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逢甘
中国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
庄逢甘(1925年2月11日—2010年11月8日),男,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航天科技集团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高级技术顾问。
庄逢甘1946年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1947年赴美留学。1950年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1950年8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51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兼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9年到1961年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1977年起曾任七机部一院副院长。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名誉所长。1978年到1983年担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到1983年担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1982年到1988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2010年11月8日逝世,享年85岁。
庄逢甘长期从事导弹、火箭以及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和计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完成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及旋涡与分离项目的研究。先后出版了《摆脱地球的羁绊》《反邪教工作手册》《卫星遥感与政府决策》《学科发展与科技进步》《钱学森技术科学思想与力学》等十余部著作。他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全国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此外,庄逢甘还获评航空航天部“有突出贡献的老专家”、第18届中国国际航空股份有限公司理事会最高荣誉奖、何梁何利基金奖、国际航空理事会戈根海姆奖等荣誉。
人物生平
出生与家庭
1925年2月11日,庄逢甘出生于江苏省常州市西门早科坊池塘沿7号一个小业主家庭中,父亲曾开办过榨油厂。庄逢甘是家中长子,父母对他寄予厚望,家庭重视教育。庄逢甘的兄弟中就有中国科学院院士庄逢辰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庄逢源,三位兄弟院士所从事的研究都与航天有关。
学习经历
庄逢甘曾就读于觅渡桥小学、常州县立初级中学。13岁正值中国抗日战争时期,父母把他送到上海市,他以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上海上海市南洋模范中学,在上海南洋模范中学就读时,经过数学老师赵型的指导,提高了他学习的兴趣与自觉性,他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高中时期,他曾读过《本杰明·福兰克林自传》,很希望自己能够成为这样的人,他曾几次在数学比赛中获奖。1942年12月庄逢甘赴重庆市就读交通大学。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他随学校迁回上海,1946年,他从交通大学航空工程系毕业,毕业后留校任助教。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航空技术发展中心由德国转移到美国,为寻求航空救国之道,他决定留学美国加州理工学院。1947年赴美留学,在途经日本时,竟遭当时日本政府阻挠,不允许登岸。他身为战胜国的国民对此无理之举感到愤懑。这一经历加重了他为提高中国地位而努力的责任感。在美国就读加州理工学院期间,师从国际著名流体力学李普曼教授,并得到钱学森教授的指导。由于庄逢甘在湍流统计理论方面的杰出才华,在他获得博士学位前,已收到学院让他留校当研究员的聘书。
1950年,庄逢甘获得加州理工学院航空和数学博士学位,博士论文题目为《湍流统计理论》;同年5月,庄逢甘受聘为加州理工学院的研究学者,当时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正在该校古根海姆(Guggenheim)喷气推进中心任主任,庄逢甘与其他中国留学生经常受到钱学森的指导;但他心系祖国,并于同年8月回到了中国。
工作科研经历
20世纪50年代初,庄逢甘发表了论文“湍流统计理论”,在海森伯格谱传输项的假设下,首次得到了准确的湍流谱解,给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问题的准确解。1950年8月起担任上海交通大学数学系副教授。1951年7月,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任副研究员兼北京大学物理系副教授。1952年暑假过后,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课,讲授“流体力学”。1953年9月,被陈赓将军调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工程学院讲授空气动力学并筹建实验室。1956年10月,中国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最早组建的10个研究室中的第七室,就是空气动力学研究室,当时,年仅31岁的庄逢甘被任命为该室的技术负责人。1957年8月,起草了第一份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的设备规划,并率队选址凿洞。1959年到1961年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
1961年到1985年期间,庄逢甘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所长。1964年,国防科工委成立以钱学森为组长、庄逢甘等为副组长的空气动力学专业组,对全国空气动力学试验基地进行了全面规划。1965年起,开始设计中国首座风洞,历任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教授,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和第一、三研究院副院长,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副所长、所长、名誉所长,国防科工委基地副司令,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1977年起曾任七机部一院副院长。20世纪80年代建成了达到国际水平的跨超声风洞、高超声风洞等设施,奠定了我国航空航天空气动力学发展的基础,1980年以来,庄逢甘直接指导空气动力学及实验力学两个博士研究生点,取得了不少合作成果。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1986年起,担任北京空气动力研究所名誉所长。1978年到1983年担任中国火箭技术研究院副院长。1979年到1983年担任中国空气动力研究与发展中心副主任。1982年到1988年期间,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航天工业部总工程师。1985年当选为国际宇航科学院院士。1989年起,担任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国际空间年筹备委员会副主任及国际计算流体力学会议科学委员会成员同年,领导的“旋涡、激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研究项目,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资助。1989年11月到1990年9月期间,他接受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特邀以希尔曼·费尔柴尔德卓越学者身份前往美国进行访问讲学活动。