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珠河
珍珠河
珍珠河位于宛城区方城县社旗县二县区交界处的古镇桥头镇,贯穿辖区,南北约15公里。珍珠河是桐河的上源,源自方城县清河乡小谷庄,弯曲南流,自化庄进入社旗地域。据考证,珍珠河北省魏时称洞川,宋代更名桐河。自古以来,桐河流经桥头镇区一段,水中盛产蛤蚌,蚌腹多含珍珠,所以此段被誉名“珍珠河”。
这是一条物产丰饶的河流,上段珍珠河有珍珠、珍珠麦等特产,下段桐河盛产桐蛋,是南阳市著名的特产。千百年来,它用源源不断的水流,滋养了两岸世世代代的百姓。
名称来源
珍珠河滥觞于方城县清河乡小谷庄,弯曲南流,自化庄进入社旗县地域。小谷庄到北傅庄之间的水源主要是雨水,进入范营西北,产生新的水源——泉水。泉水集中之处是老鳖头。这里有两个大潭窝,潭窝下泉眼密布,一年四季流水不断,即使是干旱季节也不曾断流。按理说,这才应该是真正的源头。范营往南数里,有一河,此河汊处过去有一巨大泉眼(老百姓称海眼),昼夜不息地向外翻涌泉水,使河道经常保持相当高的水位。此泉名叫金鸡泉,名称由来有二:一是据说古时夜晚常有大金鸡领着小金鸡在河岸觅食、嬉戏;二是泉水向外喷出时带有声响,颇类鸡鸣之音。此泉由来已久,史称珍珠泉,是珍珠河平时的主要水源。
环境
珍珠河潺潺的流水、深积的淤泥、丰富的藻草羽虫,为水生动物提供了丰赡的食料。因此,河里虾蟹鱼鳖蛤蚌格外多、格外肥。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前,随手搬开河里的石块,就可找到虾蟹,随手往河里抛网,就可捞到窜、鲫鱼。在河里洗澡,脚下一滑,说不定就踩住了一只老鳖。夏季的夜晚,不少老鳖都爬到了岸上,有人经过,它们纷纷跳下河,只听得噗噗吞吞一片声响。老百姓有关鳖的语词特别多。怕事的人被称作“搐头鳖”,闹吵得很称作“鳖翻潭”、“鳖扑腾”,人在地上爬戏称“老鳖扒沙”,做事吃力费功称作“抠鳖肚”,干事不经常叫做“今儿摸摸鱼,明儿扎扎鳖”。
珍珠河潭窝众多,有“桥头到桐河,七十二个大潭窝”之说。仅镇区南北数里,就有六七个。范营西北的潭窝叫老鳖潭,这里潭窝的外形极像老鳖,据说过去这里有老鳖精,时常缠人闹事。中午时潭里的老鳖有的四处乱爬,有的在潭里上下翻动,胆小的人轻易不敢到这里来。北寨墙外的潭窝叫龙鱼潭,据说过去这个潭窝很深,有龙鱼在此居住,每逢下大雨时,龙鱼便升空迎雨。寨墙西南的潭窝叫拐弯潭,又叫火鱼潭,据说此潭深达数丈,里面生活着许多火头鱼,火头一起活动的时候,黑压压的一片,如一条巨蛇在蜿蜒游弋。
人说“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珍珠河小,可名声在外,靠的是它产珍珠。古书记载了珍珠河的缘起及有关珍珠的盛况。清光绪三十年的《南阳县志》称:“桐河北魏之洞川也。出桥头镇,有泉上出,多蛤蚌,秋夜月明中网之,辄得珠粒,所谓宛珠(注)也。史记故一名珍珠泉(何昱有《桐源记》)。”由此看来,珍珠河产珠的历史极为久远,以致把泉源称作珍珠泉。珍珠河之名由珍珠或珍珠泉而来该是不容置疑的。此外,发现于珍珠河边的乾隆二十四年《重修济众桥碑记》也记载了珍珠河产珠情况:“水中有蚌,腹含宝珠,而珍珠灿灿焉,混混然。”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人们摸到的背角无齿蚌还时见珍珠。当时,老百姓不知它有什么用处,就三分二分地卖给了街上的海医生。海医生用它配制眼药,效果很是神奇。
