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手、作词人、作曲人——
陈绮贞继《
不厌其烦》之后,于2014年12月01日出版的散文。
「当人开始有了一个梦想,就是试图要与现实做出一个决裂,也是驱动自己跨界的开始。」 ——陈绮贞
以书写铭刻日常,最迷人的不在远方
十六个年头,六张专辑、七张单曲、无数次巡回演唱会之后 我们终於等到陈绮贞的第一本散文集:《不在他方》 这是一本关於追求的书,探索的对象是现在,是这里;不属於过去或未来,也不在他方。
作者简介
陈绮贞
2001年出版《不厌其烦》造成抢购狂潮,再版後再度销售一空,现已绝版。
主要身份为独立歌手。大学时常於校园、天桥、地下道、咖啡厅、Live House、书店、垦丁海边等地演唱,多次举办大型巡回演唱会,场场爆满。1998发行《让我想一想》,其後陆续发行《还是会寂寞》、《Gropies吉他手》、《华丽的冒险》、《太阳》均获选为年度十大专辑唱片,2014年发行《时间的歌》。
陈绮贞的作品和概念具有独特文化风格,不论音乐、文字与影像,她用独特的方式演绎这个世代的许多梦想,很多人说她不只是歌手,更像是艺术家、一个安静的行动者。不使用FB与
新浪微博。她的行动、作品和公众形象却默默深刻地影响著华人青年,跨出属於自己的步伐节奏。
作风低调几乎很少上通告,媒体常以「陈绮贞现象」来报导她。
目录
目录
(推荐序)
歌手与写手的奏鸣 陈芳明
*看见
Bolero
星星
战斗
一次
Hand talk
夜街
威尼斯
柏林观光客
你会怕吗
下雨天愉快
*日常
跨界
租屋
女生宿舍
日常生活
成年礼
武侠
侦探小说
照片
在眼睛的背後
迷失
魔术
座标
渴望的树
妈妈画我
声音采集计画
风景
家
殒落的希望
你好吗
旅行的意义
二十世纪少年
回来了
文字之手
To \u0026 From
Dear Y
来自Teacher K
来自爱书人
To:∞
亲爱的L
给外婆
*创作路上
後记
推荐
歌坛创作才女陈绮贞从1998年发行《
让我想一想》以来,始终维持一贯清新独特的风格,长发、
木吉他、干净而温柔的嗓音,轻易将人唤进恬静美好的迷人里,词曲绽放疗愈的光,风靡华人世界,为一整个世代留住纯真。然而除了歌手身分,私底下的她亦热爱
摄影与写作,对她而言,摄影是「日常加上一些不寻常」记忆的封存,而文字则是更深刻的自我追寻与探索,这本散文集缘起於2011年夏天她在古巴
哈瓦那的旅行,她说:「旅途中的一切,匆匆忙忙之间,你只能为发生的事,在地图上作记号,而无法立即书写。这些记号的意义,你必须耐心等待时间为你充分显影。」当书写开始,便是显影的启动,写作,让她心甘情愿放手一搏。
三十八篇散文、七封信件、三场对谈、一段问答,记录她以旅人之眼所烙印的风景,经时光沉淀,澄静而纯粹、趋近於心,贴近日常与真实的感受,不喧哗的思索。
*看见
记录旅行途中的思索与观察,有人情的温度,亦烙印著他方的色泽与律动。在
哈瓦那每天爬上屋顶看日出、看夕阳;以拍立得相机为遇见的人拍照,留下照片作为礼物;在
斯威士兰看著在草原上徒步走远的人、提著空水桶到山坡取水的孩子;在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旁,坐看满天飞舞的鸽子;穿梭
柏林的跳蚤市场,买了一个吐司架和从没见过的小相机;躺在花莲的产业道路旁,拿著手电筒和观星盘,试图找出十二星座……这些「每一次」,也都是「第一次」,此时此地。
*日常
随笔,碰触界线或跨越界线的驱力,蠢蠢欲动的文字引领思维探险,是日常,也是非日常,
陈绮贞回忆大学住宿日子、拔牙的体验、
台北市早餐店的气味、晨起的漫步、阅读的陶醉、聆听演唱会的悸动,以及在音乐里反覆迷失与寻找自己的历程,不时流露她与家人之间深厚的情感,以及她对台北这座城市的深深眷恋。
*To \u0026 From
信件是私密的写作,好像有个对象可以倾诉,又不确定对方是否理解,是以「挟带著不确定的忧虑」。录7封2012年《不在他方》剧本信件,穿插文本之间,寄给每一个正在阅读的你。
*创作路上
灵感谬思的追寻,每一次提问,都向内心深处行去,关於书写、阅读、音乐与生活节奏,揭露「故事」带来的冲击,同时亦收录
陈绮贞与
骆以军、
詹伟雄、
张铁志等作家的对谈文字,完整呈现她的创作历程与态度。
陈芳明(政大台文所教授)、骆以军(小说家)、
钟文音(作家)相惜推荐
陈芳明
音乐歌手与文字写手之间的距离,究竟有多远?动态的声音与静态的文字,两者产生的想像是不是一样重?音乐是时间艺术,文字也是时间艺术,占领的空间都是在心灵深处。收到陈绮贞散文的印刷稿时,这样的问题不禁在我的心里浮现。在坊间,她一直被视为才女,或被尊称为女神,显然是因为她歌曲创作所塑造起来的形象。每个音符,每句歌词,完全都是由她亲笔创作。从抽象思维到具体演出,这样的过程很难轻易窥见。同样的,幻化的感觉变成确切文字时,究竟要经过怎样的折磨?这本散文集就要付梓问世,她的才女形象,是否又将添加更多神秘的色彩?
