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育王塔
出土于南京大报恩寺遗址的文物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出土于秦淮区大报恩寺遗址,现藏于南京市博物馆,塔为檀香胎,外包银皮,表面鎏金。通体镶嵌水晶玛瑙、玻璃和青金石等多色宝珠数百颗。整座塔金光闪耀、气势恢宏,塔高1.2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也是中国出土的体积最大、工艺最复杂、制作最精美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
塔为单层方形塔,由塔盖、塔身和塔座组成。塔盖方形,塔刹立于盖中心,刹顶为火焰形宝珠,刹上有五重相轮,并有两只鎏金银环;塔盖四角各立山花蕉叶。塔身方形,中空,与塔座连为一体。通体雕饰佛本生与佛传故事,间有佛像迦楼罗、莲花纹、忍冬纹等精美纹饰。塔身上下刻有铭文二十条,为我们了解长干寺建寺、建塔的过程提供了关键史料。
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藏千年仍精美绝伦。发掘出土前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其中佛顶真骨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
结构形制
南京大报恩寺遗址长干寺地宫发掘出土的鎏金七宝阿育王塔高1.1米、宽40厘米,总重50公斤,是中国和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格的阿育王塔,堪称世界阿育王塔之王。塔身镶嵌宝石并雕刻佛像、经文,瘗藏千年仍精美绝伦。根据碑文记载推测与X射线探测双重验证,塔身内供奉有两套金棺银椁,其内有“佛顶真骨”、“感应舍利十颗”等稀世佛教圣物。
鎏金七宝阿育王塔和在中国发现的其他阿育王塔结构有很大不同,在银鎏金的外表之下,是一层木质框架,或称之为木胎;塔刹、塔身和塔基上都刻有精美的文字、浮雕,画面和文字内容展现了释迦牟尼从出生、成道到涅的全过程。阿育王塔被从铁函内请出时,考古专家在塔内发现了两套金棺银椁。
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共有五重相轮,顶部为一颗球形宝珠,四片山花蕉叶分别位于须弥座顶部的四角,上面浮雕着各种佛传故事。塔座的四面有四幅大型的画,叫做本生故事,分别是“舍身饲虎”、“割肉贸鸽”、“大光明王施首”、“须大拿王变相”,反映了佛祖前生重大的善行,它的每个变相、每个画面都是由不同的人发愿建造的,非常值得研究。
七宝阿育王塔的塔刹与四片山花蕉叶之间以长链相连,链上悬着铜铃,它的主体是位于底部的方形须弥座。值得注意的是,塔身上有一处近百字錾刻的发愿文,记载了佛塔的由来。七宝阿育王塔的制作者叫做朱诚信,在北宋的时候,大中祥符四年建造。
制作工艺
七宝阿育王塔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银片制作上,先根据阿育王塔造型,将厚为0.6厘米银片作为毛料,然后取用大于银片的松木板,刨平,“再将房屋上的老屋瓦(古时房屋青瓦较多,尤其是宋代),敲成瓦灰,将松香加热成糊状,将瓦灰拌入松香内,搅拌成黑色胶泥,将黑色胶泥覆盖在事先准备的木板上,铺平,然后将准备好的银片用火烧红,冷却后附在胶板上,用木槌敲平。
这时就可以将佛教纹样构图印到银片上,做出线条后,银片上就形成了佛教纹样的凹形线条,为了达到想要的效果,这期间需要不断地回火和捶打以及其他工艺,直到达到效果为止。
因为七宝阿育王塔上要嵌452枚珠宝,其中一些珠宝是异形的,就必须先在银板上根据宝石挖出一个圆窝。将银板取下、清洗、折弯、折合成形,然后合形时要做框架,因为塔内要放金棺银椁,需要较大空间。
这个空间就是采用千年不变的木材“沉香木”制作出来的,工匠们将做好含有银纹佛教纹的银片,包裹在图样大小的沉香木框架上,然后用铆钉铆成,装上各种银饰部件。最后将做好的银阿育王塔经过清洗、除迹,并将珠宝镶嵌上,再进行鎏金。
