何去何从。2000年,台湾当局成立“学校生命教育项目小组”,希望将生命教育的理念正式纳入小学至大学16年的教育体系中,并宣布2001年为“生命教育年”,计划从中学开始进行全岛推动,要“从培养学童对生命的尊重开始做起”,教导学生先尊重自己再推及别人,希望通过生命教育,让学生体认生命的可贵,进而尊重生命、关爱生命与珍惜生命。台湾生命教育计划以高中及国中学生为优先对象,逐年推广到小学及大学。此外,许多高等院校和教育研究机构也主动参与。
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作为贯彻此文件精神的一种实际行动,辽宁省随后颁布了《中小学生命教育专项工作方案》,推广实施生命教育地方课程;2005年,上海市颁布了《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上海市中小学学科教学中实施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专题教育中实施生命教育的内容与要求》,较早构建了“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生命教育体系;2006年,湖北省咸宁市印发了《中小学生命教育实验教学指导意见》,在全市所有中小学三至九年级实施生命教育实验教学。辽宁、上海市、湖北是这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探索的典型代表。2008年发生了“5.12”大地震,灾难让国人重新审视生命。同年,云南省颁布《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实施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决定》《中共云南省委高校工委、云南省教育厅关于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的实施意见》,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在全省范围内实施“三生教育”,在全国范围内都产生了不小的反响。同年,黑龙江省教育厅决定将生命教育作为地方课程在全省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全面开设,并颁布了《黑龙江生命教育课程标准》,从课程性质、课程目标、内容标准、实施建议等方面对生命教育课程作了详细的设计。
2009年秋季,四川省在义务教育各年级开设“生活·生命与安全”地方课程,包括“生命教育”“心理健康”“安全教育”“环境教育”等内容。云南省黑龙江省、四川是这一阶段生命教育实践探索的典型代表。2010年7月29日,国家教育部正式生成《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文件,在文件的战略主题中明确提出了要“学会生存生活”,要 “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国防教育、可持续发展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有机融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使学生成为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生命教育”一词首次正式出现在国家级纲领性文件中,生命教育的实践探索走向多样化,其中比较典型的是河北省石家庄市,该市成立了专门的生命教育指导中心。2012年5月,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推出职业培训课程《生命教育导师》,指出:生命教育,即直面生命和人的生死问题的教育,其目标在于使人们学会尊重生命、理解生命的意义以及生命与天人物我之间的关系,学会积极地生存、健康地生活与独立地发展,并通过彼此间对生命的呵护、记录、感恩和分享,由此获得身心的和谐,事业成功,生活幸福,从而实现自我生命的最大价值。
2020年疫情期间,有着17年生命教育研究历程的袁卫星校长,通过网络给学生上了开学第一课——生命教育,演讲中他提到人应该尊重自然,敬畏生命;身在隔离,心向世界;直面人性,审视自我;致敬英雄,牢记担当。2021年,宁波市发布关于加强新时代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意见提到在中小学开展生命教育,必须着眼于全体学生的身心和谐发展,着眼于提升学生的生存能力和生命质量,着眼于增强学生在自然和社会中的实践体验,按照学生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以生命教育为主线,合理确定各项内容,有效开展生命教育活动。
教育构成
将生命教育划分为三部分,即保持生命的教育一发展生命的教育一死亡教育。
保持生命的教育
保持生命的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拥有保护生命的意识。主要可以分为两个方面:第一,通过教育让学生理解生命的重要性和神圣性,使其对生命保持敬畏和尊重的态度,可以珍爱自己、他人以及万物的生命。第二,通过教育教会学生如何去保护自己、他人以及其他生物生命的方法和技能。比如,教育学生要永远珍视生命,在遇到任何困难和问题的情况下,都不要轻易放弃自己的生命,也不可以伤害他人和其他生物的生命;要教给学生如何避免危险以及在不可回避的危险情况下如何自救和救人;还要让学生充分意识到人类和大自然的关系,明白人类和大自然是相互依存的,人类生命和大自然的其他生命是平等的,要学会保护大自然,与之和谐相处;等等。
发展生命的教育
发展生命的教育指的是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其学会如何发挥自己生命的价值、提高生活的质量。也可以说,发展生命的教育是让学生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神圣,从而对生命保持敬畏、尊重的态度;与此同时,在善待自己、他人和其他生命的基础上,树立远大志向,通过学习和努力不断进行自我提升,从而丰富自己生命的内涵和价值,最终提高自己生命的质量,将生命的价值发挥到最大。