1993年10月5日至7日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现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在北京香山举行了1993年会暨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庄逢甘先生为第一届理事长(继任);1994年8月10日至11日,组织评审并通过了《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遥感与导航定位卫星应用“九五”计划和2010年长远规划》;1999年2月12日,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在北京举行了第二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选举庄逢甘先生为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2001年10月23日,原国务院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批准庄逢甘先生继任全国地方遥感应用协会第二届理事会理事长(经民政部报国务院同意并办理了备案手续);2006年8月12日至17日中国遥感应用协会山西省太原市举行2006年会,召开三届四次理事会议进行了届内调整,聘请庄逢甘先生为名誉理事长。
人物逝世
2010年11月8日,庄逢甘在北京逝世,享年85岁。
主要成果
庄逢甘长期从事导弹、火箭及再入飞行器的空气动力学研究试验和计算空气动力学的研究工作。主持并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旋涡、冲击波和非平衡起主导作用的复杂流动的研究,以及旋涡与分离的重大基金项目的研究,其中有的成果达到当时国际领先水平。在大型风洞设计与建造、冲压喷气发动机试车台的设计与建设、运载工具的气动研究试验、非定常旋涡主导的空气动力学、计算流体学研究等方面作出了重要工作。根据2024年4月何梁何利基金奖网站显示,庄逢甘先后发表学术论文和报告60余篇,内容涉及空气动力学理论、试验和测试技术等各方面。
庄逢甘对有随机边界条件的纳维-斯托克斯方程进行了长期的研究,早期在“论湍流衰变”一文中,引入了双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
庄逢甘在20世纪50年代初发表了论文《湍流统计理论》,在海森伯格谱传输项的假设下,得到了准确的湍流谱解,给出了伯格方程的初值问题的准确解。对有随机边界条件的纳维乔治·斯托克斯方程进行长期的研究,早期在《论湍流衰变》一文中,引入了双尺度湍流概念,引起学术界的重视。多年来他积极倡导发展计算空气动力学,早在20世纪60年代就关注国际上的发展趋势与计算方法研究。当时中国计算机水平很低,但他提出必须在中国尽快开展计算流体力学研究。
1960年,在外援中断和严重的自然灾害条件下,庄逢甘带领701所的年轻队伍开始了逆风飞扬的艰苦征程。从设计、加工、安装、调试到投入型号试验,只用了不到美国一半的时间,便在北京云岗建成了十几座从低速到高超音速的风洞试验设备,成为中国空气动力学研究的第一个基地。在流体力学的湍流基本特性研究中,庄逢甘得出了湍流耗散定律。在激波绕射、高超音速再入体热防护理论等研究和旋涡形成的机理与控制方面取得突出成果。
庄逢甘多次出访英国法国德国意大利比利时日本苏联等国家,并上百次地接待外国专家学者的来访。曾以希尔曼.费而戈登·柴尔德卓越学者的身份前往美国进行访问讲学活动。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庄逢甘共发表了学术论文和报告60余篇,涉及空气动力学理论、试验和测试技术等,以下为部分论文。
出版著作
庄逢甘先后出版了《中国地方遥感应用进展》《遥感科技论坛》《英汉法德日俄空间科学词典》等19部著作,涉及空气动力学、反邪教等领域。
人才培养
庄逢甘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造就和培育了一大批年青的空气动力学专家,1952年暑假过后,庄逢甘以兼职副教授的身份,给北京大学物理系气象专业三年级学生开了一个学期的课,讲授“流体力学”,在他的团队和学生中,有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张涵信,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尔杰国防科技大学教授、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院院士邓小刚等。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庄逢甘的研究成果先后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特等奖国家发明奖三等奖、全国科技进步奖二等奖
影响与后世纪念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专题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设置了庄逢甘专题,用图片、文章形式再现了庄逢甘的生平事迹。
《庄逢甘院士纪念文集》
《庄逢甘院士纪念文集》于2011年由中国宇航出版社出版,作者是王礼恒,本书分思想篇、成就篇、风骨篇、育人篇四部分。
人物评价
何梁何利基金奖表示:“庄逢甘是我国空气动力学学科研究的主要倡导者,对我国航空、航天事业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关负责人表示,庄逢甘一贯治学严谨、工作认真,对空气动力学技术做出多方面开拓性贡献。而且,他重视与青年同行的合作,注意培养新生力量和发掘人才。他为人正直,谦虚谨慎,廉洁奉公。他的为人、治学和为师,在中国航天堪称典范,受到广大科技工作者的尊重和爱戴。
空气动力学家、航天技术专家黄志澄表示:“庄逢甘院士的一生,是为我国导弹航天事业发展贡献的一生,是为我国空气动力学发展贡献的一生,是一个爱国知识分子融入社会主义祖国,完成重要国家使命的一生。”
中国科学院院士崔尔杰表示:“庄逢甘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拓者之一,是著名的空气动力学家。一直追随着钱学森等老一辈科学家,努力践行钱学森先生“技术科学”思想,为中国航天事业和力学学科的发展,不懈奋斗一生,建立卓著功绩,做出了突出贡献。”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
简介.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4
庄逢甘.国家图书馆.2023-05-15
庄逢甘.中国科学院.2023-05-14
庄逢甘理事长.中国遥感应用协会.2023-05-14
庄逢甘.何梁何利.2024-04-23
庄逢甘.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2023-05-14
学部概况.中国科学院学部.2023-04-30
庄逢甘.中国力学学会.2023-05-14
中国计算流体动力学.力学学会.2023-06-15
威尔逊总统号上的爱国科学家——庄逢甘.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6-15
著名空气动力学家:庄逢甘.西北工业大学.2023-05-23
给卫星、导弹研制架设“高速通道”.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6-20
庄逢甘.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2023-06-15
庄逢甘.中国知网.2023-05-15
理事会.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中国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中国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中国力学学会.2023-05-14
理事会.力学学会.2023-05-14
庄逢甘 | 空气动力学家.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5
中国著名航天专家庄逢甘逝世.中国科学家博物馆.2023-05-15
目录
概述
人物生平
出生与家庭
学习经历
工作科研经历
人物逝世
主要成果
主要论文与著作
主要论文
出版著作
人才培养
社会职务
荣誉与获奖
个人荣誉
科研获奖
影响与后世纪念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专题
《庄逢甘院士纪念文集》
人物评价
人物关系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