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农学院位于安徽省宣城县
洪林镇公社叶家湾革命生产队,是省属的高等农林院校之一。学院的前身,是中共安徽省委根据国家主席刘少奇提出的“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报经国务院批准,于1965年1月1日创办的安徽劳动大学。原属高等师范院校性质,其任务是培养半工半读中等学校师资,为发展工(耕)读教育事业服务。安徽劳动大学的创建是刘少奇1964年“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主张在高校教育领域的深层探索。目前该校已经撤销,相关人员、档案合并入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省委、省人民委员会非常关心劳大的创建,从凤阳农业专科学校、芜湖师范专科学校、安徽省公社干部学校抽调领导干部组成劳大领导班子,从
安徽农业大学、
合肥师范学院、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等高等学校抽调教师,从省内高校筹集仪器设备支援劳大,并拨给经费。学校设政治、中文、数理、
农学4个系、4个专业,学制四年。广大师生员工发扬“
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精神,自力更生,艰苦奋斗,边建校,边教学。经过一年努力学校已初具规模。共拥有生产用地7591亩,已耕面积3591亩。校园面积945亩,新建草瓦房6000平方米,加上原有各类用房,校舍建筑面积共达15000平方米。积累图书资料6万余册,置办教学仪器设备价值10多万元。
1966年1月,
安徽大学政治系并入劳大。“文化大革命”开始,两种教育制度的理论受到批判,“劳大”校牌被砸,并停招新生。1967年1月至1968年8月,一度改名为“安徽革命大学”。
安徽劳动大学从成立至1969年,共培养半农半读本科毕业生665人(不含安大政治系并入的学生200人)。学校制订了体现半农半读、耕读结合的教学方案,全年教学、劳动、假期时间按“6·5·1”比例安排,重视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联系实际,在试行两种教育制度、两种劳动制度的理论,培养会体力劳动,又会脑力劳动,又红又专的人才方面,作了有益的尝试,并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是,在当时“左”的思想指导下,片面强调“半农半读、农字当头、耕字在先、读字在后”,劳动时间安排过多,后期又受到“文化大革命”的冲击,直接影响了教学质量和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学习。
1969年,在全省高校拆、并、迁中,原
合肥师范学院政教系和安徽教育学院并入劳大,学校的半农半读性质在批判中消亡。1971年改为
综合性大学,仍设4个系,扩大为哲学、
政治经济学、政教、
汉语言文学、数学、物理、
农学7个专业。学制,政教专业学制二年,其余各专业学制三年。1975年增设茶叶系茶叶专业,学制二年。
1977年
恢复高考制度,学校迅速发展。数理系分为数学系、物理系,各专业学制改为四年。1978年始招哲学原理、政治经济学原理2个研究生班,学制三年。1979年4月起,先后将数学、物理2系调给安徽教育学院,将政治、中文2系分别调给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大学和
安庆师范大学。1980年始招农学专业四年制自费走读生、农学实验二年制自费走读专科班。至1981年底,在校学生达1399人;教职工608人,其中专任教师242人。教师中有副教授14人,讲师94人,教员2人,助教132人。这几年扩大了校舍建设,充实了图书仪器设备。在科学研究特别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方面成果显著,在全国性刊物上发表了数十篇有一定学术价值的论文,在共运史、中共党史、
政治经济学、《
全本昆曲《红楼梦》》、鲁迅研究等方面崭露头角,参加编写了一些质量较好的统编教材和学术著作,出版了《西欧近代哲学史》(
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在国内哲学界有一定的影响。还出版发行了20期《安徽劳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受到普遍重视和欢迎。自1971年改为
综合性大学至1982年,共培养本、专科毕业生3720人(不含在劳大上学,后调给
安徽大学的政治系、中文系七七级毕业生近600人,硕士研究生11人)。
经过1979年至1981年的系科调整,安徽劳动大学主要保留了
农学、茶叶等系科专业。1982年9月,省人民ZF正式决定将
国立劳动大学改为皖南农学院,主要面向沿江、江南地区办学,适当兼顾全省,培养高级农业科学技术人才。1985年发展到在校学生1003人,教职工880人,其中专任教师168人,教师中有讲师51人,教员2人,助教115人。共设4个系、7个专业,即农学系:农学专业;茶叶系:茶叶、茶叶技术2个专业;农教系:农业教育、农业经济管理2个专业;
经济植物系:经济植物、经济管理2个专业,建有基础部及24个教研室、34个实验室、1个电化教育室和1个电视差转台。全院开设必修课50门、选修课19门、实验课36门。学制本科四年,专科二年。还建有
农学试验站、茶叶试验站、气象站和经济植物园。
皖南农学院改设3年来,在办好本、专科的同时,还接受国家农牧渔业部农垦农工商总公司委托,代办二年制的茶叶技术干部专修班,毕业生享受大专待遇,不包分配;受安徽省委组织部委托,主办副乡长以上的农业行政干部培训班,培养懂行的农业基层管理人才。3年内,已有本专科毕业生269人。同期,获省科研成果
三等奖1项,即“
茶尺蠖核型多角体病毒特性应用研究”;发表学术论文30多篇,并于1934年始办《农业教学与科研》期刊。学院占地面积945亩(不含附属单位),校舍建筑面积50800平方米。仪器设备等固定资产价值225万元。图书馆藏书40多万册,其中外文书1万多册,古籍近5万册;订阅期刊1000多种,其中外文期刊300多种。4个阅览室供师生阅览用。另有附属中(小)学、幼儿园各1所,医务室1个,印刷厂和教学实验场各1个。农场拥有耕地3000多亩,包括旱地400多亩,水田1000多亩,茶园1600多亩,种植粮、茶等作物,除供学生教学实习外,年产于茶20多万斤。
明克诚、谢捷三、黎洪模,谢捷三(副校长)、祝明夫、王作斌、明克诚、张兆甲、张范、
徐晓东、徐善庆、林关胜、
李秉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