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华区建设路属
猛追湾街道和建设路街道辖区分管。建设路东起
北京二环路东二段,西止猛追湾街,南侧跨建设南新路、建设南街、建设西街,北侧跨建设巷及建设北街,中被一环路东二段与沙河横穿。在一环路与建设路的交叉口处,设有一道镌刻着毛泽东主席字体的“建设路 一九五八年”字样的酱红色牌坊。
建设路原为规划东郊工业区时修建的主要干道,当时取猛追湾到圣灯寺首字命名为“猛圣路”。后改名为“圣灯寺路”。1965年改为现在的“建设路”,以示东郊工业区的建设成就。并以此路为主地名,命名它附近的10条街道,例如建设南路、建设北路等。
建设路是进入成都东郊工业区的必经之路。为了实现这“成都建设路,时尚
新东方”的目标,
成华区花了1.5亿元对建设路进行彻底改造。2009年12月24日,建设路举行开街仪式,建设路就此成为成都市区的六大商圈之一。2022年建设路大街整体提升项目全长约1.3公里,包括沿街整体风貌提升、建筑更新升级、人行步道、光彩照明及绿化景观升级焕新等内容,并通过提取城市记忆在街道植入工业文化元素,打造寻梦夜市、蒸汽时代广场、生产生活数字博物馆等8处景观节点。同时,还将围绕景观节点打造富有乐趣的互动场景,展现烟火市井风貌。
基本介绍
打造一个高端产业核心、一条产业发展轴,构筑建设路大商圈的核心产业体系,并依托“点轴”带动区域发展,这是此次建设路大商圈产业规划的突破点。
“一心”指以成都东区数字音乐公园为核心,打造集文化创意产业孵化、时尚潮流购物、艺术文化、酒吧餐饮、高端居住等符合功能的都市时尚文化创意休闲BLOCK街区—“都市旅游创意村综合体”,规划建设1个休闲体验中心、1个跨界创意交流会所、2个重要城市级广场节点、3条功能迥异的风情街。
从猛追湾电视塔沿“新鸿路—杉板桥路东延线—龙潭立交桥”的新
成华大道产业发展轴—中央创意休闲商业大道,将成为建设路大商圈的一条产业贯穿引领轴,将按照“点轴”发展模式打造三个节点:
北京二环路创意soho节点、沙河
创意文化休闲节点和杉板桥路创意商贸节点。
成都华联·东环广场、龙湖天街·三千集购物中心等大型产业载体都分布在两个相对独立又松散的综合体区域,按照最新的规划,在猛追湾片区和建设路片区将打造两大综合体,以调整城东产业格局,构筑现代产业新体系。
猛追湾RBD:打造独立商务楼宇群落综合体。建设路大商圈将依托猛追湾RBD、四川电视塔等标志性建筑物,打造以商务办公、休闲观光购物为主,兼具星级酒店、精品餐饮、城市公寓等综合功能的相对独立的“城市商务楼宇群落综合体”,将承载商贸、商务、居住、休闲四大功能,形成城市休闲区、品质住宅区、城市商务区三大板块。
建设路大街:打造橱窗大道商业综合体。“建设路大商圈将形成
成都市最大、特色鲜明的街道式商业综合体!”四川创新区域经济研究院负责人介绍,建设路片区将依托建设路商业大街,打造集大型购物中心、百货与高端居住于一体的橱窗大道商业综合体。在促进业态体系的完整性、空间布局的合理性、商业规模三大“维度”上全面超越区域级商圈,构筑起现代产业体系,使大商圈真正成为名副其实的成都第二商圈。
建设路大商圈涉及的建设路片区、猛追湾片区、
跳蹬河街道片区将根据产业整体发展定位,分别冠以商贸、商务、创意三大主题产业,贴上“产业标签”。猛追湾片区承载商务核心功能,以商服、科技信息服务、教育培训为产业内核,建成中央休闲商务区。建设路拼啊去大力发展高端住宅建成城东商业服务区。跳蹬河片区建成文化创意产业片区。
历史
府河以东、沙河之滨约16.4平方公里的建设路区域曾被称为
成都市的东郊。
如今,这里高楼林立,住宅小区连片,商厦、商城鳞次栉比,美食街、娱乐城星罗棋布,白昼车水马龙,夜晚霓虹闪烁。东郊俨然是大都市的一角。但一二十年前这里却还是另外一番景象:人口众多而不显繁华,建筑成 片却尽是厂房;街道虽宽,但上下班高峰之后则显得冷清,唯有路边冒着热气嗤嗤作响的蒸汽管和远处偶尔传来的气锤声,昭示这里并不寂静,而是一块充满火热激情的土地。
其实在上世纪50年代以前,东郊还真是一片人口稀少的寂静原野,除了沙河畔的
筒车吱吱呀呀地车着水之外,收入人们眼帘的只有成片的农田和起伏不平的荒野——作为东山的余脉,东郊一带自古以来便是农人的天地。
然而有一天,这块土地的宁静被打破了,现代工业文明的车轮首次行进到了这里。从“一五”期间开始,国家便陆续在这里建设起一座座崭新的工厂,其中包括属于156个重点项目的