古老的鎏金工艺能不变色,且牢固,黄金灿烂光泽、华贵富饶如新。鎏金是中国古老的传统工艺,古称火镀金、汞镀金,混汞法等。鎏金是自先秦时代即产生的传统金属装饰工艺,是一种传统的做法,至今仍在民间流行。在东周和汉代以后均颇为流行,是当时最值得称道的铜器表面装饰工艺之一,先后称为黄金涂、金黄涂、金涂、涂金、镀金,宋代始称鎏金。
这种工艺的程序,包括杀金、抹金、开金、压光等四道工序。先将黄金锻成金箔,剪成碎片,加热至400℃左右,然后倒入汞,搅动使金完全溶解于汞中,然后倒入冷水中使其冷却,成为银白色泥膏状的金汞合剂,这种液体俗称为金泥,这个过程俗称为“杀金”。
其次,用磨炭打磨掉铜饰件器表面的碱式碳酸铜后,用“涂金棍”沾上金泥与盐、矾的混合液均匀地抹在器物表面,边抹边推压,以保证金属组织致密,与器物粘附牢固。此一工艺过程统称“抹金”。
然后,适当的温度经炭火温烤,使蒸发,黄金则固着于铜器上,其色就由白色转为金黄色,此一工艺过程统称为“开金”。举例来说,在实际操作中,经过四次鎏金的铜件,金层厚度能达到36微米。
最后,用毛刷沾酸梅水刷洗,并用玛瑙或玉石制成的“压子”沿着器物表面进行磨压。使镀金层致密,与被铸器结合牢固,直到表面出现发亮的鎏金层。此一工艺过程统称“压光”。这样一件精美鎏金件便诞生了。
塔身图案
虽然全国各地出土过不少阿育王塔,但这座佛塔的精美程度还是令所有人大开眼界。塔座、塔身和山花蕉叶上,每隔几厘米就镶嵌着各种珠宝,有的至今仍晶莹剔透。这座宝塔之所以被称为“七宝阿育王塔”,是因为塔身嵌有佛家七宝——金、银、琉璃、(一种难得的深海贝壳)、玛瑙、玻璃和水晶,其中仅水晶就有上百颗。不过,因为历经千年,很多珠宝已经脱落,把这些数以百计的宝石放回原处,是今后修复工作的一个难题。
塔身上的纹饰精美繁复,佛像姿态栩栩如生,仅一只20厘米左右山花蕉叶侧面,自下而上就有三幅高浮雕图像:白象转世、菩提树下成佛、佛祖涅盘。在其他的山花蕉叶上,还有佛祖从摩耶夫人肋下出生、鹿野苑说法等讲述佛祖生平的故事。
塔身四面,是四幅最大的图像,其中一幅是一头老虎咬住一个年轻人的脚。主持杭州雷峰塔地宫考古的黎馨解释说,这是佛教的本生故事,叫作“萨太子舍身饲虎”,另外三幅分别是“光明王施首”、“快目王舍眼”和“尸毗王割肉饲鹰救鸽”,这与雷峰塔地宫出土的银质阿育王塔完全一样。这些都是佛教中的本生故事,表现“舍己救人”的题材,《本生经》中这样的故事多达500个。在全国各地出土的阿育王塔中,这样的图案并不鲜见,但只有南京的阿育王塔上有文字说明,这是一个独特的发现。
塔身每面的边缘,饰有金翅鸟图案,其形状类似凤凰。佛教文化中,迦楼罗和雄狮是佛祖的左右护法,常随佛祖左右。另外,塔身上部每面都有文字,分别是“皇帝万岁”、“众臣千秋”、“天下民安”和“风调雨顺”;字下,有一凸出的兽首,长着鹿角,似乎是龙头。
塔身文字
塔身文字表明,这座精美的七宝阿育王塔是在扬州市制造的,使用的是锤揲工艺。
碑文中明确记载,是长干寺住持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修建了长干寺地宫。可政是一代高僧,曾从终南山唐僧的顶骨舍利带回南京天禧寺建塔供奉。然而,王文其人却是个谜。由于滑州助教只是九品小官,而且可能只是交纳钱粮而领的虚衔,并不一定在滑县做官,因此,其身份难以确认。
宝塔塔身上“王文”——“将仕郎守滑州助教王文舍大光明王施首变相记”。“变相”是指将佛教经典变成图画。南京大学宋史专家李昌宪解释说,将仕郎是官阶中最低一等,通俗的解释就是“刚刚步入仕途的人”。这个信息仍然无法破解其真实身份。
佛顶真骨
七宝阿育王塔,“佛家七宝”是指金、银、琉璃、赤珠及各种各样的宝石,此外还有水晶。“佛顶真骨”供奉在塔身内部,根据《法苑珠林》《大唐西域记》等典籍介绍,佛顶真骨是佛祖释迦牟尼的颅骨,为一块周长35厘米、直径10厘米、颜色黄白有清晰发孔的完整头骨。
大报恩寺阿育王塔中佛顶真骨千年后重现人间,这是世界现存唯一一枚佛祖真身顶骨舍利。佛顶骨舍利是佛祖释迦牟尼涅槃后留下的最为珍贵的头顶骨真身舍利子,是佛教中无上珍贵的圣物。当时盛开这枚舍利的共有五重容器,从外向内依次是石函、铁函、阿育王塔、金棺银椁和金棺。
发掘过程