珍珠河产珠的河段集中在镇区西侧,1863年为防土匪骚扰,打起了寨墙,把镇西的河段拦腰截断,围在了寨墙内。自此,这一河段水源日渐枯竭,生态恶化,蛤蚌大量减少,珍珠几近消亡。
珍珠河的水不仅适合水生动植物生长,而且用它灌溉的小麦格外壮实,营养也超乎寻常。这里的小麦被人们称作珍珠小麦,“珍珠小麦唐庄藕,陌陂三粉小磨香油”,珍珠麦曾一度成为社旗县四大特产之一。珍珠麦浑圆饱满,宛若珠玉,经省粮食学院化验,珍珠麦含蛋白质16.2%,超出口标准3.2个百分点,淀粉、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和氨基酸含量也超出一般。专家惊叹,这样的小麦实属罕见。
金鸡泉平时水势就不小,到了雨季更是如脱缰之马,呼呼向上喷涌,与洪水一起,漫过河堤,淹没庄稼,冲进街区。万般无奈,人们用一口大锅扣住了海眼,然后用石严严地把锅封了起来。随后,泉水就再没涌出,只是慢慢向外浸水。如今,夏天在河汊处洗澡,还能感觉到河水一会儿热一会儿凉。民国以来,珍珠河水量大减,人们又想起了金鸡泉的好儿。1959年,趁兴修水利,桥头管理区青年钻井队在金鸡潭的位置钻了数处,希望泉水复原,造福一方,可没能成功,据说是海眼已经憋回去了。
历史记载
珍珠河为桐河之源,明嘉靖《南阳府志校注第一册·山川》中称:“桐河在县(即现今唐河县)西北八十里,源自桥子头。有泉仰出,溢而南流”。珍珠河的主河道源自桥头镇北范营村“老鳖头”,西北与绵延十余里的沟壑相连。古时,“老鳖头”处有泉眼多处,喷珠吐玉,闻若鸡呜,故称“金鸡泉”。金鸡泉水涌溢竞流,穿越桥头镇中,经高庙(街)、走桐河(街)、入唐河、汇白河、交汉水长江。自古以来,桐河流经桥头镇区一段,水中盛产蛤蚌,蚌腹多含珍珠,此段桐河被誉名“珍珠河”  。
秦代,金鸡泉南二里,沿河有庄户人居住,起名金鸡屯。唐宋时代,金鸡屯桥东头有人开设店铺,来往客商常食宿于此,生意红火,时人将金鸡屯更名桥子头店。明初,大批山西省移民迁入中原,桥头一带是重要的移民居住区。自此,街道延伸,店铺愈多,集市兴隆。嘉靖更名为桥子头镇,清乾隆简称桥头镇(或桥头街)。清末,又有别名“桐源寨”。
清乾隆年间,桥头街倚珍珠河横跨有三座大桥,从南往北依次为南大桥、济众桥、北大桥,现存有《南大桥续修碑记》和《济众桥重修碑记》可证。此三桥,在明清之前已是豫西南通往豫东的古商道之要津。明清时期,随着社旗县水路的兴起、商业的发展,山陕商人也可以越秦岭、过西峡县、经南阳市、走桥头、抵达赊店镇、再改水路下江南。宛西各县也有商人把当地的中药材、木耳、蚕丝、麻油、玉雕等特产,经桥头运到赊店,再水运到南方各省。那时,桥头既是商道,又是南北商品集散地。清乾隆十五年的《创建关帝庙碑记》称:“今桥子头系宛阳古镇,四达通,山陕商贾,繁其徙”。山陕商人纷纷在此开店铺、立字号(如“正兴盛号”、“晋升号”等),并于乾隆十四年始建桥头山陕庙(后称山陕会馆)。山陕商人在桥头建有不少宅院,尤以襄汾县南高村刘氏家族所建宅院(俗称“号院”,即“正兴盛号”)最壮观。号院属晋居风格,一进四院,瓦房数十间。四周灰砖城墙高两丈,宽六尺,顺城可环行一周。号院气魄之大,在豫西南绝无仅有。
