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鸿烈(1886—1962)字幼山,河南固始分水人。1905年入开封陆军小学特别班。1908年入河南高等学堂理科。1910年冬在
开封市加入同盟会。1962年病逝于
台北市。
1919年至1927年,当时的
河南大学两易校名,张鸿烈一直担任校长。在河南大学从“预校”到“大学”的发展历程中,他做出了突出贡献,是早期河南大学重要的领导人。
1930年
中原大战时,兼任
河南省人民政府秘书长;战后任
山东省省政府委员兼建设厅长,协助
韩复榘从事山东建设。1939年赴渝,任行政院参议兼国民经济建设委员会委员。
1949年6月,张鸿烈到台湾,定居
台中市。1962年6月10日,因患
肺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7岁。译著有《中国与日本之关系》。
张鸿烈,字幼山,1884年生,
固始县分水乡柯家楼村(今属
沙河铺乡)人。他是
河南省国民党名人之一(编者注:1919年— 1927年先后担任
国立第五中山大学、中州大学、河南中山大学校长,三校延续,后为
河南大学)。
张鸿烈青年时期,投身于孙中山先生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信奉三民主义。
袁世凯篡夺革命成果后,到处收买革命者,以图巩固北洋军阀反动政权,任命他为县长。张拒绝,遂赴美留学,八年后归国,任河南省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校长。1992年,
冯玉祥任河南督军时,祖父在教育界人士支持下,将留学欧美预备学校改办为中州大学(即河南大学前身),这是河南第一所高等学府,祖父任校长。他十分重视大学师资配备,陆续聘请了一批学识优长的人来中州大学任教。以后他还任过河南教育厅长。1930年
中原大战阎冯方面失败后,他随
韩复榘到
山东省,任山东省建设厅长。韩忧惧
蒋介石,每当
国民政府开会,他借辞不与,皆令我祖父替他参加。祖父在任时,曾亲手策划
济南市的城市建设,先后规划了济南市商埠区,修建了山东省体育场、自来水公司,开办了汽车司机讲习所,成立了济南市长途电话管理局,并使山东省县县都通了长途电话。1932年,故乡
固始县水灾严重,他曾令其侄张正文在全县放账佘粮,救济灾民。水灾后,固始县县长送给张家“惠泽梓里”匾额一块,以示感谢。1937年7月,抗日战争爆发,
韩复榘一心想保全他的
山东省地盘,不想抗日,并和
蒋介石明争暗斗,后韩被蒋介石密令杀死于武汉。此时,我祖父又不愿随
何思源在鲁北坚持,便往
重庆市,住仙女庙街,担任些临时性的社会职务。
1945年抗战胜利,他参加接受
河南省敌伪投降事务,在此之前已担任了河南省临时参议会副议长(1945年底去掉了“临时”二字),刘积学为议长。经八年抗战及“水、旱、蝗、汤”灾害后的河南人民,亟待休养生息,可
国民政府视河南灾情于不顾,变本加厉,进行新的搜刮,已达到忍无可忍的地步。于是河南成立了11人的“河南灾情哭诉团”,祖父为团长,赴南京请愿。到京后,几经周折,历尽磨难,取得社会各方面对河南的同情和支持,迫使当局同意减免河南部分田赋和军粮。1947年秋,
挺进大别山,祖父以“进京呼吁请兵”为由,携家属离
开封市,迁至南京,住中华门里信复河街72号。1948年6月,开封第一次解放,
中国国民党军队溃败。祖父曾率领在南京的
河南省“国大代表”去见
蒋介石,请其调遣军队解开封之围,并在南京谋划成立河南流亡政府和“国立豫州临时中学”。
河南省人民政府主席
刘茂恩在开封解放后,只身逃至南京,欲见蒋介石,祖父竭力劝阻(当时有人控告刘弃城先逃),并在生活上资助刘。1948年8月,张想当河南省主席,到南京活动。祖父系河南的元老人物,张轸亲自登门拜访。祖父建议张轸勿操之过急,待时局稳定后量力而行。张轸照办。张轸任河南省主席后,曾特设招待会宴请祖父,并请他继任河南省参议会副议长。新组成的河南省政府从南京迁至
郑州市。不久郑州、
开封市、
商丘市等城市相继解放,
河南省人民政府又迁至信阳(当时信阳为张轸直辖部队防区)。祖父这时离开南京,随
国民政府转至
广州市,于1949年9月广州解放前夕到台湾。到台后,担任“台湾地区立法机构委员”。1962年6月10日,因患
肺癌,医治无效去世,终年78岁。
祖父兄弟五人,他行二,本来是我的叔祖,我的本生祖居长。祖父原配夫人万淑真,
固始县泉河乡洪家楼人,为名门闺秀,早年随祖父到过美国,他们得过一个男孩,不幸夭亡,于是就要了我父(在亲兄弟中也是行二)张正化承嗣,并要了一个
董姓的外甥女改姓名张正坤作为女儿。我父的婚事也是祖父操办的。我父母对祖父和万太夫人皆以父母称之,我自然也喊他们祖父、祖母了。我是1935年在
济南市出生,祖父为我起名克任,解放后我为了省略字的笔画,改为克仁。1945年,经
河南省参议会同事介绍,祖父继娶刘淑秀女士,在大陆期间生过一男一女,到台湾后又生了两个男孩,四人均在台长大,大学毕业后参加工作。祖父原配万氏也到了台湾,于1972年去世。祖父到台后的情况,是我侨居美国的
姑母张正坤告诉我的,她已与1995年去世。
祖父谱名本叫鸿运,这是他亲口所言。1948年,一天,祖母刘淑秀问我:“你们家的辈分是按哪些字排得?”我答:“据墓碑上记载,是按‘运正克家,
赵惇继世,维川孝友,培振先声’的次序排得。”她说:“那你爷爷的名字为啥不带运字呢?”恰巧祖父走到跟前,说:“我原名张鸿运,后改鸿烈的“。
(本文原载1988年印出的《鹤壁文史资料》第4辑,经作者于1997年春作了补充。作者张克仁,1954年毕业于淮南煤矿学校电工专业,曾任鹤壁
矿务局一矿工程师、综合办公室主任、
鹤壁市政协委员等职,已退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