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龙山
金坛区旅游景点
顾龙山,又名乌龙山,位于金坛区小南门外1.5公里处,因其"青绫绕水色,翠羽叠山容"而得名。南宋咸淳七年(1271年),茅山书院在顾龙山新兴寺右侧建立,成为全县最高学府所在地。
地理环境
顾龙山(又名乌龙山),在金坛城南的金漕河之滨,距城二公里左右,山形如拳隆起,海拔21.2米,周长近1公里,面积约10公顷。山上茂林修竹,郁郁苍苍。解放前,山上有寺、观、庙、庵等多处,其山之东有宝塔寺及龙山塔,山之南有吕祖庙,山之西有圆通庵,山之高坡更有季子殿(祭季札的专祠)。是全县著名的风景名胜之一“乌龙叠翠”。
明代诗人有《春晴泛舟登龙山》诗曰:“一春今日好,与客泛新晴,野水绿于染,青山近若迎。岩生花卉娇送酒,谷鸟巧呼名,归线渔舟晚,吉扉敝月明。”南宋监察御史张岩游顾龙山时,亦曾留有“顾龙山色郁苍苍,此日登临忆上皇……”的优美诗句。
由于顾龙山风景钟秀,人杰地灵,南宋赵禥咸淳七年(公元1271年),县内茅山书院亦徒建于顾龙山新兴寺之右,一时成为全县的最高学府所在地。
主要景观
顾龙山公园1997年元月开始修复、建造,将文物、自然景观有机结合,形成佛塔禅寺、顾龙山宝塔、吕祖殿圆通庵、御碑亭、垂钓中心、垂钓池、地震台、莲花塘等十几处景点。园内大树参天,草坪成片,曲经通幽,鸟语花香。是人们休闲、娱乐的好地方。
宝塔寺
位于顾龙山东侧,初名“宝塔寺”,始建年代不详,清康熙四十年(1701)重修,坐西朝东,寺房三进,依山而筑,寺后有石阶进入龙山塔。
龙山塔,建于元代,重修于清康熙四十年,此塔砖木结构,楼阁式,7层,高40米,呈八角形,自下而上形如尖锥,塔身隔一面有圆拱门,上下层交错。外壁各层有四廊腰檐,塔内室呈正方形。第五层正中的楼梁上,竖一根高18.67米的塔心木,依靠第六层楼梁和塔顶屋架固定位置,突出塔顶8米,以承受整个塔刹。几经兵,迭遭破坏,尤其是日军侵华时,盗走塔刹铜宝瓶,致使塔心木外端裸露,塔身毁损严重。1987年金坛区籍香港妙音精舍住持、灵山精舍永远董事长应成法师,捐资50万港元重修。
圆通寺
位于顾龙山上,旧名新兴院。萧衍大同间,僧妙高创建。朱元璋东征时,常驻于此。正统十二年(1344),赐名圆通庵,清乾隆重修,咸丰十年(1860)毁,光绪间重建。庵中一株百年银杏树,挺拔旺盛,两座石龟犹存。
御碑亭
位于顾龙山顶。元至正十六年(1356)朱元璋东征,驻跸此山,夜宿禅房,即兴赋词一首,后有人将此诗勒石,明正德十四年(1519)敕石造亭置护。碑文云:“太祖高皇帝御制:望东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珊珊。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闻,花鸟娱情,山水相看。”1950年,突遭雷击,亭毁碑存,碑右角稍损,碑文尚完好,现存塔寺内。
观龙桥
又名社桥,位于小南门至顾龙山的公路与镇广路交界处附近,因朱元璋经此,乡人便改名为观龙桥,延绵至今。
文化活动
历史典故
有意思的是顾龙山还与明朝皇帝朱元璋有着一段巧缘。元朝至正十六年(公元1356年),朱元璋带领义军东征攻集庆路时,在金坛区地区同于高五郎作战,曾驻营顾龙山一带,他对此处景物极为赞赏,即兴填词一首曰:“望西南隐隐神坛,独跨征车,信步登山,烟寺迂迂,云林郁郁,风竹姗姗,一尘不染,浮生九还,客中有,僧舍三间,他日偷闲,花鸟娱情,山水相看。”朱元璋做了明朝开国皇帝后,此词后来刻于石碑(碑高105公分,宽59公分,厚15.5公分),并特在山顶建“御碑亭”置碑于亭中,为顾龙山增色。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地理环境
主要景观
宝塔寺
圆通寺
御碑亭
观龙桥
文化活动
历史典故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