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嘴柳莺(学名:Phylloscopus magnirostris):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上海体育大学概呈
橄榄褐色;眉纹显黄色,并具一暗褐色的贯眼纹;颊和耳羽褐和黄色相混杂;两翅暗褐色,尾羽亦呈暗褐色,各羽外羽缘呈黄绿色而内翈羽缘渐趋白色。下体污黄,喉和胸较灰;腋羽和尾下覆羽黄色。虹膜暗褐色;嘴暗褐色或棕褐色,下嘴基部角黄;跗角褐色,爪褐色。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和高原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或落叶林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间占域性甚强烈,性活泼,在林下、溪边灌丛和岩石上活动和觅食。主要以各种昆虫及
昆虫幼虫为食。分布于
克什米尔、
尼泊尔、
巴基斯坦和
印度等
喜马拉雅山脉地区,部分越冬于
缅甸、
印度南部和
斯里兰卡。
乌嘴柳莺雌雄两性羽色相似。上体概呈
橄榄褐色,头顶较暗沾灰;眉纹黄白色,长而宽阔,很明显,并具一条暗褐色贯眼纹;颊和耳羽褐和黄色相混杂;腰较淡而发亮,两翅暗褐色,外翈羽缘橄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黄色或皮黄色,具黄色或黄白色羽端,形成翅上两道翼斑,但中覆羽羽端黄白色常常不明显或缺失,通常在换羽后存在一段时间就消失了,因而常常只看到一道较明显的翅上翼斑;尾羽亦呈暗褐色,外翈羽缘绿色,外侧二对尾羽内翈具非常窄的白色羽缘。下体淡黄色或黄白色,胸和两胁沾
橄榄灰色;腋羽和翼下覆羽黄色沾灰。
虹膜暗褐色或红褐色;嘴暗
褐色或棕褐色,下嘴基部肉色或角黄色;跗蹠角褐色,爪铅褐色。
大小量度:体重♂6-12-克,♀8-12-克;体长♂114-128毫米,♀116-125毫米;嘴峰♂9-14毫米,♀8-12毫米;翅♂59-72毫米,♀62-71毫米;尾♂51-61毫米,♀49-56毫米;跗蹠♂18-22毫米,♀18-22毫米。(注:♂
雄性;♀
雌性)
乌嘴柳莺和
暗绿柳莺、
极北柳莺都非常相似,在野外不易区别。但乌嘴柳莺不和暗绿柳莺一起活动,从叫声上也易于区别。此外,乌嘴柳莺通常具两道黄白色翅上翼斑,其中后一条特别明显;黄色眉纹特别显著;下体沾黄,喉和胸较灰。鸣叫声亦不相同。乌嘴柳莺第1枚初级飞羽较初级覆羽长,第2枚初级飞羽与第7枚初级飞羽等长或稍长;极北柳莺第1枚初级飞羽与初级覆羽几
相等长,第2枚初级飞羽与第6枚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而暗绿柳莺第1枚初级飞羽明显地长于初级覆羽,第2枚初级飞羽与第9枚初级飞羽等长或稍短。
主要栖息于海拔2000-3500米的山地和高原的针叶林、针阔叶混交林、灌丛或落叶林中,以及峡谷两岸的杜鹃丛中。尤喜沿河流和山溪两岸的常绿针
阔叶森林,也出没于林缘疏林灌丛和林间空地,通常不远离河谷和溪流等水域地带。
乌嘴柳莺在中国主要为
夏候鸟,部分在
西藏自治区地区和
云南省终年留居为
留鸟。每年4月中下旬迁到北部繁殖地,9月末10月初开始迁离繁殖地。
常单独或成对活动。繁殖期间占域性甚强烈,雄鸟站在巢区树上鸣叫,鸣声较高而短,为连续的5个
音节组成,其声似“tee-ti-ti-tu-tu”,其中第1音节最高,第2、3音节稍微降低和缩短间隙,快速连续发出,最后2个音节也较低,但拖得很长。一般间隔15秒后鸣叫一次,鸣叫5-6次后有较长的停息时间。叫声似“dir-tee”或“wee-chi”声,第2音节较第1音节高。
性活泼,频繁地在树冠层枝叶间跳跃或飞来飞去,有时也见于在林下、溪边灌丛和岩石上活动和觅食。食性与其它
柳莺属一样,主要以各种昆虫及
昆虫幼虫为食。
甘肃省(西北部、西部、西南部)、
青海省(东部)、
四川省(北部
马尔康市、东北部
万源市、中部
峨眉山市、西部
康定市、西南部
木里藏族自治县)、
云南省(西北部
丽江市、
德钦县、
贡山独龙族怒族自治县、
香格里拉市和西部、南部地区)、
西藏自治区(南部
亚东县、
昌都市西南部)(繁殖鸟、旅鸟)、迁徙期间偶见于湖北、云南东南部。
繁殖期6-8月。通常营巢于溪流岸边杂乱无章的倒木中,也有在山边岩坡和河岸上的洞穴中营巢,或将巢置于岩石和圆木中。巢呈球形或钟形,很粗糙,由草茎、枯叶、蕨类和
地衣构成,内垫
金鱼藻茎和毛。巢口开在侧边。每窝通常产4枚卵,有时产5枚或3枚。卵呈白色,光滑无斑点。卵的大小为16-20毫米×12.7-13.9毫米。
该物种分布范围广,不接近物种生存的脆弱濒危临界值标准(分布区域或波动范围小于20000平方公里,
栖息地质量,
种群规模,分布区域碎片化),种群数量趋势稳定,因此被评价为无生存危机的物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