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售棉大路》写的是上世纪80年代
改革开放之后农民卖棉花的故事。小说设置了4个人物,除了单身的杜秋妹,还有军人家属腊梅、年轻的车把式和年轻的机手。因为售棉时前后排队的位置,4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
在
莫言的小说作品中,《售棉大路》算不上代表作,但我认为,《售棉大路》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
写这个短篇小说之前,莫言只发表了3篇小说作品,都是在
保定市的刊物《莲池》上发表的。《售棉大路》写于1983年,那时莫言刚刚26岁,血气方刚,文学创作刚刚起步,据莫言自己讲,当时在写这篇小说的时候,因为为一直找不到合适的语感而苦恼,读了
阿根廷作家
胡里奥·科塔萨尔的《南方高速公路》才找到了突破口,一气呵成。这篇小说被1983年第7期的《
小说月报》转载,可以想见对
莫言的创作产生了多大的影响。
《售棉大路》写的是
改革开放后农民卖棉花的故事。单身的杜秋妹、军人家属腊梅、年轻的车把式和年轻的机手。因为售棉时排队相邻,4个人之间发生了一系列的故事。首先是机手随地小便,惹怒了打抱不平的车把式,然后是杜秋妹发现了机手的棉花着火,帮忙救火,感动了机手。最后是杜秋妹和腊梅互相安慰鼓劲。大雨到来之前,4个人已经成了好朋友,杜秋妹和车把式还产生了朦胧的爱情。两天两夜的售棉之路,曲折而又圆满,仿佛经历了一场人生的嬗变,人物和场景的刻画都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因为是
莫言早期的小说作品,《售棉大路》走的还是
现实主义的路子,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小说结构,都很老实。也许正是这种扎实的功底,为作家今后的文学事业奠定了基础。
这篇小说被《
小说月报》转载之后,还有一个很温暖的小插曲。莫言曾诚恳地给责编——他的老师
毛兆晃写信:《售棉大路》一文从修改到出版,您付出的劳动并不比我少……您是我的父辈,我的文学的启蒙老师,我有义务为您的健康做出自己的努力,稿费(转载费)——您的劳动报酬,应该变成滋补品来促进您和林阿姨(毛兆晃的爱人)的健康。假若,您硬要把钱寄来,那会使我很伤心的(如果您硬要寄来,我也要变法儿还给您)。反映了
莫言当时的人品、文品和创作状态。
莫言,原名管谟业,1955年2月17日生,祖籍
高密市,是第一个获得
诺贝尔文学奖的中国籍作家。他自1980年代以一系列乡土作品崛起,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被归类为“
寻根文学”作家。
2011年
莫言荣获茅盾文学奖。 2012年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 12月6日,莫言获颁授
澳门大学荣誉文学博士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