慕云五
慕云五
慕云五,男,真名刘辉天津市和平区人,现居住于海淀区,《管理学家》杂志执行主编,个人偏爱历史,对企业史有浓厚兴趣。
名人简介
慕云五, \u003c管理学家\u003e杂志执行主编。曾经在出版界工作10年,2002年创办连续出版物《管理》,2005年8月,在《管理》的基础上,筹建《管理学家》杂志,并于2006年1月创刊。个人偏爱历史,对企业史有浓厚兴趣.《管理学家》杂志企业史栏目的主要撰稿人。2009年4月受聘担任上海交通大学中国企业发展研究院研究员。
慕云五的博客是:\u003c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
推荐:主编直评博客圈
\u003c/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u003c/strong\u003e
演讲
关于企业史、管理类杂志等问题的回答
上个月我接受价值中国网站的采访,就他们感兴趣的问题做了回答,这里发表的是未经该网站最终编辑的全部内容,正式刊登的网址是:
1 黄鸣曾评价《管理学家》像是教化人的,像一本书,十分典雅!作为主编,您同意他的这种判断吗?
首先感谢黄鸣先生对我们杂志的赞誉。教化人的作用我不知道杂志能不能承担起来,或者说应不应当承担起来。管理是实践的学问,一个人单凭阅读一本管理杂志,即便是一本十分优秀的杂志,是不能做好管理工作的。我们的读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肯定会有思考有创新,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影响人,启发人,而不是利用杂志去教化人。另外,纠正一点,我们杂志的主编是席酉民教授,我担当的是执行主编的角色。
2. 请和我们读者分享您对《管理学家》蓝图设计,包括目标受众、盈利模式和五年计划等?
作为一种平面阅读材料,任何杂志都应该坚持内容为王,目前很多杂志都陷于版面价值和商业价值的短期诱惑中,坚持内容的独立和追求阅读价值就显得稀缺,同时也就更加珍贵了。我们的目标读者是在中国从事管理工作的人,目标读者决定了我们的蓝图。我们希望这本杂志能够成为管理者的思想伴侣。我们在杂志内容建设上一直不遗余力,我们坚信只有好的内容才能最终赢得商业上的成功。因为酒香还怕巷子深,我们在运营上的努力就是尽可能地让我们的目标读者能够看到她,我们有信心一旦你看到她,就会恋上她。一般杂志的盈利模式不外发行收入、广告收入和活动收入这几项,我们也不例外,不同的是,我们在发行订阅这方面用力较多,这源于我们对内容的自信,当有足够多的忠诚的读者的时候,其他盈利方式也会自然见效。我们恰好有个五年计划,这个五年计划的目标是使杂志成为同类中的佼佼者,当然最好是第一名。
3. 您怎么看待国内管理学术杂志的市场现状?
严格意义上说,面向管理研究者的管理学术杂志还谈不上有市场,他们通常只有数百册至一千余册的发行量,很少有广告,主要依靠收取版面费和拨款运营。国外的情况也许类似,只是国外的学术杂志比我们的做的纯粹。我猜想,您问的是那些有学术味道的面向管理者的杂志。这类杂志也有几本了,除了我们叫作《管理学家》,大都叫作什么什么评论,大约是受到Harvard Business Review的影响。我觉得都各有特色,有的以学院背景发展,有的偏重记者评论。这类杂志还没有一个能做到那几本优秀商业类杂志所能达到的市场上的成功。还有待积累和发展。这之中今后能够成功的,一定是那些定位清晰、内容优秀和运营扎实的杂志,充足的发展资金和人才储备是非常关键的。我认为这类杂志的市场空间很大,不需要彼此竞争,更需要彼此借鉴合作,共同把市场做好,为管理者提供多样的有价值的思想。
4. 作为一个管理实践的观察和思考者,请评价中国当前商学院教育现状?
