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现代教育史
中国现代教育史
《中国现代教育史》是2007年福建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图书,作者是周予同。本书分九章详细介绍了中国现代教育史的各项内容。
内容简介
全书内容分正篇与辅篇两部分。辅篇即附于正篇之后的《中国现代教育史年表》。而正篇主要介绍了教育宗旨、教育行政、学校系统、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师范教育、实业教育等九章内容。
作者介绍
周予同(1898—1981),初名周,学名周,又一学名周豫桐,浙江瑞安人。少年时代,就读于晚清经学大师孙诒让创办的蒙学堂。毕业后,进了浙江省瑞安中学。1916年,以第一名考取北京师范大学(北师大前身)国文部。受“科学”与“民主”的新思潮的影响,周予同和同学们组织励学会、工学会、平民教育社,进行“工读主义”的实验。1919年“五四”,是中国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日子,北京各校代表数十人举行联合大会,他就是高师的代表之一,并参加“火烧赵家楼”的壮举。1920年,周予同又以第一名的优异成绩毕业。次年到上海市工作,直至1932年。他当过商务印书馆编辑,担任过教育杂志社主编,并一度在上海大学执教。这十余年,恰风华正茂,是他学术上大有建树的时期。1925年2、3月,他在《民铎》杂志上发表了《经今古文之争及其异同》,次年改题名《经今古文学》出版。1926年10月,还发表了论文《僵尸的出崇》,猛烈地抨击北洋政府的“读经”叫嚣。后来,又出版了《经学历史》注释本和《朱熹》等著作。1927年“四·一二”大屠杀后,他义愤填,与胡愈之等联名抗议,揭露真相。当时,参加大革命的周谷城来到上海市,生活上碰到困难,他热情的给予帮助。颇有趣味的是,后来两人长期任教复旦大学大学,因为同年出生,加上同姓、同学又同行,被复旦“二周”。1932年周予同离开上海,回乡探亲。一度在浙江十中任教。1933年,应邀到安徽大学任教,曾兼中文系主任、文学院院长。1935年又返回上海,在暨南大学任教。这几年里,他一方面继继研究经学史,出版了《群经概论》《孔子》《汉学师承记选注》等,另一方面,为编写教材花了大量心血,如编写了《本国史》《国文教科书》。此外,撰写了《中国现代教育史》。1937年“七七”事变以后,至1941年,周予同仍在暨南大学任教,兼史地系主任、南洋研究馆主任、教务长等职。1943年至1945年,任开明书店编辑兼襄理。1945年开始在复旦大学当教授,一直到逝世。从抗战爆发到上海战役这段战乱的年代里,在日寇铁蹄蹂躏下的上海,他身陷“孤岛”,正气浩然,宁肯挨饿,决不到日伪办的学校教书。抗战胜利后,新的内战又起,1946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他与张志让蔡尚思、沈体兰等发动组织上海大学教授联谊会(“大教联”)。解放前夕,复旦进步学生遭毒打,周谷城曾起草宣言,揭露真相,他与陈望道、洪深、曹亨闻、朱伯康等著名人士均签了名。坚定地站在民主运动的前列,为保障人民权利与民族解放而奋斗。解放初期,周子同曾任复旦大学历史系主任、副教务长、华东军政委员会文教委员会委员、上海市文教委员会副主任、民盟上海市委副主任等职。1957年以后,兼任上海市历史研究所副所长。1963年,又当选为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繁忙的社会活动,他仍坚持教学与科研工作。从1959年起,他恢复了经学史的系统研究,开设全国独一无二的课程“中国经学史”,并悉心培养学生,指导学生和二届研究生撰写专题论文。六十年代初,他和汤志钧合撰了七篇论文,推动了全国学术界重视经历史学的研究。此外,他还主编了文科教材《中国历史文选》和《辞海》经学史全部条目。周予同的学术研究贯穿着实事求是的原则,敢于公开抵制极“左”的观点。1965年。围剿吴晗《海瑞罢官》,他在《文汇报》编辑部举行的座谈会上,愤激地说,如此全盘否定,“将来要研究中国的历史,只好取材于外国资料了”。会上,他公开说吴晗是好人、是“清官”,痛斥姚文元“乱箭射人”、“乱打一通”。这一下,真是闯了大祸了。1966年,上海市“首批周予同”,他遭到了从未有过的磨难。一位古稀之年的学者病倒了,瘫痪卧床,双目失明,整整13年。粉碎“四人帮”后,周予同的冤案得到昭雪。他虽然病魔缠身,无法执笔,却仍然指点朱维挣撰写有关论文,并编辑自己的论著选集。遗憾的是,选集尚未正式出版,却于1981年7月15日早晨然病逝,终年83岁。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内容简介
作者介绍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