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昔底德(希腊文Θουκυδίδης、英文Thucydides,约公元前460——前400或前396年),
雅典人,古希腊历
历史学家、文学家和雅典“十将军”之一,以其所著《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而在西方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修昔底德在讨论国际政治事件的起因时喜欢用的3个术语,即恐惧、荣誉和利益。他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记录了公元前5世纪前期至公元前411年,
斯巴达和雅典之间的战争。因其严格、标准的证据收集工作,客观地分析因果关系,被称为“
历史科学”之父。因在其著作中阐明了国家之间的政治行为与产生的后果建立在恐惧情感与利益基础之上,他也被称为“政治
现实主义学派”之父。
修昔底德的唯一传世之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是古典
历史学中少有的在场者的实录。
人物生平
早年生活
根据《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偶尔提及的有关他自己的文字内容判断:约出生于公元前460年,其父奥罗路斯是雅典的贵族,其家族在色雷斯沿海地区拥有
金矿开采权。在
雅典长大,自幼受到良好的教育。生活的时代正值雅典的极盛时期,也是
古希腊文化的全盛时期。
伯里克利等人的政治演说,埃斯库罗斯、
欧里庇得斯、
索福克勒斯等人的戏剧,诡辩派(又称“智者派”)的哲学,
希罗多德等人的历史著作,以及“
希波克拉底”希波克拉底所代表的“实验的”“科学”精神,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成年以后也像大多数贵族子弟一样,凭借家族的门第和个人的才干而步入仕途。
军旅生涯
伯罗奔尼撒战争爆发时,已经30岁左右,并可能已投身军旅。
贻误战机
军旅生涯积累了一定的军事经验,因而于公元前424年被推选为雅典的“十将军”之一,率领一支由7艘战舰组成的舰队,驻扎在色雷斯附近的塔索斯岛。当
斯巴达的军队围攻安菲波里斯的时候,接到该城守将克利的求援后立刻率军增援,但在到达之前城池已被攻破。当局认为贻误战机、且有通敌之嫌,革职并放逐到色雷斯。
此后的20年间,虽然居住在色雷斯,但始终关注着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进展情况,随时记下具体过程。据说经常到各地战场去进行实地考察,甚至还去过
伯罗奔尼撒同盟军队的阵地和
西西里岛。
重返故乡
公元前404年战争结束以后,才获得特赦,得以重返故乡
雅典。
主要成就
写作《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的目的,是想通过叙述这场战争给
希腊世界造成的影响、以及雅典等城邦在战争前后的成败兴衰的变化过程,来垂训后世。“范例历史学”这个概念,是
伊索克拉底在读了修昔底德的《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之后提出来的,是对这部著作的概括性评价。
用简练的文笔、精确的词句,通过冷峻、朴实的具体叙述,抒发了自己那种悲天悯人的真切情感,使得整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充满着浓厚的悲剧气氛,加强了作品的内在感染力量。这是他吸取了希腊悲剧发展成果的具体体现。想通过这种悲剧效果来强化著作内容在读者头脑中的印象,从而加强对后世的垂训作用。
不仅在叙述史事时比较成功地克服了个人的情感,做到了“冷漠无情”,而且在评价史事时也能够遵守“客观”原则,按照一般的社会道德标准来判断人事的是非善恶。无论是
雅典人还是外邦人,无论是雅典的朋友还是雅典的敌人,无论是对雅典有利还是对雅典不利,修昔底德评判过的人物和事件基本上都是比较公平的。
正是因为公平地、充分地叙述了史实,又以一般原则为标准进行了评判,因而使得著作赢得了很高的信誉,几乎没有人对他的记载表示过疑义。
身上表现出来的朴素的
唯物主义历史观,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1、主题过于狭隘。许多西方史学家在评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时,都为它的主题狭隘而感到遗憾,并认为这是它最主要的缺陷。因为修昔底德在书中只叙述了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经过、以及与其有关的人和事,基本上没有涉及战争以外的事情,对雅典的文化发展状况也只字未提。在这一方面,修昔底德明显地比
