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航天
空气动力学技术研究院(又称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第十一研究院),是中国第一个空气动力学理论研究及
风洞实验基地和中国空气动力研究的核心机构,现为以
流体力学、飞行器设计为主体专业的大型综合性航天科研及应用技术研究院。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的前身是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1956年11月23日,由钱学森组织筹建的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批复成立,
庄逢甘任副主任。1959年4月,研究室扩建为空气动力研究所。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建成了我国第一个大型
空气动力学研究与试验基地。2004年6月,研究所获批升级为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成为空气动力、特种飞行器、航天技术应用三大主业协调发展的大型科研生产机构。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拥有技术先进、配套完备的亚、跨、超声速
风洞和高温电弧加热器等全系列地面实验设备及相关测试系统,还有多台以大规模数值
仿真和
数值分析为主的高性能并行计算机,主要承担
卫星、飞船、飞机、
运载火箭及
空间探测器等航天或航空飞行器的空气动力特性综合研究,同时开展
空中机器人等特种飞行器的研究设计及生产制造。
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现有从业人员中,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60%,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科研人员500余名,国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入选者4名,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40余名,国家级和省部级有突出贡献专家、学术技术带头人50余名。中国航天空
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因在
载人飞船气动关键技术攻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荣获“中国
载人航天工程第一次飞行试验突出贡献奖”。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还是“中国载人航天功勋单位”和“探月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类奖项300余项,
国家发明奖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获50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为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和中国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历史沿革
十一院前身是1956年10月成立的
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空气动力研究室,由钱学森先生组织筹建。自创建之初,便一直从事航空航天飞行器研制所需的大量气动力/热研究工作,成功突破多项国家
重大工程和国家重点型号研制中的关键技术。1986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硕士学位授予单位;1996年成为博士学位研究生培养单位;2003年被批准建立力学学科
流体力学专业
博士后研究流动站;2018年经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批准为力学一级学科工学博士授予单位。
科研条件
研究部门
如图
人员编制
截止2020年,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在职职工4000余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占60%,部级以上学术技术带头人、突出贡献专家40余名。
设备资源
拥有技术先进、配套齐全的低速、亚跨超、高超声速风洞、电弧加热器和电弧风洞等专用试验设备三十座以及与之配套的先进的测控系统;已形成覆盖低、中、高空和临近空间相结合,低、高、超声速兼备,大、中、小型相匹配的
空中机器人产品型谱。
科研成就
研究成果
是“中国
载人航天功勋单位”和“探月工程突出贡献单位”,共荣获省部级以上科技类奖项300余项,
国家发明奖4项,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6项,获500余项国家专利授权,为航天、航空事业发展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
学术期刊
《气体物理- 理论与应用》(简称《气体物理》)是由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主管,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主办,经北京市新闻出版局核准的连续性内部资料性
出版物。刊登内容包括:(1)气体
运动学、
动力学现象;(2)流动稳定性、
分叉、转捩及湍流;(3)气体
微观动力学;(4)
化学/
热平衡、非平衡流动;(5)燃烧、爆炸、
爆轰、爆震;(6)稀薄气体、
等离子体、电磁流动;(7)气液、气固两相及多相流;(8)生物飞行动力学;(9)气动光学、
声学、
热力学、
弹性力学等;(10)其它气体物理相关理论与应用。
人才培养
学科建设
截至2017年9月,研究院设有博士后科研流动站1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博士点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11个。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力学、航空宇航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二级学科硕士点: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流体力学、
固体力学、
工程力学、飞行力学、飞行器设计、航空宇航推进理论与工程、航空宇航制造工程、人机与
环境工程、航空宇航
数字技术、航空宇航材料工程
教学建设
截至2020年3月,研究院拥有
博士研究生导师19名,硕士研究生导师38名。
截至2011年底,力学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累计进站11人,出站8人,在站3人。
截至2012年9月,研究院研究生部共有在读研究生51名,其中硕士研究生23名、博士研究生28名。
• 培养模式
硕士研究生学制为3年,第1年学位基础课在湖南长沙的
国防科技大学代培,第2年起回院在导师指导下进行
学位论文研究;在学期间免除所有培养费用,基础课期间享有
助学金,论文期间享有助学金及多项补助,每个导师会在年底给予数额不等的奖金;就读期间安排优秀硕士研究生进行为期6个月至1年的公费出国学习。
• 奖助措施
截至2012年1月,
集团公司的优秀毕业研究生奖学金分为优秀毕业
博士研究生奖和优秀毕业硕士研究生奖,每年在集团公司总部经无记名投票差额评选出若干名获奖博士生和硕士生(2010年度这两个奖项的获奖名额分别为5人和10人,奖金额度分别为4000元和3000元),每年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在这两个奖项评比中各有1名候选人名额,连续8届全部推荐候选人均获奖。
航天航空教育科研奖学金由著名
空气动力学专家吴镇远先生资助,每年11-12月份在上一学年度的毕业生中评选出3名荣获“优秀硕士生奖”,每人奖励2000元。
文化传统
形象标识
标志以直线、圆、字母为设计元素,以“
态射”为设计主题。
箭头象征航天产品冲天而起,体现航天主业特征,同时也寓意航天人奋发向上和航天事业蒸蒸日上;箭头又像一个“人”字,寓意
集团公司以人为本、团结协作的理念。
三个同心圆象征三个
宇宙速度,传达出航天的产业特征,同时三个同心圆由内而外
圆环线条粗细、薄厚渐变,表现集团公司不断开拓、发展、壮大的势头。
中文简称(即“
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和英文简称(即“CASC”)的字体,是以大黑字体为基础进行设计的专用字体。中英文简称字体一般与标志组合使用,以达到整体协调的作用。
精神文化
• 航天传统精神
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无私奉献、严谨务实、勇于攀登。
热爱祖国、无私奉献、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大力协同,勇于登攀。
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热爱祖国、为国争光的坚定信念,勇于登攀、敢于超越的进取意识,科学求实、严肃认真的工作作风,同舟共济、团结协作的大局观念和淡泊名利、默默奉献的崇高品质。
参考资料
我院概况.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022-08-12
历史沿革.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024-01-12
组织结构.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022-08-12
研究生部概况.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022-08-12
集团标识.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2019-12-24
企业文化.中国航天空气动力技术研究院.2022-08-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