二○一二年秋天,
陈绮贞出现在我的教室。那年的气温很早就下降,穿著厚实而朴素的服装,她坐在教室的最后一排。我必须很抱歉地承认,当时我只发现一位陌生女子,坐在学生中间。我上课的方式总是精神集中,完全锁在自己的思考里。为了让我的课讲得很精采,我从未做任何无谓的聊天,也不会在教室点名。只记得那天下课后,开门时发现许多学生拥挤地站在外面。原来整个校园早已盛传,陈绮贞回到学校。如果说那是一个事件,我毫不讶异。只见许多学生抢著要与她拍照,请她签名,那是我回到学界以来从未有过的盛况。
那天回到研究室,我立刻请教助理,
陈绮贞是谁?这样提问时,恰好足以把我划入另外一个世代。助理推荐我聆听她所写的一首歌〈旅行的意义〉,无论是歌词内容,或者曲调旋律,听来是那样乾净,清晰,且略微带忧伤。这是我第一次听陈绮贞,也是第一次体会才女的天分。音乐与文学,都同样属於艺术领域,凡是没有读过的书,都是新书;没有听过的歌,也都是新歌。真正的艺术,没有新旧之分。我纵然迟到,但也终於赶上了。
陈绮贞是政治大学哲学系毕业,她在学时,我才初到校园,从未有过谋面的机会。那年秋天,她病后不久,希望能够重新出发。她选择回到学校来听课,我那门「文学批评」,恰好与哲学系合开,或许因为如此,她才走进我的教室。第二个星期,她在下课时前来自我介绍,有些内向羞怯,但谈吐时落落大方。她说,已经读完我的《
台湾新文学史》,不免令人感到讶异。后来,在
台北市立美术馆,我为
林惺岳画展演讲时,她也前来聆听。她在台北女巫店演唱,特别邀请我去。可惜我的行程太满,错过那次的演出。
又过一年,二○一三年底,她寄来贵宾券,邀请我出席她在
台北小巨蛋体育馆的演出。到达现场时,看到那麼庞大的建筑,不免感到怀疑,到底需要多少听众才能填满那广阔的空间?这是我第一次为一位台湾歌手赴约,走进室内时,四望楼上楼下全部的座位,几乎挤满了人头,这时我才意识到
陈绮贞的魅力。在台上演出的她,与坐在教室里的那位女子,似乎前后判若两人。她的演出,她的歌声,充满了生命力。那种震撼,排山倒海而来,使所有的年轻心灵完全失去抗拒。举目全场,我可能是少数超龄的听众。恰恰必须在现场亲身感受,才有可能理解台湾流行文化的特质。我很庆幸自己没有缺席,那个晚上彷佛经历一次前所未有的洗礼,见证了艺术力量的冲击。
那晚有许多感动的时刻,尤其她唱那首〈别送我回家〉,观众才发现她的母亲就在现场。为母亲而写的这首歌,是她生命经验的重要桥段。幼年时,家庭破碎的伤痛,使她与母亲、外婆的感情非常亲近。她不忍看到母亲在街的对面,注视她走回家。好像回望彼岸,噙著泪水,成长时期的伤心故事又再次席卷过来。短短的一首歌,可以意会她生命的某种缺口,就像蚀破的叶子,生命再也不能保持圆满状态。以隐晦、曲折、暗示的方式,唱出生命的最痛,这正是她内敛含蓄的艺术。而这种表现手法,也正好彰显在她的散文书写。
《不在他方》有一个英文命名,「Placeless Place」,似乎是指涉一个无根、不确定、无法命名的空间。如果不在他方,应该就是指向此时此地。这正好点出她的生活寄托。她的居住位置,全然不能定位,不能辨识,不能察觉。这样的命名,自有她的微言大义。低调,谦逊,内向,是她的性格。即使在演出时歌声嘹亮,但她的姿态,仍然像教室里的学生那样拘谨。记得在演出中间,她穿著工人装,举起一支巨型的录音器具,绕著看台全场走一圈。台前银幕上出现的影像,则是另外一个场景,她也是同样的装扮,站在
台北市的十字路口。大约是清晨时分,路上几乎无人,十字路口有斑马线,上面则围绕著行人陆桥。她孤伶伶一个人举著录音器,站在马路中央。单薄的身影,彷佛在抵抗著整个城市。在
台北小巨蛋体育馆的看台上缓缓行走时,她带著微笑,还是那样含蓄,那样谦逊,完全是典型的
陈绮贞。
书中的一篇散文〈声音采集计画〉,描述的正是这样场景。身为歌手,或许不能只倾听自己的声音,而是要聆听日常生活中非常熟悉、却早已遗忘的各种声音。半夜的大海,早晨的
台北市,关不紧的水龙头,到处都可以接收神奇而陌生的音响节奏。对不同声音的向往,其实是表现对生命的一种执著。这篇短文里,她写出使人感到诧异的句子:「我听到垂直降落的不满,不如落叶潇洒躺在充满生命气息的泥土上,任人践踏,发出庆祝自己远离死亡即将重生的欢呼。」这是浓缩的诗意,也是顽强意志的象徵。有人看到落叶,立即的联想可能是等待死亡,她反其道而行,竟是嗅到重生的气味。她的敏锐,竟有如此。