《管理学家》杂志的一句口号是不仅要作观察者,更要作思考者。这是就杂志整体来说的,我本人是专业的媒体工作者,所以还算不上管理实践的观察和思考者。由于和商学院接触较多,我可以谈谈我的个人感受。目前中国商学院的学历教育大致分为三个层次,本科教育、硕士教育(我特指MBA)还有EMBA。我特别反对商学院进行本科教育(会计学类不包括在内),我十分怀疑从高中出来的学生能够通过在四年里通过教科书学到什么管理,因为管理是实践,所以,有几年工作经历,特别是有管理工作经历的人才有可能通过学院教育得到真正的提高,这就是MBA教育。
但是中国的MBA教育问题很大,问题主要有两方面,一、师资,二、生源。中国目前尚缺乏有管理实践经验或者说和实践有深度接触的教师,造成这个状况的原因是现有师资大都是读书写论文出来的,同时,我国的市场经济发展历程只有二十多年,想要很快改变现状比较难,商学院若是仍然坚持用发论文数来选拔和晋升教师,就算社会上渐渐有了一些实践和理论兼长的人,他们也很难进入商学院。生源的问题更大,目前得以成功进入商学院求学的人并不主要是真的有一定管理工作经验的人,造成这种状况的原因主要是考试制度。中国的MBA联考比研究生考试简单,但是还没有简单到让那些工作了几年的人很容易通过考试,于是他们就没有机会去面试了。相反,那些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人比较顺利地通过了考试。MBA教育一时间成了低门槛拿硕士学位的门径。要改变这种现状,首先要大幅度降低联考试题的难度,让这个考试成为智商测试就可以了,然后加强面试的难度和信度,学费也要提高,学费也来充当门槛,那些没有多少工作经验的人,一般也难以积累足够的资金,即便有钱,也会掂量一下自己是不是真的适合成为管理者,投资管理教育值不值,那些只想混个硕士学位的人就可以选择其他的专业了。
EMBA教育的招生倒是很先进,考试容易,收费很高。吸引来一批成功的企业家。EMBA的学生中流传着一个说法:那些没赚到钱的人,教我们这些已经赚到钱的人怎么赚钱。如此直言,一语道破目前商学院师资的窘境。还好,这些企业家们不仅可以轻松圆了北大清华之类名牌学历梦,还把课堂当作社交场所,结识了很多重量级相当的新朋友,几十万的学费还是很值得的。
做任何事情,尤其是新鲜的事情总不会那么完满,MBA教育在中国的历史还不算长,尽管存在很多问题,我对中国商学院的发展还是乐观的,一如我对中国的经济发展那样乐观。毕竟,有那么多管理第一线的人在实践中证明了自己的价值,并反映了这个群体的进步
5. 您怎么看待国内管理学研究水平?此种现状由哪些因素导致?
先不独谈管理的学术研究,中国的学院派学术研究本身有很大的问题,中国的学者作为一个群体正在丧失并且已经丧失了学术诚信(之所以说群体,是因为毕竟还有一些单独的个人用一己之力维护着学者的尊严),太缺乏独立的学者,所谓的学者们缺乏学术精神。在这样的氛围中,我们怎么能期盼中国的管理研究能有多高的水平呢?
退一步说,即便学风还正,我们假定管理学术研究者大都是具有学者资格的,目前我们只要翻翻学术期刊就知道我们的研究者距离管理的实践有多远。其实,在中国市场经济的大发展背景下,有太多的实践需要管理学者去研究。这些研究一定能够为管理学增添很多新的内容。
我们中国人不笨。中国的企业家可以做出世界级的成就,是因为企业是在正确的制度(市场经济制度)下发展,而相比之下,中国的管理研究没有那么大的成就,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没有一个正确的学术研究制度作为支撑。这是根本原因!
6. 吴晓波的\u003c中国企业激荡三十年\u003e在企业、学术界引起一定反响,您怎么评价此书?在你看来,哪些原因导致此书的成功?