桥头是东西古商道,同时,顺珍珠河南省下,又是一条古航道。古时,水源丰富,尤其是盛夏时节,船只由南大桥处可“南下入襄”。《续修南大桥碑记》有“自乙卯重修之后,不愈年大水冲坏其码头”之说。南大桥遗址西边50米处,街民仍称之“装货岗”。
桥头地表很特殊,方圆十几里外皆为黄土地,而桥头一带,下为黄土,地表又覆盖约1米厚的黑土层。因珍珠河床下切,河帮呈黑色,河底为黄色,百姓戏称珍珠河是“铜底铁帮”。受河水冲刷,珍珠河河底有黑土沉积,形成淤泥,泥中滋生大量蛤蚌。据乾隆二十四年《重修济众桥碑记》记载,“水中有蚌,腹含宝珠,而珍珠灿灿焉,混混然”。此珠即著名的宛珠。光绪三十年的《南阳县志》称:“北魏之洞川(即桐河)也,出桥头镇有泉,上多出蚌蛤,秋夜月明中网之,辄得珠粒,所谓宛珠也”。此蚌如巨掌,珍珠大如豆,小如米,色泽各异,光彩亮丽。古有“珍珠小,价千金”之说,既可充当华贵佩饰,又能药用。古时,官方和民间都有收购。每逢金秋时节,乡民争先摸捞,珍珠以质论价,蚌肉可喂鸡鸭。
明正德十五年(1520年),《玄武庙重修碑记》文称“本镇自唐宋以来建立有店桥子头、去本府(南阳市)六十余里……晋国胜地也”。明早期,战事平息,百姓乐业。桥头道教文化悄然升温,镇上先后建有玄帝庙岱庙、火神庙、三官庙、龙泉寺、娘娘庙、奶奶殿、倒坐观音台。清代又建山陕庙。自此,寺庙道观,古柏参天;晨钟暮鼓,香烟袅袅。庙宇建筑尤以山陕庙最为恢宏,它雄伟壮观,磅礴大气。在豫西南,是仅次于社旗县山陕会馆的又一颗明珠。济众桥也是珍珠河一景观。乾隆二十四年,此桥“顾历年久,被水冲坏,遗石虽在、难以步履”是年,桥头众商及乡民联络赊店客商集白银重修该桥。《济众桥重修碑记》称“又增三孔,较前更觉宽阔”。桥身青石结构,桥面巨石板凿有卯眼,石板用铁榫嵌入,环环相扣,以防洪水冲走。此桥竣工后,游人如织,车水马龙。乡人有感于河、桥秀美,又见桥两端建有庙宇,幽默地称之“桥上庙、庙上桥,铁扒十三孔,铜底铁帮珍珠河”。
珍珠河水资源丰富,河水清冽甘甜,四季不涸。古有“桥头到桐河(街),七十二个大潭窝”之说。岸边水草丰茂,水中鱼跃虾游。鸭子食了鱼虾贝藻,产蛋率高,蛋黄油光可鉴,色彩鲜艳。制作的松花蛋更是晶亮如玉,香嫩可口,这就是著名的“桐蛋”。传说,清末随庄孙侍卫曾把桐蛋带入宫中,作为贡品。
咸丰七年社旗县春秋楼被焚,桥头镇所忧心镇上安全,于同治二年(1863年)纠集辖区内数十里乡民到镇上打寨,历时三个月,把通过镇上的珍珠河两端拦截,筑起高二丈,底宽三丈,顶阔丈余,环周约七里的土寨。四门建有门楼,砖石结构、门额各嵌长方形青石匾一块,由本镇著名书法家张吟六丹书,北门“桐源寨”、南门“桐溪秀”,东门“向阳”、西门“望晚”,笔法俊逸挺秀,浑厚有力。环寨挖有护寨河。自此,珍珠河在北寨门顺寨河东西分流而下,在南寨门西边百米处交汇于老河道。原镇区的老河道成为内河,荷香柳影、相映成趣。土寨多由黑土下的黄土构筑,过往客商有点费解,说“奇怪奇怪真奇怪,黑土地打个黄土寨”。自此,桥头街又名“桐源寨”。