诗,从来都是压缩了庞杂的意象,成为精炼的句式。但是在解读时,压缩的诗,立即释出巨大能量,汹涌而来。她的散文作品,便是依赖如此的书写策略,表面上看似轻盈,但呈现在读者眼前的画面,却是有无可承受之重。犹如水面浮出冰山一角,底下竟潜伏著硕大的躯体,她的语法,伺机要给人突来的一击。这种逆势操作,为的是要在读者的心版上烙下深深印痕。她不畏惧生活中的琐碎细微,也不害怕近邻周遭的平凡庸俗。这些习以为常的风景,也正是无可名状的市井生活。在喧嚣吵杂的巷底楼头,却是她生命寄托的所在。
在盆地里的某个高楼,在城市里的某个角落,正是歌手出发到远方的起点。对於自己据守的空间,
陈绮贞总是以饱满的情感在观察。在歌迷眼中的女神,她过著小人物的生活。她文字的细腻几乎无所不包,甚至轻易错过的场景,竟是她最温暖的记忆。她所写的〈日常生活〉,特别使人珍爱。旅行到全世界的大城市,从
巴黎到
古巴,跨过千万里的航程,她所怀念的竟是
台北市住家隔壁的早餐店。在那里,没有咖啡店的文雅和知性的生活风情:「诗的联想,在这里就产生了魅力。早餐店,是一个装上
弹匣的场所。多麼精准锐利,一句话点出一个城市的精神。」
真正的艺术工作者,从来都不是凭空想像。凡听过她的歌声者,几乎都会说她的歌声很纯净,歌词非常简洁透明。如果从她的散文作品来窥探,就可察觉她拥有一颗入世的心灵。纵然在成长过程有过亲情的伤害,却可以发现她拥有不碎的意志。作品里有两篇文字〈成年礼〉与〈武侠〉,照映著她性格的两面。从拔牙的艰难过程,到发现自己与生俱来的不服从根性。当她终於把最后一只智齿拔除时,她说:「我知道,拔掉这颗牙,不只是拔掉多年来的恐惧,也除去了过於早熟的不安,解除了童年被剥夺的伤感,释放了身体里自我抵消的力量。」如此庄严地描述自己的成年礼,是需要经过深切的觉悟。为自己生命下最精确的定义时,其实也是终结她成长时期所承受的挫折与悲痛。
熟悉她作品的歌迷,恐怕不会料到这位女神对武侠小说特别耽溺。在一次旅行的车上,不意与朋友聊起武侠小说,而谈起各自向往的武功。有人想要「降龙十八掌」,有人喜欢「生死符」,
陈绮贞梦想著
周伯通的「双手互搏」。左右手相互对决,恰好是这位歌手的艺术特色。一手写歌,一手写散文,相互颉,相互提升。表面上说的是武侠,骨子里却是她的理想。她说:「人生中想做的事这麼多,如果又能屏除杂念,又能同时进行,岂不是太美妙了。」
对自己,对世界,如果充满了太多幻想与虚构,也许会被视为不切实际。但是她坚信,「这个世界难道不是由虚构再加上生存本能建构起来的吗?」。她对於虚无飘渺的想像,是如此雄辩,又是如此无可理喻。然而她一首歌一首歌亲自写出时,不都是从无可名状的时空,从无法定义的心灵迸裂出来。虚与实的辩证,歌手与写手的互补,才有可能奏鸣出起落有致的歌声,也才有可能酿造如此动人的散文篇章。无论她的音乐或散文有多精致而空灵,却都是从寻常庸俗的坊间所孕育出来。她的梦想,不在他方,而是此时此地的台湾。
二〇一四年十一月七日 政大台文所
陈绮贞的笔触,充满一种「颜色在它们本然的视觉,尚未晕染淹开」的状态。
很怪,很像在讲〈周易〉乾卦的卦辞:
「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
万事万物都在一初始萌芽状态,彷佛梦中将醒未醒之际。譬如她在哈瓦纳给那些老人,用拍立得拍照。当他们拿著尚未显影浮出的底片,焦虑疑惑时,她用
西班牙话安抚说:
这个「等一下」,那个「生命的影像会在细索无声的流动后,浮现出来」的时间差,好像是
陈绮贞的文字,乃至她创作的歌词,那在画面本身轻轻摇晃一下,给人拖曳出来,多出来的晕影,叹息之感。
那是什麼?乍看(乍听)是用色简单的:爱情,祝福,怀念,遗憾,让开来在主旋律外的小步
舞曲,触摸著贴满墙的人像照片每一张脸都隐藏一段难以言喻悲不能抑的故事。……但其实生命是这麼流瞬变易,命运交织,百感交集。
如果,这观看的眼睛,像那张「Un Momento」的拍立得底片,将我们这个,后来像颜料桶全打翻、混淌、漩涡快转、尖叫激切的世界,收摄停顿在初始未发,「感情的种子状态」,将要萌发前(或初初萌发之瞬),那种透明状态,「哀矜而勿喜」,很奇妙的,它们便成为这个老
米兰·昆德拉说的,沉重的、下坠的、黑暗、粗俗、寒冷……将我们压到崩塌、沉没的,不能承受之重的「受创的世界」,或永劫回归的历史的暴行和恶……那之上轻盈、飞翔的疗愈和修补精灵。这样的持续创作,并非只是如我们
印象派式的「上帝离心旋转机器」:美好的光和天使漂浮到上方;丑怪的、重金属机械、或魔鬼则如锅渣沉淀於下方。它反而成为一种「生活在他方」的,每一次出发:没有一种经验、没有一种情感,是该被这个已纠结扭曲如发电缆团的世界,所挟持裹胁,它该展开的旅程。