发展生命的教育鼓励人们在珍惜和尊重宝贵的生命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生命价值,通过自己的努力来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生命质量和幸福指数,对他人和社会做出贡献,最终达到身心健康程度的最大化和社会价值的最大化。关于前者,能促使人们珍惜、善待自己,感受更多的生命快乐和情趣。关于后者,由于学会了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社会及自然的关系,不仅能增加学生个体生命的丰富感和成就感,还能促进人与人、人与社会及人与自然关系的和谐,从而促进社会的文明和进步。
死亡教育
死亡教育是教给学生正确地认识死亡、对死亡保持正确的看法和态度的教育。万物有生就有死,任何自然生命都不能逃脱这个法则。死亡是生命的必然过程,是生命不可或缺的一个组成部分。因此,死亡教育在生命教育的过程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地位,是生命教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死亡教育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让他们对死亡的各种问题进行思考和探索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明白万物有生就有死的道理,明白死亡是人类生命进程中必然存在的一个课题,从而使学生对死亡的恐惧和焦虑心理得以消除,能够理性地看待死亡。死亡教育通过对学生进行生命必然走向凋零的启示,可以使学生更深刻地意识到生命的宝贵和难得,从而更加珍爱自己的生命,对自己的生命和生活产生更大的热情。与此同时,死亡教育还可以引导学生坦然地面对死亡,正确处理自己与亲人、与他人的死亡问题,提升其应对挫折的能力,并且更能尊重和敬畏他人的生命,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加和谐。
教育形式
生命教育乃是一种全人教育,它涵盖了人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和这一过程中所涉及的各个方面,既关乎人的生存与生活,也关乎人的成长与发展,更关乎人的本性与价值。因此,在青少年学生中开展生命教育很有必要。实际上,自从2010年生命教育成为国家教育发展战略决策以来,各地学校都要结合季节变化,或利用清明节这个缅怀先人、寄托哀思的日子,在学生中开展各种形式的生命教育,但像宁波市的一些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不仅直面死亡话题,并且让生命长度可视化,还是让人感到耳目一新。
从现实来看,无论是在教学中结合新闻时事,还是对学生及时进行心理干预,或者通过图画书阅读来开展生命教育,都是补上生命教育这一课的有效形式。以图画书为例,经典图画书里面有着积极向上的生命观、价值观,让学生阅读那些家喻户晓的图画书,如《一片叶子落下来》《獾的礼物》《外公》《外婆住在香水村》等,会在学生心里种下一颗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生命的种子,可谓很好的生命教育素材。
美国高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生命教育。美国的生命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紧密结合,美国大学生生命教育的内容并不以独立的课程形态出现,而是渗透在道德教育、职业与生存教育、死亡教育等专题教育、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之中,比如:美国的一些高校在进行人生规划与人生教育时,曾要求学生给自己写“墓志铭”,在感知死亡中体会到不应虚度人生。大学生生命教育的重点内容,比如道德教育和死亡教育等则独立设置学科和课程,为理工科学生开设《科技伦理学》,为医学院学生开设《医学伦理学》;美国还开设死亡学本科和研究生专业,培养专业人员;美国高校的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教学方法丰富,主要有讲授法、阅读指导法、欣赏讨论法、模拟想象法、亲身体验法等,还特别重视采用随机教学法和自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在美国,家庭和社会承担了大量的青少年生命教育职责,并通过多种方式推广生命教育。以死亡教育为例,美国教育界及社会各界普遍认为家长与教师都应该负起对孩子进行死亡教育的责任,实行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相结合。
生命教育课程所运用的方法主要有4种:讲授与感悟、活动与探究、情境与体验、生命叙事。
讲授与感悟。这种方法旨在避免那些单纯的知识介绍,重在让学生了解、体悟和接受内容。比如,在“生命权利”专题中,教师首先向学生进行详细的文字讲解,提供图片、课件、影像等资料展示。在大量资料面前,学生的心灵自然会受到强烈震撼,感受到生命在灾害和事故面前的脆弱和无奈,萌生珍惜生命、保护环境的意识。然后,学生畅谈感悟,教师适时点拨。
活动与探究。教师可以借用团体心理辅导的方法,安排学生进行热身游戏和体验活动,让知识和感悟的形成在活动中实现。大致模式是:教师提出活动方案和要求;教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每个学生进行探究式讨论,小组内确定人选代表小组发言;课堂汇报、成果交流,鼓励每个人积极参与,教师适时指导和点拨;教师归纳学生分享中的亮点进行总结提升,最后让学生写下“生命成长日记”。
