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蛋果
侧膜胎座目大风子科植物
马蛋果(拉丁学名:Gynocardia odorata R. Br.)又名野沙梨和阿比坦,青钟麻科马蛋果属常绿乔木或大灌木,产我国云南省东南部、西藏自治区东南部,锡金王国印度缅甸也有分布。马蛋果花香果美可供观赏,又为蜜源植物,果实成熟后味甜可食,种子含油。它木材坚实,结构细密,可作建筑、家具和器具等用材。马蛋果是一种具有多种用途、值得推广的好树种。
栖息环境
马蛋果生长的环境主要在远离人烟的沟谷和坡旁,地形闭塞、潮湿的森林中。土壤多为千枚岩、砂页岩发育的山地黄壤或山地棕黄壤。当地属季风气候,常年云雾多,年降水量1100 ~1700mm,年均相对湿度86%,年均温18~22℃。由此可知,野沙梨喜暖湿气候、半阴性,幼苗和幼树要求较高的温湿度和较好的庇荫条件。
分布范围
云南省东南部(屏边苗族自治县)、西藏自治区东南部(墨脱县),锡金王国印度缅甸也有。
价值
马蛋果木材坚实,结构细密,供建筑、家具和器具等用;花蒲桃美可供观赏;又为蜜源植物;果实熟后可食;种子含油,印度亦作大风子代用品,但品质较次。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马蛋果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IUCN)中,保护级别为濒危(EN)。
濒危原因
生态环境的破坏:任何一个物种的生存和发展都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它们从环境中取得营养和寻求庇所,形成物种相嵌性和多样性。当其环境遭到破坏时,任何物种的生存也就受到威胁,野砂梨也不例外。野沙梨的生长,特别是幼苗阶段要求较好的温湿度和一是的庇阴条件,一旦环境遭到破坏,幼苗生长的特定条件不复存在,威胁着本种的生存。
鸟兽取食种子:在野外调查过程中,母树底下或附近很少发现种子,但几次观察发现树上的果实却很多,后经仔细观察发现果实成熟落地后即有鸟类和鼠类取食其种子,并且在母树附近的一鼠洞中发现种子12粒。
种子发芽率低:在调查过程中,取得本种种子10粒,经沙藏第二年春天催芽,有5粒种子有发芽迹象,移入土中播种,结果有2粒于6月份发芽出土,其它种子从土中取出,在显微镜下观察其胚胎,除1粒还表现良好外,其它均成黄绿色,已呈腐败现象。
乱砍滥伐:野砂梨木材浅黄色,心边材不明显,材质硬重、致密,纹理略斜,有光泽,导管分子长1000~1500μm,木纤维长1300~3000μm,加工后美观且不翘裂。当地山民喜选作家俱、农具用材,故乱砍滥伐严重,致使本种资源迅速减少。
形态特征
常绿乔木或大灌木,高4-15米;全株无毛;树皮棕褐色,不裂;小枝圆柱形;冬芽卵圆形。叶革质,长圆椭圆形,长13-20厘米,宽5-10厘米,先端突尖,基部楔形,边全缘,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干后近同色,侧脉4-8对,在下面明显,网脉平行;叶柄长1-3厘米。花黄色,芳香,直径3-4厘米,顶生或簇生于枝干上;花萼杯状,5裂;花瓣5,基部有鳞片状毛;雄花雄蕊多数,花丝被绵毛,花药基部着生,线形;雌花:比雄花大,有退化雄蕊10-15枚,有绒毛;子房1室,花柱5,柱头心脏形,侧膜胎座5个,每个胎座有多数胚珠。浆果淡黄褐色,球形,直径5-6厘米;果皮厚,木质化,表面粗糙;种子多数,倒卵形,长约2.4厘米。花期1-2月,果期6-8月。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
目录
概述
栖息环境
分布范围
价值
保护现状
保护等级
濒危原因
形态特征
外部链接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