2008年7月18日凌晨,在南京大报恩寺考古遗址发现了金陵长干寺地宫石碑。石碑下面首次发现了铁函。
2008年7月28日凌晨,为了更好地发掘和保护,铁函从大报恩寺考古遗址运送到朝天宫南京市博物馆地库。
2008年8月6日,举世瞩目的铁函开启,凤凰卫视南京广播电视台向全球作现场直播。铁函开启后,鎏金阿育王塔露出金光闪闪的塔刹,塔的周围还发现了“金凤凰”和宝石。
2008年8月7日-11月11日,由于铁函埋入地下近千年,阿育王塔与铁函间的空隙太小被“锁”住。与此同时,国家文物局要求确保函、塔、缎都不能损坏,取塔工作陷入僵局。
2008年11月12日,考古专家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初步拟订了取出阿育王塔的方案。
2008年11月18日,相关专家再次经过论证和测试,决定11月22日取出“塔王”。
2008年11月21日,通过X光扫描基本确定“塔王”里有“金棺银椁”。
2008年11月22日,塔王正式出函。出土的石函上有题为《金陵长干寺真身塔藏舍利石函记》的长篇铭文,记载了大中祥符四年(1001),金陵长干寺住持演化大师可政和守滑州助教王文等人,得到赵恒允许,修建九层宝塔之事,塔高“二百尺”,而塔内地宫中藏有“感应舍利十颗,并佛顶真骨,诸圣舍利,内用金棺,周以银椁,并七宝造成阿育王塔,以铁函安置”。
2009年3月,考古人员从塔内请出两套金棺银椁。
2009年5月起,修复后的阿育王塔及部分文物在南京市博物馆公开展览。
发掘情况
出土情况
2008年4月,南京市博物馆考古人员在城南金陵大报恩寺遗址考古工作中,意外发现了宋代长干寺的地宫。随后,专家从该地宫里挖出一个巨大的铁函。
2008年7月28日凌晨,经过3个多月的努力,高1.3米、总重409公斤、内部盛放七宝阿育王塔的巨大铁函终于成功取出。
2008年8月6日,在电视直播下,考古人员依次打开双层铁盖板后,看到了一尊金光闪闪的塔刹,这是令在场专家大吃一惊的结果——有多年考古经验的专家们都说从没亲眼见过、也没有在历史文献上看到过如此巨大的鎏金佛塔。南京“出世”的这尊七宝阿育王塔,是中国至全世界范围内已发现的最大规模的阿育王塔,其制作精美程度,在世界首屈一指。
2008年11月22日下午3点28分,举世瞩目的七宝鎏金阿育王塔在南京被迎请出函。
历史传说
据了解,阿育王塔因印度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孔雀王朝第三代君王——阿育王而得名,阿育王生活的时代距今约2200年,传说他在世界各地建塔供奉佛舍利,其中中原地区有19座,而本次考古发掘地长干寺就是其中的第二座。
考古论证
塔身的银皮上,有一块区域布满了密密麻麻的高浮雕文字,考古领队祁海宁告诉记者,这些文字讲的是何时何人修建了地宫,参与者有什么人,他们的愿望是什么,等等。虽然与地宫中石碑碑文内容不完全一致,但地宫建于大中祥符四年(1011年),修建者为演化大师可政和滑州助教王文,供奉有金棺银椁、佛顶真骨和感应舍利10颗,都得到了印证。祁海宁在新闻发布会上确认,根据石碑、X光片和塔身文字,阿育王塔内有佛祖释迦牟尼的顶骨舍利是确定无疑的。而“感应舍利十颗”与唐朝李德裕迁走长干寺21颗舍利中的11颗,而留下10颗,在数字上也是吻合的。
千百年来,佛顶骨的故事广泛流传。然而,至少在唐代以后,关于佛顶骨便再无记载,如今,“佛顶真骨”在南京重现人间,这一惊世发现,印证了南京的佛脉悠远。
由于佛塔圣物的“特殊”身份,出函过程要尊重佛教的规则,因此显得格外隆重。宝塔出函当天,在南京朝天宫最中间的大殿供奉台之上,五位来自南京五大寺院的住持来到现场。在供台左右各站立着20位法师唱诵佛经,最后,在一位大法师的带领下,所有法师向“西方三圣”朝拜。至此,这个长眠千年的文物,从“发掘铁函”阶段一路走到了期待宝塔现身的阶段。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结构形制
制作工艺
塔身图案
塔身文字
佛顶真骨
发掘过程
发掘情况
出土情况
历史传说
考古论证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