情境与体验。教师创设各种开放式情境,让学生通过自身体验去感受周围世界,并通过多种体验渠道发挥自己的潜力。生命教育重视学生的亲身经历,教师要根据这些经历,结合形象鲜明的场景,辅之以生动的文学语言或音乐的艺术感染力,再在现实生活中寻找一些真实画面,让学生如见其人、如临其境。以“生命老化”专题为例,教师可以提前布置小组作业——采访几位65岁以上的老人,要求学生在访谈中尤其要注意观察老人的外表、姿态、心态、语气等方面;然后,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创编情景剧,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体悟“生命的冬季”。
生命叙事。创造性运用生命叙事的理念和方法是生命教育课程的“独门秘诀”,生命叙事理念是“去权威而有影响力”“学生自己才是自己问题的主人和专家”,主张“多元性”“异质性”“自我关切”等,可以充分体现对生命的尊重。生命叙事要求教师做好4个新角色:倾听者、引领者、陪伴者、催化者。
教育意义
生命教育的核心在于帮助个体认识到生命的独特性、珍贵性和不可替代性,从而更加珍惜和尊重生命。生命教育对于现在和未来公民的健全人格的培养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公民个体的生存质量和生命价值会在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生命教育的影响,同时,国家的稳定、社会的和谐与发展也会被生命教育所影响。因此,生命教育是中国素质教育中必要的一个部分。
生命教育的意义:
1、提高生命意识:使孩子认识到生命的起源、发展和消亡过程,以及生命在自然界中的地位和作用。
2、培养生命价值观: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生命价值观,认识到生命的价值不仅仅在于物质层面,更在于精神层面。
3、增强生命责任感:使孩子明确自己在生命过程中的责任和使命,从而更加珍惜自己的生命并关爱他人生命。
4、促进全面发展: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人际关系、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帮助他们实现自我价值并提高生活质量。
5、培养社会和谐:强调个体与自然、个体与社会、个体与他人的和谐共处,培养具有良好道德品质、社会责任感和合作精神的社会公民。
相关机构
在中国,2010年成立了北京师范大学生命教育研究中心,这是中国较早的以生命教育为主题的学术机构。2017年,成立了北京生命教育科普促进会,这是国内首家由政府批准登记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开展生命教育工作的一级学术社团。
相关案例
德国之翼航空航班失事,德国小镇哈尔滕失去了16名学生和两位老师。面对突如其来的灾难,该校停课一天,让全校师生用各种方式寄托哀思,并给学生留下平息哀伤情绪的时间。这既是活生生的生命教育案例,也是生命教育最内在的形式。
相关研究
中国的生命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校,比较突出的有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等。北京师范大学顾明远教授提出“教育的本质就是生命教育”;华东师范大学叶澜教授提出“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南京师范大学冯建军教授提出“以生命教育整合道德教育,将道德教育融入生命教育之中,建构道德的生命教育”;首都师范大学刘慧教授提出“生命之美:生命教育的至臻境界”。这些观点在基础教育界产生了较大的反响。
相关概念
生命科学认为生物是有生命的物体,进行生命教育首要问题就是要教会青少年如何科学合理地理解生命。化学进化产生原始生命后,接着就开始了生物进化,人类的生命正是这一进化的结果。
生命的本质是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与发展、不断地提高和完善自己的过程。人的生命由三个因素构成,即生理((自然属性)、心理(社会属性)和灵性(精神属性)。因此,人的生命是自然、社会、精神三者的统一。生命具有四个方面的特征,即生命的独特性、生命的有限性、生命的全面性和生命的自由性。首先,生命的独特性。每一个人都是独特的、独一无二的,这种独特性不仅是外在的独特,更重要的是来自个体内心的独特性。每一个人按照自己的意识、目的决定自己的处事方式和行为方式,实现自我的人生目标。其次,生命的有限性。死亡是所有生命的结果,生命都指向一个终点——死亡。所以,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都是有限的,只不过这个有限的长短存在差异而已。再次,生命的全面性。人的生命是自然生命、社会生命以及精神生命的多重存在,是一个身心和谐的统一体。人的生命具有全面性,是一个不可分裂的整体。最后,生命的自由性。人生命中的精神成分使人能支配自己的意志,使生命永不停滞地自我超越和自我发展,成为自己想要成为的那个人。
参考资料
珍爱生命 敬畏生命——生命教育.长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24-12-05
香港生命教育的推行.万方数据.2024-12-05
中国生命教育20年:回顾与反思.生命教育网.2024-12-05
开学第一课:生命教育.中国教育新闻网.2024-12-05
关于加强新时代生命教育的指导意见(试行).宁波市北仑区人民政府 宁波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2024-12-05
如何开展生命教育.人民网.2024-12-05
目录
概述
定义
产生背景
历史沿革
美国
澳大利亚
英国
日本
新西兰
中国
教育构成
保持生命的教育
发展生命的教育
死亡教育
教育形式
教育意义
相关机构
相关案例
相关研究
相关概念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