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初期的学者
孙廷铨在《南征记略》中记述此地:“入
山西省折北行,溪穷崖合,中更开布,有柿林千树,高下扶疏。虽四面林泉殊态,而高深同在一岩。”这大概就是“柿岩”之名的来历。
在
博山城西十五里处,有
域城镇的一个村庄,这里本名柿岩,一名鹿岭,俗称和尚坊,现称和尚房。和尚坊地处悬崖深谷之中,面积三十余亩,四面环山,群峰夹峙,沟壑相连,林木遮天。
走进和尚坊山峪,先向西,后北折,再西行即到达和尚坊村。沿途山峪两边,山高陡峭,峰峦叠,各具特色。步人山村,即闻百乌合鸣相迎,间带山泉流泻之声。山村座落在四面环山,群峰夹峙之中,周围林木丛生,花果繁茂,片片葱笼。房屋依山而建,高低远近、错落有致。山峰山谷树株连片,民宅前后,绿树成荫,村前壁下,泉水长流。
和尚坊植被绿化面积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山林资源丰畜,有流苏、
黄连、国槐、
槭属、
侧柏等树种,还有珍贯的后娘棍树,学名刺,干壮叶肥,枝四布,树冠如伞,为稀有的观赏树种。
拐拐枣树为我市所仅有,树龄悠久,果实如拐棍,紫红色,味道香甜,性能解酒,又可入药,为罕见的树种。在村口的卧牛石上有一株古柏,本地人叫它红柏村,学名侩柏,它植根二石缝之中,背倚黄崖石壁,虬枝劲挺,冠高三十米,胸径一百三十厘米,笔挺伟岸,越三百载,系
淄博市少见的古柏。
石王殿建于和尚坊村东口外里许,依崖傍水,殿前有数株
翠柏环列,并存留明代
万历年间重修的石碑。电视连线剧《武松》中的《二进十字坡》一场戏,选这里拍的外景,增加了古典剧目背景的真实感。
和尚坊村西北峭壁上建有古迹“石楼”。石楼为
清代孙禹年所建。峭壁上有一大洞壑,高约三十余米,宽五米。石楼依山势洞壑建有五层,凭曲折的石阶而上。石楼因洞筑室,因势设阶,临崖凿窗,洞房相连,石阶狭窄,曲回陡峭,连接各室。攀登石楼远眺,一层一番景色。
孙禹年筑楼柿岩后,孙廷拴曾赋诗《柿岩赠禹年》:“彗彗初蝉静处分,石门小筑掩斜。山从屋上炭烟合,水抱村流涧响闻。北诸渔樵通远望,西畴巾驾逐归云。看山却忆山中老,谷口行吟只似君。”石楼是少见的奇特古建筑,也是游人慕名必到的地方。
山林之奇总与泉水相连,和尚坊有三个令人留恋的山泉。一个在村口,潭而不流;一个在村南山谷中,水量较大时直流村外;另一个则在村南峭壁之下,长年不涸,潜泻石池之中,出亭后为趵泉,此泉是
沙沟河的源头。
和尚坊村北坡,层层叠叠的峭壁岩石中有两亿年前
节肢动物门三叶虫的化石“燕子石”。此石“燕子”清晰,跃然纷呈,姿质青润,叩如钟磐。用燕子石可制成砚台等文具和摆件饰物,古朴多趣。
和尚坊村外南谷中的八子寨也是游览景区之一。
博山区旧志记述:“八子寨、县西十五里,北为深谷,西为门,东南皆悬岩。”八子寨前后山岩壁立,西南有一几起的高峰名为“虎头”。沿虎头顺山岭东下即是“虎身”,至四里路外又有一山头叫“老虎屁股”,再向东北丘陵地段就是“虎尾了”。整个山势像一只卧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