军工企业。一夜之间,东郊不仅热闹起来,而且一下子从农耕社会步入了工业文明的门槛。厂房、烟囱在昔日的田园上拔地而起;机器轰鸣代替了古老
筒车吱吱呀呀的声音。东郊成了
成都市著名的工业区域,它曾经是那么神秘而神圣,许多年轻人以能进入东郊企业当工人为自豪,不少家庭以有人在东郊工作而荣耀。因为进入东郊,就意味着与最先进的大工业联系在一起了。
工业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发展的动力和源泉,是城市价值的集中体现。上世纪50年代,新中国全面建设
社会主义的激情点燃了成都东郊工业的火种。作为成都最早、最大的
工业集中发展区,成都东郊从“一五”、“二五”计划重点工程建设到“三线”建设,电子、机电工业的集中发展,不仅奠定了
成都市工业发展的基础,更使成都迅速成为祖国工业的大后方和全国三大电子工业基地之一。翻开历史,这里先后聚集了253家中央、省、市、区属规模以上大中型企业,两千人以上的企业就多达160多家,总资产300多亿元。成都虹波公司、
成都亚光电子股份有限公司电子公司等,曾经参与“
神舟五号”、“
神舟六号飞船”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研制、建设、试验等项工作,多次受到国家以及信息产业部等表彰;“前锋”是中国热水器市场的“西南王”;成都量具刃具厂的量具刃具、数控刀具,红光厂的黑白显像管曾远销
日本和欧美;“双燕”冰箱、“峨眉牌”自行车、“海洋牌”洗衣机、“
成都市牌”电视、“效力多”牙膏……这些“成都造”产品,曾畅销国内、轰动一时,谱写了成都工业的骄傲与辉煌。
东郊工业区 奠定成都现代工业发展基础
1953年初,国家第一个五年建设计划正式实施。成都市作为全国八个重点建设的中心城市之一,国家规划在成都东郊建设一个以电子、机械、仪表工业为主体的大型工业区,成都工业发展史由此翻开新的篇章。1955年,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成都东北郊、东南郊、西北郊设置工业区。这其中,成都东郊成为了承载历史重任的重要区域。1956年,成都量具刃具厂、红光电子管厂、西南电子管厂、
成都电机厂在东郊开建。1958年,一批大型骨 干企业建成投产,成为了支援
成都市地方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如西南无线电器材厂包建了材料厂,新兴仪器厂包建了电工器材厂,成都量具刃具厂包建了冶金实验厂等。正是这些企业与众多的产业工人奠定了成都市现代工业化的基础,为当年的中国现代化建设与国家国防建设作出了杰出的贡献,也为成都城市建设作出了历史性的贡献。特别是锦江电机厂、光学玻璃厂等9个
军工企业,以及
电子科技大学等两所学校的扎根东郊,为成都东郊工业发展搭建起了坚实平台。
多个全国第一 将成都工业推向鼎盛时代
1955年川康合省以后,国家批准
成都市城市发展目标:省会,
精密仪器、机械制造及轻工业城市。经过“一五”、“二五”时期的大规模建设,成都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产业配套逐步完善,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纺织、轻工、建材、食品等产业初具雏形和规模,奠定了工业的基础。从1965年到1976年,国家投资新建、扩建、改建了
航空工业成飞、成都发动机公司等大中型骨干
军工企业。这一批企业的调迁、兴建和投产,充实了成都工业的实力,提高了
技术装备水平和经营管理水平,大大增强了成都机械制造、电子元器件制造和军事装备制造能力,在全国同行业中占有重要地位。而此时,
成都市工业产品的门类增多,生产档次亦相应提高,能够批量生产无缝钢管、汽车、机械成套设备、量刃具、化肥、基础化工原料、抗菌素等上百个现代工业产品,无缝钢管产量居全国第一,电缆产量居全国第一,光学玻璃产量占全国的60%……双燕冰箱、峨眉牌自行车、效力多牙膏……这些中国人家喻户晓的名牌,让成都工业迎来了鼎盛时代。
搬迁、转型与改造 老东郊工业区将一直留在城市记忆中