流浪。流浪的途中谈别人创作的歌。那像是
罗贝托·波拉尼奥在《2666》中,写一个离家出走的妻子,「不在场」,但她在哪些地方做些什麼呢?她眼睛看见了什麼?她遇到了哪些人?和他们做些什麼?那个丈夫这样想像著:
「……劳拉这个形象陪伴了他好几年的时间,彷佛从冰冷的海水里轰然冒出的记忆,尽管他并没有真的看见什麼,因此也不可能记得什麼,只记得她在街上的身影,那是路灯在邻居墙壁上照射的结果;再有就是作梦,他梦见劳拉沿著坚古卡特出来的公路逐渐走远,她走在铺路上,只有为了节省时间、躲避收费高速公路的车辆才走的道路,由於肩扛行李箱,她有些驼背、无畏地走在马路边缘。」
回到那个「变易」初始的,一切旅行、一切流浪、一切离散还未启动的初萌时光。
撑住我 落叶离开后频频回头
撑住我 止不住的坠落
撑住我 让我真正停留
它像是村上《世界末日与冷酷异境》,那图书馆地下室,一枚一枚吃了人类全体颠倒妄想梦境之兽,死后的
头骨,而那眼瞳被割开的主人公(职业叫「梦读」)所作的,不过就是抚摸那些头骨,将那些曾被吞食、混淆在一起的梦之颜料,释放出来,成为飘浮空中的
小萤光点。
我们觉得她(陈绮贞,或她的歌)好像在不断离开到远方,但又说不出的那些像是她从那些流浪途中传回的模糊影像(我们想像的)、她的乾净的歌,那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安魂曲:诸般不辨来时路、纠缠挤压、原来如青叶瀑布初心良善的,后来不知为何过去未来缚绑在一起,成为怨憎对、求不得、爱别离、宝变为石、一只一只流著污浊泪水的伤口……
陈绮贞的歌便像那旋转颠倒梦境之释放栓钮的温柔的手指,「撑住」或「初萌」,一条延展到「即使只要出发的梦想」,夜间发著光的异国公路的颠晃吉普赛。
我们会想:那是怎样的一种「灵魂滤筛处理器」呢?那是怎样一座无人知晓自动洒水的秘密花园呢?她如何能像
蜂鸟科翅翼,将这一整代人梦中的冷酷异境,不能承受之疲愈和沉重,过渡到一个无比轻盈的、两脚踮起的飞行时光呢?
其实「轻盈」和「流浪在他方」,似乎是陈绮贞的歌(她的空灵疗愈为美声、她自己创作的歌词、那些她拨著
吉他和弦的曲、或形成故事暗示的这些歌的MV)模模糊糊给人的印象。但这本书里的
陈绮贞,你发现在歌声之外的意念,像《巫士唐望》那书里曾说,某些印第安女猎人,可以穿越时间的间隔,「她们捧起一握水,用手指弹射出去,那些次第消失的水花在她们的意念中,被冻结成一根根延伸细长、丝绸般的银线。然后她们抓著这些银线攀爬山岩。」疗愈的力量在这些地方秘密发动著、编织著、延伸著:譬如她写到〈下雨天愉快〉,写著「这些软弱的雨也是有始有终的,在天空一定有一个启始点,从那里开始,大家决定好要一起坠落,不管最后谁会先停止……如果这种雨是一种哭泣,铁定会让爱人完全丧失耐心,彻底的阴霾封锁天空……这眼泪多到让我的快乐显得无情残忍。」
这写得多麼的好。一种泡水后「可以膨胀到它本来的好几倍」的湿雨中所有微细之物的膨胀晕湿感,却能在这些「字的雨丝之银线」延展中,成为「收藏且带著旅行的记忆」和「旅行中经历的雨不是这样的」,那些雨「好像游行队伍,突然在你家门口敲锣打鼓,你才从衣衫不整中意识过来,想探头看看,结果只看到他们越走越远的背影」(这真是写得惊人的好)……
旅次中曾经一瞥而逝的印象,或旅途的放空颠荡中怀念起自己其实微细隐藏,有时间、身世的那个城,那个「日常」它们互相成为悬念、怀念、残念,也同时在那样移形换场景的,充满蒙太奇的镜头对调,让阅读者感受到一种灵动的、柔软的、充满同理心的「让眼球转动的小肌肉」。即:她观看世界的方式。「你是
宇宙里的一个偶然,这个偶然如此珍贵,因为你能感觉。」
她曾经小时候暗下心愿「以后一定要坐遍所有公车,环游所有世界」,而「高一的我每天花四个多小时搭公车,从北边的芦洲一直到南边的木栅,漫长地耗尽了我一整年的青春。在公车上整日幻想坐飞机四处旅行一定好过困在台北的车阵里」;她在租屋里想像著屋子的主人,在她的时光之屋里,怎样的生活,感受那些气味她像我们的张爱玲和
博胡米尔·赫拉巴尔,著迷於市声、空气中的油哈气、早餐店的犹在梦中的人影;她对被拔掉的智齿、旧照片、武侠小说、陪爱打麻将的外婆,上小学夜间部唱〈往事只能回味〉、
马克·吐温的〈哈克流浪记〉那河流冒险之梦……
对了,我不只一次,和不同年龄层的哥们——有像我这样的中年大叔;有咖啡屋的气质女吧台;有二十出头的小文青——偶然一听他们说起
陈绮贞,他们总说:「我的陈绮贞」,好像哥伦比亚人昵称