清末,随着社旗县水路的萧条,桥头街也逐渐失去了昔日之繁荣。中华民国,匪盗蜂起,兵连祸结。街民虽协力固寨自御,却劫难频仍。民国二十八年(1939年)、乡民在北寨外珍珠河岸赶春会,两架日机投弹数枚,死伤甚多。之后,日寇又两次进驻桥头,焚烧房屋过半。到新中国成立时,镇上已是民生凋敝,满目疮。
新中国成立后,战乱平息,百姓安居乐业。痛惜的是,历经“十年动乱”,山陕会馆和晋商“豪院”相继拆除,不少明清文化遗址也未能完好保存。这成为桥头人心中永久的痛。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政策惠民,百业兴旺。桥头镇区规模日益扩大,新辟的二条大街店面林立,宽敞整洁。新建的珍珠河大桥巍然耸立,“村村通”道路四通八达。镇政府率领广大干群围绕珍珠河作文章,调整种植结构,大力发展养殖业,个体经济得到长足的进步。镇政府注重和鼓励对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的挖掘和保护,并统筹规划,对明清老街进行保护和改造。古镇在新时期将焕发璀璨的光辉。
站在珍珠河桥上抚今追昔,不觉感慨万千。历史的桥头是一面镜子,也是一本教科书。它留给桥头人有自豪、有遗憾、有启示、有借鉴。我县正在倾力打造文化名县、旅游大县,而桥头镇有深厚的文化积淀和众多的名胜古迹遗址,这些都是我县文化旅游大县建设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桥头人,我在沉思:桥头镇该怎样保护和继承古镇历史文化遗产,经济文化怎样发展,才能无愧于昔日的辉煌与文明?我更期盼:党和政府能以更大力度开发和建设古镇,桥头人民能同心协力,开拓创新,复兴古镇。使桥头镇这颗宛东名珠更加璀璨明丽。
治理
桥头村位于社旗县城西12公里处的珍珠河畔。这里不仅有风景如画的珍珠河公园、拔地而起的现代化毓秀新城以及整洁的村容、宽敞的街道和优美的环境,更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
2013年,桥头镇党委、政府为了提高群众生活品质,先后投资300万元,对这里进行绿化美化,修建了广场和景观亭,安装了健身器材、路灯和休闲坐椅,种植各种风景树1000余株,栽植草坪25000平方米。同时对公园东侧的珍珠河进行综合治理,建成了拦河坝,两侧护坡硬化,两岸绿化美化。珍珠河公园四季常青,三季有花,设施齐全,已成为附近群众休闲健身的理想场所。
桥头镇镇长崔荣克说,除了治理珍珠河,镇里还将毓秀街保护性开发改造提上议事日程,通过市场融资,已先后投入拆迁改造资金6000万元,对毓秀老街进行整体拆迁改造,同时尽可能地保护文物古迹,体现历史特色。
和毓秀街一样,如今的社红路路面宽达25米,街道干净整洁,路灯、绿化带等附属设施齐全,两侧新建商业门面房设计新颖、整齐划一,到处都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
目录
概述
名称来源
环境
历史记载
治理
参考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