吴先生一直就是出版界的宠儿,我看得出,他在这本书中下了很大功夫,尤其是资料收集方面,令人尊敬。有时候读起来甚至有点像威廉·曼彻斯特的\u003c光荣与梦想\u003e。
7. 作为一个有十年经验的财经图书策划人,请分析类似《中国企业激荡三十年》图书的市场;未来你可能会策划此种书籍吗?
我觉得这本书应该有很好的市场,除了吴先生的影响力,还有出版社的口碑和实力,达到六位数的销售册数应该不成问题吧。我就是因为终于弄明白自己在图书领域的工作能力已经表现得很驽钝了,才离开那个行业的,所以,我无法估计这本书的类似市场会怎样,同样,因为我今后不会策划图书,所以也策划不出这种书。离开做书业,我发现自己终于回到了读书业,我想,这也许是不再从事图书出版业的人的共同感受,至少,一位曾经担任中央级出版社总编辑而现在从事研究工作的一位朋友赞同了我的说法。从一个读书人的角度看,我更看重一本书的内容成就,而不仅仅是商业成就。在一本理想中的,事实梳理和理论构建融为一体的中国当代企业史巨著没有问世以前,吴先生的书算是中国企业史著作的一个高峰了。我期待那本我理想中的巨著能够由吴先生或者别的人早日完成,那个人就可以被称作中国的钱德勒了。
8. 您一直在撰写国外知名企业的企业史,请结合您的研究谈谈近来西门子股份公司区贿赂案的管理学分析.
出于对企业史的偏好,2006年底我们在杂志中开设了企业史栏目,由于一时找不到合适的撰稿人和稿件,不得已,为了抛砖引玉,我自己写了几篇,充数发表了,自己很不满意,惟一比较满意的是“杜邦”那一篇,因为我主要依据了钱德勒的巨著\u003c战略与结构\u003e 。这就是您所说的“您一直在撰写国外知名企业的企业史”的实际情况。
西门子贿赂案的情况,我不是很了解。如果说西门子在国外都能保持通过不贿赂而顺利经营而偏偏在中国需要贿赂的话,那么这个案件的意义就在于折射出中国的市场环境比较特殊,使得寻租现象比比皆是且无法跨越。我觉得这不是一个纯粹的管理学的问题,而主要是经济学社会学和法律的问题。
9. 企业史研究在管理学术研究中占有何种地位?
我个人非常在意企业史研究作为认识经济世界的一种思维方式和研究手段在管理研究中的价值。然而,无论中外,这种研究都不是主流。哈佛大学艾尔弗雷德·钱德勒教授今年五月刚刚去世,他是企业史研究的绝对鼻祖和建立大成就的人,他通过几部巨著树立了企业史研究的钱氏范式,有很多追随者用他的范式专注于本国的企业史研究。据我了解,在中国也有一些这样的执著追求者,但是还没有见到有类似的著作问世。我看过一些企业史著作,主要是钱德勒的巨著,因此,我觉得要写好企业史很难很难,绝不是罗列故事那么简单,企业史和企业传记在我看来是不一样的。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大国,自古以来,都非常在意历史的研究,很多人都愿意用历史的思维方式认识世界,这是企业史研究在中国可以得到重视的一个基础。企业史研究在管理研究中的意义一如案例研究在管理学中的意义。我认为企业史就是一个超大的案例,由于历史年代足够长,我们可以从宏观的角度把握一些在微观的短期的案例中看不到的规律。而且,正是因为时间跨度大,放在历史中的企业行为导致的经营后果才可以确认为是事实,而不是一时的假象。根据这些比较确信的事实,才可能总结出更令人信服的理论和规律。说不定,从企业史的角度研究管理学,能够形成一门宏观管理学呢
10. 中国企业史研究中存在哪些缺陷?您为什么未撰写中国企业史研究呢?