马克·马奎斯:「我们的Gabo」;或义大利人昵称当年他们的小马尾
足球先生罗伯特·巴乔:「我们的Roby」。似乎她的歌替许多人守护著一个纯净、款款摇晃的透明薄光所在;似乎许多人都曾在某个时光,欠过她一个像整幅星空忍住眼泪、直到一颗流星划过,那样的疗愈。打开这本书你发觉她的魔术或就在,那让世界「等一下」,Un Momento,疑惑中相信,悲伤中微笑,看似柔弱却从不犹豫伸出坚定的手,朝远方出发的同时却无比珍惜沙钟里每粒昔时时光的沙粒——於是,那个「世界本然,比较美丽,比较透明一点点的形貌」,就从我们眼前显影浮现。
祝福这本书。
后记
自从第一次不小心写出点什麼,我就开始留意,那个不小心。
但是一段时间以后就发现,这麼做会成为寻找「那个不小心」的专家,未必能够练就当所谓的灵感来时,捕捉那个「什麼」的能力。
「追求」是人生中重要的事。有点像爬山,越往上越辛苦,越有机会放弃,山的形状渐渐消失,只剩下无止尽的细节,这些细节会质问你,你这麼做为了什麼?也会代替你回答,这麼做很可能没有任何结果。原因也变得可笑。只有到了山之所以能够称之为山的那个顶峰,顺势看到风景,才能了解,自己并没有因为惧怕或「不知道为了什麼」这麼理所当然的原因,而让自己有了自怜的机会。
不过此刻我还在一座山里迷路,被细节耍得团团转。有一段日子,每天固定时间,我让双手放在键盘上,放满两个小时。像小时候练
钢琴,有时候认真,有时候乱弹一通,只是发出声音让妈妈知道我没有偷懒,扎扎实实两个小时。
现在,没有旁观者,键盘常常没有发出敲打的声音。自己像是静止的机械,实在没有什麼好写的。又或是完全不停止飞快地让每一颗石头都被翻开来,每一张照片都被临摹,每一条地图上走过的路线都被平面化。一边写一边自嘲,一边自我分析,直到逐渐在那些「不小心」被创造出的,灵光闪烁的瞬间,才终於发现乐趣。我从「写」这件事,突然领悟到「读」这件事。我尝试成为一个写作的人,因而窥探到一个读者的秘密。和小时候弹钢琴不一样的是,小时候弹的都是别人的曲子,都是模仿和诠释,聆听也是为了让影子去叠合理想中乐谱里的真实。多年后,我必须自己去创造,去请示出所有我认识的字,在贫乏的语汇和意义中建立一座瞭望台,在繁多无趣的日常里筛选出微小的意义。这时终於明白为什麼过去那麼漫长身为读者的日子,有些书看过就忘,有些书永远跨不过第五页,而有些书从随手翻到的地方,都能再次有新发现。因为文字是这麼直接的沟通,介於有和没有之间,几乎没有灰色地带。
如果「写」是为了保存记忆,那麼那个天大的秘密就是,「读」只是为了乐趣。
之后的日子,不再严格规定自己把手放在任何地方,却发现前段时间对於创作的恐惧悄悄被治愈。当一片空白是那样的白,这个白色是崭新的世界,而有一个被漫长文明创造出来的字,被你选择了,写在纯白无杂质的空间,仅仅就一个字,也纯净的让你心里的念头完全被看透。我就是被这种诚实的魔力所深深吸引。不管人身处在什麼地方,每个人的「写」只能在此时此刻进行,永远只能在行动中完成,行动本身就是勇气。
这是一本关於追求的书,探索的对象是现在,是这里;不属於过去或未来,也不在他方。
试读
Bolero
还记得小时候外婆带我去民生西路的西餐厅,算一算八〇年代后期,股市狂飙,不识字的外婆天生对数字热爱,在股市赚了一点钱,当天有获利总会带我出去庆祝。我相对要付出,通常是一个早上陪她在家盯著无聊的电视,或在股市公司,白惨惨的日光灯光下,蹉一个上午。
那天中午走进西餐厅,瞬间被高雅的环境吸引,那种和日常生活相违背的氛围,柔和灯光、沙发、扶梯,和银色的餐具;都让家里绿色防蝇碗罩、破露出黄色泡绵的沙发,还有身上褪色的衣服显得难为情。外婆自言自语要吃什麼,我所受的
家庭教育,出门在外哪有自己点餐的份儿;其实是喜欢喝
玉米浓汤,外婆却帮我点了一份最贵的
鲍鱼汤。这是我一生中第一次亲眼看见所谓的鲍鱼。我以为是一条鱼,结果送上来,放在漂亮的椭圆碗里,清澈的汤,几搓切的细细的蔬菜,下面漂浮著几片光滑的物体,咬在嘴里,像是橡皮胶一样,原来这就是鲍鱼。我问了外婆,怎麼这麼少?原来这东西太贵了,所以一碗只有一点点。才发现贵的东西不一定符合期待。
放
猪排的餐盘,高丽菜丝切割整齐,上面摆上一朵云一样白滑的那什麼,对,是美乃滋酱。吃进嘴里,是会让人睁大眼睛的那样沁润整个口腔;我喜欢那种香气和令人幸福的滋味,清爽的蔬菜和搅满香甜的油脂。更不用说白色
植脂末随著咖啡旋转的画面,上升的
烟雾瞬间模糊外婆正在啜饮的脸,而我正吞下一口酸酸又甜甜的冰红茶。带我体验这一切的外婆,简直就是我的偶像。
这间店叫做波丽露。
波丽露是什麼意思?
