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详尽阐述了
中原地区历代通史,旨在收录民国时期的学术精华,供读者深入了解和研究当时的文化学术成就。书中观点以“是古”为核心,与
顾颉刚的“疑古”、郭沫若的“释古”并列为中国
历史学研究的重要作品。缪凤林通过对中国历史的解读,强调了“民族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中国历史是
汉族与其他族群相互竞争与融合而成的一个统一的中华民族的历史。他主张,在讨论政治议题时应以历史为基础,不应为了迎合政治立场而篡改历史。他还指出,发展繁荣的史学对于民族生存至关重要,并强烈反对了一些学者提出的“中华民族西来说”。此外,
缪凤林还赞扬了
中原地区的早期历史阶段,并肯定了中国疆域的广阔。他认为,尽管华夏民族有时遭受国家灭亡的痛苦,但他们从未彻底毁灭。缪凤林的著作包括《
中国通史纲要》三册,分别由南京钟山书局在1932年至1935年间出版。《中国通史要略》则是在1943年由国立编译馆出版,共分为三册,历时四年完成。该书采用了章节体裁,并结合了纪事本末体的叙述方法。在判断民族问题时,缪凤林坚持以文化而非血统或种族作为标准。他的这种“是古”态度在学术界被视为与
顾颉刚的“疑古”、郭沫若的“释古”齐名。顾颉刚曾在《
当代中国史学》中评价说,《中国通史要略》是众多通史作品中较为接近理想的作品之一。
缪凤林(1898-1959),原名赞虞,出生于
浙江省富阳区。1919年进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史地学部深造,师从著名学者
柳诒徴。1923年毕业于该校后,先后在
东北大学、
中央大学担任教职,致力于历史教学与研究工作超过二十年。他曾参与创办《文哲学报》《
史地学报》《史学》等多个
学术期刊,并在《
学衡》杂志上发表了多篇文章,成为“学衡派”的代表性人物之一。缪凤林的主要著作还包括《
中国通史纲要》《西北史略》《日本史论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