成都老东郊工业区,是中国现代工业发展与中国城市化的一个历史缩影。东郊工业基地主要是在建国初期和“一五”、“二五”期间布点建设的,当时这一带远离市区,在布局上是合理的,但是,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原来意义上的东郊,现已变成了城区的一部分,过度集中的工业企业,不仅使东郊的“三废”突出,“热岛”效应明显,城市环境受到了严重影响,而且企业布局零乱,土地利用率低,使城市功能难以完善配套,损害了城市形象,不少企业厂房破旧,设备老化、工艺落后,经营困难,难以筹集足够的资金进行更新改造,企业发展受到严重影响。为构筑我市工业新高地,提升城市形象,2001年起,对东郊工业企业搬迁改造开始展开。漫步东郊,不论立交桥旁的俄式“红楼”,隐于高楼后的消防塔,还是“
麻石烟云”里的那尊著名的“建设者”雕塑,都在诉说
成都市东郊那段辉煌的过往。这一段在这里产生的,为
四川省经济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工业文明史,应该被铭记。
东郊的
荣耀一直持续了30多年。当然也就意味着东郊人为国家经济建设,为国防实力增强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上世纪80年代后期,随着国家
改革开放的深入,东郊逐渐失去了神秘的面纱,昔日的荣光不再。以后随着城市的扩容,政府“东调战略”的实施,那些曾经赫赫有名的工厂,有的关闭了,有的缩水了,并且纷纷搬离了东郊。在往日厂房的旧址上,腾空而起的是一个个楼盘、商厦。时代巨变了,东郊也翻过了最辉煌的一页。
从农耕社会到工业时代再到当代都市,东郊有三页鲜明的历史画面。这三页历史图画正好反映了我们祖国向现代化国家转型的伟大变革。对于
成都市而言,工业文明的东郊是最辉煌灿烂的华章。没有这一章,便没有成都今日的精彩。是东郊,为成都工业发展奠定了最坚实的基础。众所周知,曾经创造过金沙青铜文明的成都,到50年代以前,已沦为纯粹的商品消费之都,工业底子堪称一穷二白,只有少得可怜的几家小企业,被成都人戏称为“两根半烟囱”,重工业对成都来说则是完全陌生的领域。东郊的崛起,实现了成都这座古城跨越式的进步,使其一跃而成为具有电子、机械、冶金、化工、纺织等生产能力的工业城市。今天的
成都市,之所以能作为中国西部最重要的工业之都,东郊所承担的历史角色,其意义是不可忽视的。
作为工业文明重要篇章的东郊已然翻过,人们记忆中的东郊虽然已经渐行渐远了,但是作为城市历史的一部分,它会永远留存于史册中。历史是什么?历史是文明走过的脚印。从农耕文明一路走来的成都,来到20世纪中叶,终于在东郊这片古老的土地上进入了一个新的
拐点,从此开始了大踏步地向工业现代化迈进。记住东郊的历史,记住这文明进程中灿烂的华章,同时也记住数十万产业大军为
成都市,为国防工业建设做出的牺牲与奉献。因为东郊的辉煌不仅仅照亮了一段成都的历史,它本身已成为国家历史的重要部分;东郊人的创造,也不仅仅繁荣了成都的经济,更重要的是它为夯实共和国的工业基础竭尽了能力。
东郊也为成都留下了一份丰厚的文化遗产。东郊人艰苦创业,奋力拼搏的人文精神,自然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值得今天的我们去发掘,去弘扬;即使是东郊的街道名称,也成了成都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诸如建设路、厂北路这些地名,已经与成都其他有着历史意义的老街一样,为这座城市烙下了工业文明深深的烙印。如今在当年773厂的原址上还建起了一个以“
东郊记忆”命名的公园。这个文化产业创意园区的建设,既是城市旅游目的地,也是远去的东郊工业文明留下的历史脚印。
交通配套
公交:
“
北京二环路建设路口站”—2路、38路、114路、K1路、K2路、K1A路、K2A路
“建设路东站”—6路、14路(原535路)、42路、71路、72路、76路、1010路
“建设路中站”—6路、14路(原535路)、42路、72路、76路、180路、1010路
“建设路口站”—6路、14路(原535路)、61路、75路、76路
“一环路建设路口北站”—27路、27路专线、42路、65路、159路、1010路
“一环路建设路口南站”—34路、34路专线、72路、180路、342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