主要的缺陷在于专注于此的人太少了,东西出来的少,还无法谈东西的缺陷。出来的多,才有比较。我倒是有理想在这个领域做点事情,但是现在还在学习阶段,我希望通过对钱德勒的学习掌握一些研究企业史的门径。如果真要做中国企业史的研究,我认为一定要具备如下的资格:首先是要成为一个历史学家,要有历史学家的眼界和研究功力,研究企业史绝不能仅仅在企业的范畴思考问题,而是要放在整个人类社会经济生活的大背景下。第二,熟悉经济学史,也就是全面了解经济学研究的成果,一种经济制度来源于经济生活的具体实践总结,一种确定的经济制度也会影响个人和经济组织的实践。第三,精通管理学,特别是组织和战略。第四,广泛的学养,包括社会学、法学、心理学、政治学等等。满足上列条件,就有资格研究企业史了,接下来是更加艰巨的任务,那就是资料的收集和整理,通过十年,甚至更长时间,然后才有可能写出中国的企业史。这是一个理想的方案,需要智慧也需要耐心。我觉得自己很难达到。能够借助杂志的影响力和平台,提倡企业史的研究,让更多的人加入进来,这是我目前在中国企业史这个领域最关心的事情。
11. 您的一篇博文中提到,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教授1974年在发表于美国\u003c思潮\u003e月刊上的文章《谁将继承西方在世界的主导地位》中认为,中国如果不能取代西方成为人类的主导,那么整个人类的前途是可悲的。您难道不认为是这位历史学家只是站在文化逻辑角度来做出的结论吗?您觉得中国在商业上可能如何从哪些层面替代西方成为世界的主流?
我是这样理解汤因比的话的:他觉得在西方世界的发展中看不到人类持续生存和发展的希望了,他的理由是技术的无限进步最终会毁灭我们的文明甚至人类,他希望不是技术和经济来主导人类,而是某种伦理、某种文化。这有点像卡尔·马克思阿诺德·汤因比100多年前的担忧,当时马克思还没有赶上知道原子能的威力,他当时敏锐发现了资本主义制度暴露的问题,并对资本主义绝望了,他认为当时统治世界的经济制度是没有希望的,应该寻求其他出路。他们在那个历史时代的观点都没有错,然而时代在进步,有些担忧可能不那么严重了,例如现在我们看到的资本主义制度也有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质上是以个人福利为最终目标的。
汤因比那时候也许看中的就是中国历史和文化中的包容和谐的因素,求道不求器,道最终可以拯救人类,而器没有道的领导,会毁灭人类。
自从中国走市场经济的道路以后,在经济生活制度上实际是遵循了世界的主流,二十多年来,创造出了非凡的经济成就,同时,也暴露出很多民生问题。实际上,和谐社会理念的提出,恰恰是回应了阿诺德·汤因比当年的预言,只是,我还不知道,这种中国传统文化的力量究竟会怎样融入西方的经济制度,并能演化出一种中国版的资本主义改良。如果一切顺利,我倒不敢期待中国的实践能够取代西方世界的经验,但的确有可能为人类发展树立一种新的模范。但是,中国自古以来都不会扩张、不会强权,所以,对西方的影响有多大,还是未知数。
让老字号自生自灭吧
宾利汽车的历史
宾利与其说是汽车不如说是行动的不动产。人类把陆地交通工具做成宾利这样,是需要想象力的。下面列举几个数字,通过它们,读者会更容易了解宾利。宾利汽车的历史到今年恰好88年,宾利雅致型每年在全世界销售大约一千辆,在中国大陆市场每年大约销售一百辆,每辆车的售价大致在六百万到一千多万元(2002年推出的欧陆系列轿跑车在超豪华和豪华之间,大致三百多万元),最高时速可以达到333公里。
宾利从创始到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再到德国大众,虽然企业的所有人变化了,可是作为最长久的汽车奢侈品品牌之一,宾利一直保持着领先地位。