外婆说她不知道。
人生是用来享受的,不是用来理解世界的。
事隔那麼多年,我才算是真的知道波丽露真正的意思。
在我花了几十个小时,越过几座海洋,经历过几十年的成长,思念外婆千百回合以后,才真正知道,在花开得最美满的时候,你不移开视线的看著它,在你眼前,开始凋零的瞬间,你没有惊叹,没有怜惜,你只是知道,你正在看著一朵这世界上最绝美的一朵花。这就是波丽露。当你拥著,或被最爱的人拥著,你顺著他的脚步,或踩在他的脚背上,你们一起没有方向的旋转,不用数著节拍,任由他的爱情带你去任何地方,让他的手握你的手心,而你闻著这一个你所认识最深最久的人,胸口的味道,让他在你的耳边开口,却不说话。
波丽露是古巴音乐里我最爱的一种舞曲。
刚到
古巴的第一个早晨,天还没亮透我已清醒,漫步走向海边,这一条海堤大道是所有
哈瓦那人的生活重心。夜里睡不著的人们,没有卫星电视可以看,他们都坐在海堤上看海。一个又一个独自看海的人,有老人,有年轻人,有小男孩。他们没有说话,就是肩膀放松安静的坐著,像是一张又一张照片。我看到他们看到的,是
海平面渐渐升起的太阳,不断闪动的小海浪,虚幻的
地平线,一点点的云。除此之外,不知道他们还看见什麼。
我在顷刻间就看完的一切,他们看了又看,所见之物因为长时间的凝视,从无法逃离的被动者变成主动的陪伴。
远方有一个老先生背对平静的海吹奏法国号,渔夫安静的钓鱼,情侣安静的拥吻,除了偶尔经过几辆老爷车,松动的排气管发出声响,整个城市只有海浪轻轻拍打防波堤的声音,连风的声音都没有。
这时候我想起Ibrahim Ferrer和Omara Portuondo对唱〈Silencio〉的画面(注1)。
睡了
睡在我的花园里
睡在剑兰,玫瑰,和白色百合里
但我的灵魂
如此悲伤沉重
我要将我痛苦
藏在花丛里
我不想让花儿们知道
生命带给我的烦扰
若知道我如此愁苦
花儿也要为我痛哭
安静,它们正好眠
百合和剑兰
别让它们知道我的苦
若让它们看见我落泪
它们也会枯萎
因为
若让它们看见我落泪
它们也会枯萎
一个八十岁,穿著白色西装,配上纯白呢帽的老人,另一位戴上银色大
耳环,搽上鲜红唇膏的女子,也已六十岁了。他们在纽约合唱这曲时,Ibrahim为Omara拭去泪水。他们在
古巴生活,从没离开过这个简单快乐的国度,然而生命的本质,到哪都不会变。生命是多彩也是愁苦的,所以他们在快乐中歌唱,在悲伤中更要歌唱,在自己的小花园里,用歌舞好好装扮自己;
热带的心所唱出的抒情,唱出了色彩斑斓的眼泪,唱出了安静的日出,喧闹午后,温软的夜。
我想起外婆最后的日子,滋润她的爱情和华丽装饰的生活,都一并被剥夺。曾经那样蛮不在乎地度日,却在手术后心有余悸要我答应她决不抽菸。住院时吵著要吃螃蟹,赌气不吃药;最后那顶难看的假发,也掩饰不了她仅存的愤怒和绝望。我曾经惊叹她的盛开,却阻止不了她的凋零。
生活如果能像音乐播放器的装置,设定无限循环在同一首挚爱的歌,不再需要选择,这样真的会比较好吗?最令人害怕的,不是你必须眼看著落下的花瓣自然的腐烂,而是因为恐惧而将整盆花株连带泥土一并挥去,覆上厚厚的水泥,永不闻花香。
但愿美丽的灵魂自由,恣意挥霍无憾。
战斗
在
亚马逊网路书店买了一本月亮出版社的
哈瓦那旅游书,没有彩色插图。
不管是出发前几个星期的每天早餐、出发后转机、滞留在
多伦多,或在几万呎高空越过换日线的时候,我都怀抱著它。老套的说法,就是一起并肩作战,如果旅行是一场硬仗的话。书角都翻烂了。这本书不断沾到红茶、食物菜汁,和来自
墨西哥湾的
雷阵雨;在街头边拿相机边找路名,一时慌乱失手,选择性让它代替昂贵相机,一次又一次掉在地上。现在它光荣退役,放在书架上的一角,默默守护回忆。
今天把它拿出来回味,看到书后空白处,有一个蠢图画。那时为了向民宿主人解释什麼是「
海苔」,语言不通,一阵手舞足蹈后只能
涂鸦。还有一位
古巴钢琴手写下他的名字和电话,要我下次来记得打给他,笔迹已经模糊。
从地图上看,令我向往的是临著
佛罗里达海峡的海堤大道。在雨季,海浪常常拍打到海堤大道上,沿堤的房子都被侵蚀破损;只是雨季一过,海岸异常平静,所以这里的人们多趁这时修补房子,漆上颜色;再经过一个雨季,这些颜色再被海浪侵蚀以后,你看到的已经不是颜色,而是海浪和墙之间,年复一年,难分难舍的爱情。冲撞和抵抗,接受和拒绝之间,残酷与一种不得不的颜色。
早晨天还没亮,许多钓客已站在海堤上。钓客把大型保丽龙板挖一个浅洞,坐在洞里,漂浮在海岸边捕鱼。两个小男孩和父亲一起,手上拿著一成串的花枝,看起来今天收获不错。我拿著相机,他站定摆出拍照的姿势和笑容。街道上常常看见被丢弃的小鱼,钓客整整齐齐地切下小鱼的一块肉,当成是饵,剩下残缺的尸体与大海只有一墙之隔。渔夫总是很瘦,总是驼著背,重心摆在一只脚上,在耀眼阳光之下,我只能看见他们的剪影。叼著
雪茄,拿著钓竿枯瘦的手,和巨大的雪茄,完美的杠杆平衡。