希罗多德倒退了一大步。然而近年来也有人指出:修昔底德的这种做法恰恰反映了
古希腊历史学的成熟。
2、用抽象的和永恒的“人性”来解释和理解历史发展。修昔底德认为:“古往今来,人就是人,有不变的人性。因此,过去发生过的事情,在未来会以十分相似的方式重复出现。”这样一来,就容易陷入历史循环论。
3、纪年方法不精确。修昔底德在叙述历史事件时,只使用“冬季”和“夏季”来纪时,不写具体日期。这样就不能给人以明确的时间概念,容易混淆史实。
当然,修昔底德仍不失为古希腊杰出的历史学家,他的《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仍然是西方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有人曾评论道:“尽管修昔底德比希罗多德只晚生了25年,但他们两人对历史的理解却大不相同;从
希罗多德到修昔底德,
历史学几乎要进步一个世纪。”这是对修昔底德史学成就的高度评价。
精神思想
修昔底德在叙述战争过程和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时,很注意把经济因素放在比较重要的位置上。他考察了当时
希腊的一些经济情况,记述了
雅典与
埃及等外邦之间的贸易情况,并特别指出了粮食贸易对雅典的重要性。在论述雅典的战时财政状况对战局的影响时,他曾强调指出:“如果没有充裕的财库,要想支撑一个长期的战争是不可能的”。这些都说明修昔底德已经认识到了经济在历史发展以及社会兴衰治乱中的作用。
修昔底德把当时希腊哲学(主要是“诡辩派”哲学)中追求真理的精神和逻辑方法应用到了历史研究之中,强调历史研究必须坚持求实的原则、研究者必须坚持理智的和批判的态度,为后世的历史学家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修昔底德用怀疑批判的眼光去看待他的前辈们,对纪事家们的作品和
希罗多德的著作都进行过批评。他主张
历史学不应该取悦流俗,而应该以叙述历史的真实为最高目标。他认为:要使自己的叙述与历史事实相符,要使一部历史著作成为不朽的传世之作,历史学家首先必须完全抛弃历史著作之中的神话和传说的因素,这是关键所在;其次,历史学家必须尽可能地去亲身经历自己所记述的历史事件。正如他在第5卷中所说:“我亲身经历了战争的整个过程,幸而我已成年,能充分了解这次战争的意义。为了明确地弄清这一系列重大的事件,我乃细心观察。事有凑巧,自从在安菲波里斯城下兵败之后,我便度过了20年流放的生活,得以密切地观察到交战双方的情况。而且因为自己闲着,便可以专心致志地对这些事进行深入的研究。”
修昔底德在书中提出来的这些关于“史料怀疑”和“史料批判”的原则,几乎已经达到了现代专业化的水平;与此同时,他在自己的写作过程中,也几乎完美地实践了这个原则。
观点
修昔底德认为:叙述历史,就是要寻找历史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在他看来,一切历史事件之间都有内在的联系;它们之所以会在某时某地发生,都有远因和
近因,也有表面原因和根本原因;历史学家应当对它们进行区别分析,从而对纷纭复杂的历史现象作出合理的解释。
修昔底德试图站在世俗的立场上、从人事活动的角度总结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及其教训,用以垂训后世。他借
伯里克利之口,说出了他的基本观点:“人是第一重要的,其他一切都是人的劳动成果。”他虽然也提到命运和神意,但是对宗教
迷信式的解释是持否定态度的。在他的著作中,没有给超自然的力量留下任何位置;凡是涉及到“神”的地方,都是在批评人对神的迷信行为;他始终坚持从社会本身寻找社会现象的因果关系。另外,他笔下的“命运”或“神意”等概念的内涵,与其他古代史学家笔下的类似概念有着本质的不同:在他那里,命运或神意只是偶然现象的代名词,并没有神灵事先和事后对人事的任何干预。他还曾经借
伯里克利之口阐述过自己的“命运”观:“事件的进程可能与人们的计划相反是正常的,而这正是我们通常把某种出乎我们预料之外的事归咎于命运的原因。”他还坚决拒绝把各种灾变当作神灵对各种即将到来的人间祸福的预示,他指出:
日食、
月全食、地震、风暴等都是自然现象,不能把它们看作是吉凶祸福的征兆。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修昔底德身上表现出来的朴素的唯物主义历史观,达到了他那个时代的最高水平。
其他作品
修昔底德陷阱
修昔底德陷阱,是指一个新崛起的大国必然要挑战现存大国,而现存大国也必然会回应这种威胁,这样战争变得不可避免。
这一概念来自
古希腊著名历史学家修昔底德的名言,“使战争不可避免的真正原因是
雅典势力的增长和因而引起
斯巴达的恐惧”。(《
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第一章) 即在现实中,两个大国的战略判断与感情好恶的致命结合,随着时间的流逝,会导致健康的竞争变成你死我活的敌对,甚至更糟。
个人作品
书籍作品