赛车手宾利和他的宾利赛车
赛车手和技术专家
宾利汽车的创始人宾利(W.O. Bentley,1888-1971),在国外一般被称作WO先生。他出生在英国维多利亚时代一个没落的还算富裕的家庭,排行第九,也是最小的孩子。1905年,宾利16岁,在英国北方铁路公司下属的敦开斯特机车工厂做学徒,三年半的学徒生活,用他自己的话来说,“肮脏而又劳累”(sweat and dirt)。1909年,宾利学徒期满,掌握了扎实的机械工程技能。
1906年,宾利获得了他的第一辆摩托车。1907年,在速度的诱惑下,宾利参加了伦敦爱丁堡的400英里摩托车赛,克服了途中很多困难,他第一次参赛就如愿获得金牌。赛车运动成为宾利终身的爱好。
1912年宾利和哥哥成为法国DFP汽车的英国总代理,并在此基础上成立了宾利兄弟公司(Bentley and Bentley)。像莱特兄弟致力于飞机事业一样,宾利兄弟开启了跑车的事业。赛车爱好者和机械工程专家的双重身份,让宾利敏锐地注意到发动机在汽车中的决定性重要作用,他毕生致力于发动机的研发,优秀的发动机技术是宾利品牌至上并得以延续的基础。下文,我们会说到1998年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和宾利被宝马和大众瓜分的故事,最关键的因素就是发动机。宾利首先在从法国引进的DFP汽车身上做文章,他大刀阔斧地改进发动机,1913年,第一次引入铝合金活塞,大幅提高汽车性能,让宾利在商业上和赛车场上都赢得了成功。第一次世界大战暂时中止了宾利的汽车事业,作为英国皇家海军志愿后备队的上尉,宾利用自己的技术报效战时的祖国。他和同伴研发出了那个时代最优秀的BR2航空发动机,并装备在皇家空军飞机上。
1919年欧战结束,宾利和战时的工作伙伴弗兰克·伯吉斯(Frank Burgess)、哈里·华莱(Harry Varley)合作设计一款名为宾利的运动型汽车。曾经驾驶过装备BR2皇家空军战机的克莱夫·盖洛普(Clive Gallop)空军上校也加入了这个团队,共同研发第一台产品级的四缸凸轮汽车发动机。同年,宾利兄弟正式组建宾利汽车公司(Bentley Motors)
在宾利先生看来,能够在赛车场上夺冠起码也是一种营销方式。况且这也是他的爱好。所以,宾利汽车公司的研发部门一直在耐久性和速度上不断追求,并且创下了法国勒芒赛道的五次冠军纪录。
汽车在100年前的欧洲,主要是贵族和富裕阶层们用来竞技娱乐的工具,相应的,各式各样的赛车活动蓬勃发展。法国人在20世纪初营建了勒芒(Le Mans)赛道。今天,勒芒的耐力赛与一级方程式锦标赛方程式汽车系列赛事均为世界重要汽车赛事。勒芒24小时耐力赛赛事注重在24小时内不断进行速度与持久力的竞赛,这就要求参赛车辆的动力性和耐久性都要十分卓越。作为赛车的爱好者,宾利先生携自己设计生产的宾利汽车多次参加了勒芒赛事。1924年,宾利汽车第二次参加勒芒赛事,战胜了其他法国车,夺得冠军,并连续赢得1927、1928、1929及1930年的冠军,成为勒芒赛事史上的传奇。
自从F1进入上海市之后,国人开始更加关注汽车赛事。有许多人会疑问,那么多汽车制造企业花费巨资研发平时市场上见不到的赛车,有多大意义呢?其实,除了营销的作用,更主要的是在研发赛车的时候,会遇到很多在平常路况、速度情况下不易遇到的技术难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经验,会直接有益于设计和制造民用车。宾利从创始时就是沿着这种思路运作的。
大萧条
1929年冬天,纽约一家旅馆的前台非常怪异地问来登记的客人:“你们想要的房间是跳楼用,还是睡觉用?”对这位前台来说,这样发问并不奇怪,因为自这年10月24日星期四开始的纽约股票市场大崩盘,让许多人破产,自杀不再是新闻。