他们看向远方,我也常朝他们看的方向看去,我只能见到单调的
地平线,非常缓慢移动的云。有时你会经过一段人潮特别多的海堤,钓客像是军队一样,每个人有固定间隔,彼此不对话,默默的朝向海;手上的钓竿像是枪,四十五度角朝向同一个地方,拿自己的时间和大海战斗。我问过喜爱钓鱼的朋友,钓鱼最有趣的是什麼?他兴高采烈的叙述和鱼斗智的过程,以及一种未知的、永不放弃、永远怀抱希望,近似赌博的过程。
只是,赢过鱼的智力有什麼好值得开心的呢?他说,钓鱼甚至比赌博更刺激。
曾经在澳门赛狗。在走进赛场之前,类似「
宇宙天梯」、「百看不厌」这种逗趣的狗名单,让人忘却赌注是实实在在的金钱。我知道自己一定不会赢;即使如此,当鸣炮声响,狗群奋力飞奔,有那麼一个刹那,我以为幸运之神会真的不长眼选上我。手中票券顿时成了废纸,我又心甘情愿,接受幸福擦身而过。曾亲眼目睹外婆在
拉斯维加斯,放好行李,洗过澡,两天一夜只不断地将手中的筹码投掷到吃角子老虎,她的眼里都是血丝,稀薄的希望被稀释再稀释。
鱼总是躲开阳光,潜在阴暗的礁石。你要它,你的身体曝晒在阳光之中,心却要比阴影下的潜意识更沉静。在平静与激昂间回荡,当筹码只剩下你的时间、你的身体,和你的意志,再没有别的东西能够向大海保证和
典当。在没有灯火的暗夜群星下,你和这个
宇宙,平行等大。你的等待和时空一样,扭曲压缩膨胀又失去
向量。我想著「写」这件事,在无限广大无限期的空白里,一个字接著一个字,想勾引出一个完整的意义,让视野拔高到看得见真实的位置,最后当身心都开始能够承受这意义所赋予的力量,就要用毕生力气把它从地心挖掘、拉扯出来,还要不被这后座力弄伤。
当鱼竿被扯断,你被一条鱼彻底打败后,不甘心的输家,下次思寻用更细的钓竿、躲在阳光的背后、全新滋味的诱饵,更轻巧的向同一只鱼复仇。人不该输给一只鱼的。
格雷安.葛林在
英国写
古巴,海明威在古巴写
巴黎,每个人何尝不是在此地写著或盼著他方,拿著一条蛛网一样的生命之丝,站在岸上向大海垂钓。
渔人不怕孤独,他们总是一个人,压低帽沿,没有了面孔。
他们用身心憔悴换一张镶有透澈鱼眼的脸,来自大海,潜意识的脸。
日常生活
一天之中我最喜欢的,是早晨起床走出家门,一直到从早餐店回家的这段时光。
有时候我自己做早餐,即使如此,可以的话我还是会出门到早餐店坐上一会儿,看看报纸,吸收这个城市的苏醒,我才会觉得,自己是真的醒了。
台北市真的是很奇特的城市,我算过我过去住的老家,短短三百公尺不到,周围街边巷里加起来,就有二十来间早餐店,还不包括早上也营业的面包店和咖啡店,单纯为早餐服务的人口这麼多,我猜想这是全世界少有的景象。
台北特有的早餐店,门口都会有一个煎台,冒著油烟,卖中式的蛋饼豆浆,也卖西式的汉堡奶茶,看板上虽然琳琅满目,但是都是差不多的东西,拆开再组合。但至少可以像咖啡店那样坐上一个小时,却又比咖啡店便宜和轻松许多。在这里,人们自动剥除了咖啡店文雅和知性的生活风情,而自然的形成一种真正由需求和有限的资源分配所建立起的,台湾
小岛特有的早餐店生活风格。每个人都很匆忙,不去理会也无心理会旁人,吃饱,看完报纸,离开。没有大惊小怪,没有浪漫情怀,一个精实具体的早晨,一个准备好战斗,装上
弹匣的场所。虽然必须忍受油烟和老板高分贝的复诵点餐内容,但是每次出国,我都会特别怀念
台北市俐落的早晨。
第一次去法国,满街的咖啡店,就是电影和明信片看到的那种。我见到在咖啡店用早餐的男人,大多穿著西装,一边看报纸,桌上简单放著一个
牛角面包、一杯果汁和一小杯咖啡。即使已经在
法国,坐在露天咖啡座啜饮著咖啡,我仍感觉自己「好像在巴黎」,而不是真的在。也就是说,我无法真正融入此情此景,而好像是走进橱窗,摆出样子,抄袭一种悠闲快意,浪漫不已的姿态。露天的位置正适合抽菸和往来的行人彼此注目,室内的位置适合谈话和亲密举止,不只是害羞和害怕菸味,坐在咖啡店里花上长长的时间阅读更浪费这个城市正等著我去探索的缤纷,以至於除了上厕所,顺便查地图之外,我开始对咖啡店有些厌倦。后来我改成在街头任意袭击看得顺眼的面包店,运气好的话带著刚出炉的面包和果汁,走到附近的小公园,坐在公园椅子上,盘起腿来边吃边鸽子。而今我常怀念的,也是每天静静在公园独享一方天地的时光。
我永远忘不了在柏林,西伯利亚冷气团降临的冬天,为了要不要在晚上八点钟出门去买一颗
鸡蛋和奶油,站在出租公寓的门口犹豫不决,天人交战的十分钟。晚上还不到八点钟,门外世界好像是午夜两点,没有行人,连路过的车都很少,路上结了一层薄薄的霜,我带的衣服不够,而要买东西又必须去几条街外的超级市场。
那时非常怀念台北近在咫尺卖著热食的便利商店。那晚饿了一夜后,隔天让朋友带我去吃早餐。
