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山桥位于福建省福州市西郊,跨越闽江北港,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式T型刚构桥。本桥的最大特点是主桥采用上承式预应力混凝土桁架T构,T构之间设挂梁,衍架自重轻,阻风力小,材料用量省,在台风地区桥型选择中具有相当优势。该桥于1985年12月竣工。
福建省公路局设计,福建省第二公路工程公司施工。
原在下游1公里处有一座
石桥,经多次水毁,明万历六年(1578年)移址上游,重建石梁木面桥。万历三十六年(1608年)桥毁重建。因桥孔狭小,常遭水害,将西岸一孔拆除一墩,加大跨径,以利泄水和通船。
清多次修改建。清
乾隆三十七年(1770年),将桥墩全部改用大条石叠砌,并做分水尖,上部全用石梁石板,两边设石栏杆,于乾隆四十年(1773年)完成,全长123丈3尺(394.5米),宽1丈2尺(3.8米),高2丈7尺(8.6米),有桥墩26座,27孔,上架4尺见方的石梁54根。桥面用石板,每块长1丈2尺(3.8米)、厚7寸(0.23米),石栏柱200根,扶手404条。另在桥两端建
阿育王塔2座,桥头亭各一座。改建后该桥稳固。
爱新觉罗·颙琰十三年(1808年)曾作修缮。
民国初年,该桥第4孔、第1孔、第5孔石梁,先后折断,改为木梁。民国24年(1935年)将第27孔的石梁上移,提高桥墩约3米,改架木梁,以便汽船通航。抗日战争时期,该桥屡遭日机轰炸。民国27年7月22日,第3孔石梁在暴风雨中塌陷,10月修复。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便于汽车通行,于1956年曾改建该桥。改建后桥长390.32米,宽4米,两侧加设人行道,宽0.75~1米。但因桥窄,木板面损坏,不利交通,
福建省人民政府于80年代另建新桥。1985年12月新桥通车后,旧桥撤除,只存桥墩。
新洪山桥位于
琅岐岛西郊,跨越闽江北港,是目前国内跨度最大的预应力混凝土桁架式T型刚构桥。其总长363.36米,分跨为2×20+67.5+110+67.5+2×30(米);桥宽2×1.5+12.2(米)。主桥采用三向预应力上承式桁架T型刚构,刚构之间和刚构与边墩之间用25m长的挂梁连接。
100路、111路、112路、113路、118路、14路、16路、22路、303路、307路、312路、33路、38路、39路、45路、506路、528路、55路、5路、75路、77路、86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