宾利汽车公司也未能幸免,它的主要英国客户几乎都被这场金融灾难牵连进去,购买豪华汽车的人锐减。本来就销量不大的宾利汽车一下子陷入了绝境,但是,技术出身的宾利先生似乎全然不在意生意场上的得失,1930年,宾利汽车公司勇敢地推出了装备八升六缸发动机的新车型,这个完美车型,承载着巨大的车身,在确保安全和舒适的情况下,仍然能够达到超过100英里的时速。在那个时代,达到了令人难以置信的成就。这年10月,第一辆新车,卖给了著名演员杰克·布坎南(Jack Buchanan),该系车型一共制造了100辆,时至今日,绝大多数仍然在世界各地保存着。这一年,宾利汽车公司最后一次参加勒芒24小时耐力赛赛事,取得了第五个冠军。
1931年,随着财务状况的恶化,宾利先生对公司战略的发言权渐渐消失,新任董事巴纳托担负起决策的角色。紧接着,由于成本的考虑,宾利汽车在原八升车型基础上推出了搭载四升发动机的车型,并制造了49辆,但是,这批明显动力不足的宾利车遭到了宾利爱好者的抵制,销售状况很差。
7月10日,宾利公司的负债问题已经很严重。巴纳托不愿继续坚持了,很快,宾利就进入了破产程序。豪华车的竞争对手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以125275英镑的代价购买了宾利汽车公司。从此,宾利汽车进入了新时代
劳斯莱斯-宾利时代
在长达72年的时间里,宾利和劳斯莱斯实际上是一种豪华轿车的两个子品牌。同样超豪华,宾利更兼有跑车的特色,这是惟一的差别。
宾利先生能够牵手劳斯莱斯,也有前缘。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宾利率众研发航空发动机的场地就在劳斯莱斯的德贝工厂。宾利加入劳斯莱斯后,把毕生精力都放在劳斯莱斯和宾利品牌的汽车上,直到1971年去世。
英国本土生产的第一辆汽车就是劳斯莱斯。1903年底,莱斯汽车公司在曼彻斯特成立。创办者是学徒出身的亨利·莱斯(Frederick Henry royce)。1904年5月,在曼彻斯特的米德兰酒店里,年仅26岁的贵族查尔斯·劳斯(Charles Rolls),同时年41岁的莱斯把酒言欢,共同的志向让这对忘年交决定:将代理欧洲汽车品牌的劳斯公司与致力于汽车制造的莱斯工厂合并成立劳斯莱斯公司。
1896年,德国本茨发明了汽车,工业化的鼻祖英国在汽车工业领域晚了近10年,这很令人不解。其实道理很简单,早期的汽车冒着黑烟,甚至火苗,气味难闻、噪声大。英国人向来绅士,还无法接受这样的交通工具,而仍然醉心于马车。有趣的是,1898年的加利福尼亚州法律曾经规定汽车不许走马车道,违反者会以破坏社会治安罪名抓起来。
迟来的汽车工业,恰恰给了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另外一种战略选择。当欧陆和美国的大众、菲亚特、福特等公司在强化流水线作业、提高生产率、压低成本,把汽车送入每个家庭的时候,劳斯莱斯就走了相反的道路。
上个世纪30年代,劳斯莱斯决定造最豪华的车。把汽车生产基地放在曼彻斯特,德贝(Derby)工厂完全生产飞机发动机。1938年,又在克鲁建成了汽车分厂。
豪华车的手工基因
手工工艺打造汽车是劳斯莱斯和宾利的传统,也是贵族血统的重要指标。今天,宾利汽车仍然在英国柴郡的克鲁市由经验丰富的工匠以手工拼装,这些工匠的手艺世代相传。克鲁工厂车间的生产线每分钟只移动6英寸,每辆车需要16到20个星期才能完成。
宾利车内饰所用的皮料全部选用斯堪的纳维亚半岛的牛皮,由于圈养,皮质细腻没有痕。一辆顶级四门轿车消耗的牛皮多达27张,缝制工时超过150个小时。胡桃木饰板的木纹也要求对称。地毯采用最顶级的手工编织羊毛地毯。