柏林的咖啡馆,每一间都有著自己独特的味道,有的像仓库,有的像书房,有的像是自己家的客厅,对应印象中柏林冷硬的历史,这里的人出奇的友善热情,我也见识到我所看过,最长的咖啡店菜单。光是早餐,就有满满的好几页,蛋的各种煮法,起司的种类,不同调味的茶包,蔬菜或是水果,上面淋的酱⋯⋯我看不懂漫长的德文菜单,透过朋友翻译,原来水煮蛋可以要求几分熟,茶包也可以要求浸泡几分钟,这是德意志的严谨。我忘了我是否有为这份菜单拍照,但我还记得这顿早餐,耗费一整个愉快的早上。
在
威尼斯就惨了,坐在
圣马可广场旁,有可能是全世界最昂贵的咖啡店。在装饰有巴洛克风格的天花板和家具的空间中,我们美丽的餐桌上,银色的餐盘内容是一壶红茶,加上再寻常不过的火腿蛋三明治,就是我在
台北市最常见到的组合。三人份总计接近
新台币四千元。这份惬意是真的太贵了。贵得连窗外圣马可广场漫天飞舞的鸽子,都好像在为这份昂贵,弥补似的,奋力为我飞舞。
在那几天,刚好遇到生理期,带的卫生用品不够,却意外发现我住的区域连一间药局都没有,更别说是便利商店了。除了餐厅和名牌服饰店,就只剩下纪念品商店。贩卖的都是化装舞会的面具、印有
叹息桥的明信片和刻著贡多拉小木船的钥匙圈。因为
地层下陷,饱受水患之苦的居民都早已撤离,到了晚上,整个城市像是一座空城,深深的街道听不到电视声,水岸两旁的房子没有灯火,更遍寻不到一片奢侈的卫生棉。我没想到会要在古老的城市体验古代女人煎熬的日常生活,还好同行友人临时的救助,否则行动不便,痛苦可想而知。在这即使不太适合旅游的季节,仍是人满为患的
威尼斯,白天所到之处都和明信片上的神秘沉静有很大的落差,只有在黄昏登上
钟塔鸟瞰整个威尼斯,聆听入夜后街头艺人寂寥的
吉他声,深夜第一次乘船踏上威尼斯的第一眼惊艳,才能拼凑斑驳面具之后的所剩不多的华丽。
在
台北市的早餐店,我通常都是两片白吐司,加上一杯红茶。就在无法集中注意力阅读书页上的文字,或几乎是同时间开始再也受不了油烟的时候,我就会离开。停留的时间,十分钟到两个小时不等。
日常生活的美,常是美在心甘情愿的一再重复一件看似无趣却乐此不疲的事情。在你的选择之间,透露出你的性格和脾气,也因为你所在城市的性格和脾气,我们的回应也逐渐累积出这个城市的生活美学。
每次我望向街道,骑机车载著小朋友出现的父亲,把车暂停在路边,钥匙还插在车上,排气管还冒著白烟,父子俩戴著安全帽等在早餐店门口,一起低头盯著渐渐熟透的
荷包蛋。三分钟不等的时间,提著热腾腾的早餐载著仍有睡意的孩子离去。这时我也许会低头继续阅读,或也差不多该准备回家,把洗衣机里刚洗好的衣服,趁阳光遍洒,拿出来晒。
限量版
《不在他方》Placeless Place限量盒装珍藏组,十件特制珍品:
1. 《不在他方》毛边典藏本
最受藏书家青睐的毛边本,以装订后不切边,保留书籍素朴样貌为特色,象徵自然不修饰本色,外以纯白瓦楞纸包覆,系上黄麻线缠绕成蝴蝶结,展现情致独特的装帧艺术。
2. 《不在他方》平装本
陈绮贞散文集:收录38篇散文、7封信件、3场对谈、1段问答,以及65张精选摄影作品。
3. 偶然与巧合2014最新单曲CD
陈绮贞第七张单曲:偶然与巧合。
一个人的机遇是偶然,两个人的偶然是巧合,
我们有幸在时间中,听见陈绮贞。
2014年11月於台北捷运大安森林公园站同步录音,留下陈绮贞最心爱的城市声响。
幸福,不在他方。
4. 陈绮贞设计数位纸相机
相机外壳由陈绮贞设计,500万像素
大立光电股份有限公司镜头、4种创意特效、全功能一键操作、80公克重,此相机拍出的照片右下方均内建「不在他方」浮水印。
尺寸:宽(上)42(下)31x高30x厚10cm,米色,严选台湾天然12安纯棉帆布,材质硬体不易褪色变形,人造棉纱做成织带的60cm肩背、62-118cm可拆卸背带,开口处四合扣,广富号生产制造。
6. Cheer万用笔记本
13x19cm,164页,每页均选摘官网小黑板留言与歌词,内页为80磅米道林纸,封面250磅进口高级环保粉面彩柔纸,裸背线装装帧,360度完全摊平设计,书写更舒适。
依
陈绮贞最爱的吉他外型裁制的迷你版红色吉他精致便签,封面为120磅雪铜纸、内页80磅米道林。
HB原木六角笔杆、三枝一组盒装。
9. 不在他方明信片套组
12张明信片,10x15cm,250磅进口高级环保粉面彩柔纸。
10. 声音采集计画海报
140磅凝雪映画纸。
加赠Placeless Place藏书票
以陈绮贞亲手绘制的插图雕制印章,手工打印在雪白波丽纸上,制成精美藏书票,每张藏书票标记专属编号,铭记你与陈绮贞的数字密码。十件限量珍藏品,全数收纳在「不在他方」书盒中,极具纪念意义与珍藏价值。
此前,有发限量独立散文书
参考资料
Warning: Invalid argument supplied for foreach() in
/www/wwwroot/newbaike1.com/id.php on line
3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