由于手工制作,几乎每一辆售出的宾利汽车都接受客户的个性化定制要求,就连某阿拉伯国家皇室提出的所有金属件必须用黄金打造这样的要求,也得到了满足。
宾利汽车的大众时代
先解释一下标题,这个“大众”指的是德国大众集团,宾利汽车是永远也不会面向大众的。而恰恰是大众公司收购了不大众的宾利汽车
收购
1998年,有两件大事会记入宾利的史册。同本世纪30年代一样,新的车型诞生,企业易主。
4月,装备了6.75升V8双涡轮增压发动机的宾利雅致(Arnage)系列诞生了。该系列车型沿袭了宾利汽车最经典的外观设计,车内配置依然豪华并兼顾了高科技设备。450马力的宾利雅致T作为雅致II系列的第一辆车,被认为是世界上跑得最快的四门轿车,也是动力最强劲的宾利车。
德国的大众集团和宝马汽车公司共同参与竞买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公司。经过一番较量,德国大众胜出。但是宝马公司并不甘心失败。宝马手握发动机的杀手锏,由于宾利和劳斯莱斯都搭载了宝马的发动机,一旦宝马不供货,这两款世界级豪车将面临无心脏的窘境。
面对宝马公司的压力,大众让步了,与宝马签署了新的协议,协议条款规定:大众公司拥有宾利品牌和原劳斯莱斯和宾利的全部资产,包括英国克鲁的工厂,并拥有劳斯莱斯品牌到2002年12月31日为止,从2003年1月1日开始,宝马将拥有劳斯莱斯品牌。(关于这个协议条款,笔者有一处疑惑。在明知道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将于四年后归宝马所有的事实情况下,大众在这四年里怎么处理宾利和劳斯莱斯的关系呢?是养虎为患,还是虐待养女,熬足年头,送走了事?笔者一定是多虑了,这么大的事情,应该不至于如此。这里面一定有很好的制度安排,限于资料有限,笔者无法详细考察,待资料充足的时候,会专门撰文研究这个案例。)
大众集团欧洲最大的汽车企业,旗下六个品牌从经济型到豪华型轿车一应俱全,加上宾利,可谓圆满。但是,大众公司的工业化流水线制造、品牌运营以及销售渠道毕竟和宾利这样的小众产品没有联系。除了能以其雄厚资本为宾利输血之外(2000年,大众向宾利克鲁工厂投资五亿英镑,将V8发动机重新引入雅致系列),大众非常明智,依然维持了宾利品牌的独立性。只是,宾利推出介于豪华车和超豪华车之间的欧陆GT系列,应该是大众对宾利的明显影响,大众需要宾利卖出更多的车,而不仅仅是少量的更贵的车。在大众的帮助下,离开法国勒芒赛道71年的宾利赛车,重返赛场,并逐渐找回了当年五冠王的感觉
竞争
宾利要面临的任务,实际上是和原来的同胞姊妹劳斯莱斯汽车有限公司竞争了。在没有分开之前,她们是独步天下的超豪华车组合,分开之后,是武功几乎完全相当的对手。
在首轮竞争中,宾利胜出。由于德国大众的介入,实际上带着英伦血统的手工制造工厂完全被宾利品牌继承,所以在世所瞩目的2002年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登基50周年庆典上,皇室选定了宾利品牌,而不是传统的劳斯莱斯。并将宾利品牌确定为皇室惟一专用御驾品牌。
然而,与一般品牌不同,奢侈品品牌的消费者忠诚度相当高,劳斯莱斯和宾利各有各的Fans,在短期内,我相信,不管两家公司怎么努力,想拉开差距,在竞争中一方占据明显优势是不可能的。相反,还有可能在默契合作中实现共赢。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名人简介
演讲
让老字号自生自灭吧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